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松峰曉靄圖》3400萬落槌
6月2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現代書畫夜場在亞洲大酒店舉行,張大千晚年潑彩《松峰曉靄圖》以1800萬起拍,買家謹慎地出價,競價緩慢上升,最終以3400萬的價格落槌。此前估價為2200萬-2800萬,尺寸為187.5Χ95.5 cm。
大千的潑法,并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復處理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濕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后,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后,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于是從混沌中開辟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閑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由于每一次潑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復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端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醞釀而成,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范圍之內。
潑彩的技法則是大千創作的最后發展階段,實際上是用半自動技法來畫傳統的沒骨畫,或青綠山水。他往往先用潑墨作為底色,然后在墨汁將干未干的適當時機,將石青、石綠重疊潑在墨汁上,有時也可用毛筆拖引,使得色彩與墨色暈成一氣,避免生拼硬湊的痕跡。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異,有流動暈開的,也有沉積堆疊的,有斑駁的,也有渾化無跡的,然后,他一再地顛倒審視,漸漸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澗,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橋、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夠在渾沌中辟出山水,因為需時不一,有的一時不能完成者,甚至過了幾年才斟酌出適當的布局,然后點綴完成。
張大千專以不透明的石青、石綠作為潑彩畫的主色,偶爾施加紅色、金色、白色。畫面整體色感在艷麗中顯出沉穩,他的這種彩色效果及方法,都有傳統畫法為基礎。過去傳統畫上,在大苔點或米點上,早已有罩以石青、石綠點的方法,在墨黑之上更加突顯出石青、石綠色彩的鮮艷程度,但只是施用于小面積上。而大千在敦煌期間,臨摹重彩的敦煌壁畫,大量使用繽紛豐富的彩色。因此,他在四十五歲以前,已經對各種顏料,尤其是石青、石綠等礦物性不透明色彩的性能和效果,都已全然在他的掌握之中。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