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君芝 宏觀芝道 2022-09-18 17:00 發表于上海
民生宏觀 · 周君芝團隊
2月俄烏沖突,4月華東疫情,海外史詩級通脹,20年難見的美元流動性收緊。其中任何一個事件,都足夠2022年打上歷史標簽,何況過去我們經歷了這一連串。
今年很多宏觀指標突破了常規閾值。這些“脫軌”的宏觀指標,還有紛紛涌現的新現象,不斷挑戰著宏觀研究的傳統框架。
隨之而來的還有更犀利的問題——“宏觀研究還有沒有用”?
作為一名宏觀研究從業者,我認為宏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問題不在宏觀研究是否管用,而在于傳統宏觀分析框架緣何失效,市場需要怎樣的宏觀研究新框架。
1
傳統宏觀框架失效了?
不是宏觀研究不重要,而是現實發生了新變化。
微觀經濟圍繞“價格”二字,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宏觀研究包羅萬象,至今未成體系,這是學界共識。
商業研究只是采用了眾多宏觀理論中的一種或幾種分支。例如我們解釋經濟長期發展時,底層思考構筑在增長模型之上;理解短期政策和資產定價時,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訴諸于周期研究。
當宏觀經濟現實復雜度遠超理論進展,當既有框架不能解釋現實,換一套理論框架,再正常不過。就好比,穿了三年的衣服開始變小了,應該怪衣服瘦了,還是應該認識到人胖了,換一套新衣服?我想答案應該在后者。
與其說宏觀研究不重要,不如說當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運行規律開始變化,當下主要矛盾已然不同以往。
找到宏觀研究新框架,有效解釋當下現實,非常重要。
2
宏觀研究的邊界?
確保研究科學性和結論置信度。
今年宏觀波動空前,海外政治及國內政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非常明顯。一批市場研究開始關注政治,討論國內外政治博弈。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重要,但已落在宏觀研究邊界之外。譬如俄烏是否會爆發戰爭,俄烏沖突后續是否升級,這些問題不應交給宏觀研究來解答。宏觀能解答的是俄烏沖突之后的擴散影響。
任何研究只能解釋特定現象,回答一定范圍內的問題。正因如此,研究框架和理論學說都需要前提假設,這就框定出了研究的邊界。沒有邊界,不成研究,結論失去置信度。失去置信度的結論,和盲猜也就沒有了本質區別。
研究前提明確,邏輯可推演,結論可驗證,惟其如此研究框架才能迭代進化,研究也才有立足的意義。
承認研究的邊界,承認現實復雜程度超過任何單一的研究框架;承認研究邊界,尊重邊界之外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宏觀研究保持科學性的基礎。
一句話總結,宏觀有用,但不是萬能。
3
怎樣做到更好?
務實來說就是把研究做細,貫通宏微觀,讓宏觀落地。
我們堅信做細宏觀很有價值,但做細宏觀不是簡單的把宏觀指標拆細。做細宏觀是為找到宏觀邏輯的微觀基礎。
宏微觀貫通才是“把宏觀做細”的生命線,宏觀研究才能落地。
目前已有的宏觀框架多數以周期框架為底板,周期框架本質上是經驗規律而非理論邏輯。一旦驅動周期的內核因素發生變化,周期既有的規律特征便會被打亂,這恰恰是疫情以來大家普遍面臨的困惑:為何傳統周期推演不適用了,美林時鐘節奏全亂了?
面對不按常規節奏出牌的周期新規律,我們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兩點,把握不同階段的核心矛盾,厘清重要宏觀變量之間的傳導鏈。
對核心矛盾的把握取決于各自研究視角,這屬于宏觀研究中藝術的一面。厘清變量之間的傳導鏈條,這屬于宏觀研究技術的一面。然而有趣的是,宏觀變量之間的傳導鏈,蛛絲馬跡全在微觀機制之中。
深入微觀,貼近現實,我們才能夠觸摸宏觀邏輯背后的溫度。宏觀研究才能避免架空式的“自我敘事”。
4
今年我們在研究新框架方面的嘗試和突破。
就宏觀論宏觀,從宏觀到宏觀,此類傳統研究范式存在三點不足,結論校驗時點滯后;判斷精度不高;邏輯推演可能與現實脫節。
宏微觀結合,至少可以在四個層面做出彌補:
用高頻的中微觀數據驗證宏觀結論;
用微觀細節證據提高宏觀判斷精度;
用實地調研信息彌補宏觀邏輯推演不足;
用微觀現實矯正宏觀層面想當然的“直覺性”邏輯。
團隊搭建以來我們便一直努力“把研究做細,讓宏觀落地”。今年我們在四個領域做出相應突破,向著理想中的宏觀研究新框架,更進一步。
分析師執業證號:周君芝 S0100521100008;謝文迪 S0100522060001;譚浩弘 S0100121110017;周愷悅 S0100121120011;吳彬 S0100121120007;方詩超 S0100122030001;游勇 S0100122070037。
文章已于2022-09-1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