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一個共同“常識”是,當面對疲勞,第一反應就是“睡”。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睡眠的確是一種有效休息方式,但主要適用于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來說,當然也需要睡夠,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得到放松,但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搭配其他活動,一星期至少要有兩次有氧運動,比“補睡”休息效果要更好。
這跟大腦活動方式有關,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因此,平時工作就久坐的“白領”,如果休息時還是躺、坐著,大腦運作的依然是工作時那些區域,可能會越休息越累,即醫學所稱“假性疲勞”。
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通過實驗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是積極有效的休息方式。因此,假期看電視、上網、睡覺并不是最理想的休閑方式。去旅游,去認識新朋友,去做些有挑戰性的新事物都是有效果的選擇。但要注意,旅游不是換個地方打麻將,社交也不是跟老朋友海吃海喝。
專家提出了健康休息的“種子”(SEED)法則,即休息必須包括睡眠(Sleep)、情緒(Emotion)、鍛煉(Exercise)和飲食(Diet)。即需要合理睡眠,早睡早起,午間小憩;調節情緒,心態穩定平和;合理鍛煉,動靜結合;飲食科學,營養均衡。
一項針對白領的調查顯示,95%的人休息時最怕接到老板或同事電話。美國《時代》周刊稱大多數人既期待又害怕休假:為了休假,他們必須提前完成工作,等休完假回來上班時,又要忙著處理假期堆積起來的工作。這種緊張心態是造成人們越休息越累的主要原因。假日前后適宜各留出一天作為調整,所有的“休閑病”都是人對生活節奏改變的適應不良導致的。所以,不要把活動排滿整個假期,放假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最好做個過渡,特別是最后一天,把作息時間調整回來,為第二天上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