精神與物質要雙豐收。
?
儒道兩家,都曾討論富。儒家是常規思維,道家是求異思維。弟子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對富人的要求是“好禮”,這體現出孔子的禮樂思想。在孔子看來,富貴驕人是可憎的。富裕了,更要懂得謙恭,所謂“好禮”,實則就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無論那個人比自己貧還是富。
?
儒家不排斥富,但更注重德。《大學》中言:“富潤屋,德潤身。”明顯看出德在富之上。事實上,“富而好禮”,也還是強調德高于富。將富和德結合起來,也許就是儒家所謂的大同吧。
?
道家輕物質,重精神,追求少私寡欲。在道家眼里,富不是財富,而是知足。老子說:“知足者富。”財富到多少才算是富呢?其實是沒有底的。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在道家眼里,真正的窮人,是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因為不懂得知足,所以他們永遠處在貧乏貪戀狀態,飲鴆止渴,最后把自己毒死。
?
莊子對富也有自己的看法:“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這句話是說,行為不與眾不同就叫寬容,心里包容著萬種差異就叫富有。在莊子看來,富其實是一種包容,是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與物的包容。不能因為他與自己不同,就將之排斥。莊子之所以“能與天地精神往來”,就因為他心靈的富有,或者說包容。
?
儒家講“富而好禮”,如果說更多注重的是外在的儀禮,那么,道家卻將富提升到心靈層面,從人們的精神需要著手討論富,因此得出了非常新穎而耐人尋味的結論。無論是知足,還是包容,道家都豐富了富的精神內涵,令人耳目一新。今天的中國社會,更多的在追求物質上的富,而對精神上的富置若罔聞,這是非常危險的。大概一說到知足,大家就很反感,以為這是不知進取,或者說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其實不是這樣。知足與進取,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彼此并不矛盾。在事業上的進取,與在物質上的知足,是可以并存的。老子反對不義戰爭,他在討論戰爭爆發的原因時,就認為是統治者不知足。其實孟子也有類似的看法,殺人盈野,緣于爭地無饜。雖然戰爭爆發的原因不會如此簡單,但是不能不說,老子或者孟子是看到了統治者不知足造成的巨大破壞力。
?
至于包容的精神,我覺得當代中國人的確很缺乏。我們大約都認同物質上的富裕才是真富裕,而對那些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缺乏包容。當下的生活,非常單調,每個人的生活都像是在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缺乏豐富性。究其原因,我們都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只是隨波逐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缺乏包容精神。莊子講“有萬不同”,是非常富有真知灼見的。打一個比方,在自然環境中,生物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擁有了生物多樣性,這個自然環境才是可循環的,生生不息的。試想一想,如果一個自然環境中,只有最強者可以生存,那么,最強者最終會因為缺少食物而相互殘殺,同歸于盡。強者的生存必須以弱者的生存為依托,只有弱者也能生存,強者才能生存得更好。有人片面強調競爭,對弱者和競爭失敗者嗤之以鼻,那是一種缺乏包容與良知的心理,其實最終傷害到的還是我們自己。
?
我個人的觀感,儒家是道德底線,道家是道德理想。達不到理想,必須守住底線。如果我們對富的認知,還達不到道家的高度,那么好吧,追逐財富,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必須守住儒家的道德底線,富而好禮,千萬不要為富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