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罵人?
并不是一項值得提倡,事宜展開的社交活動。
但有時事兒趕的那兒了,又很難避免。
張嘴胡罵爛卷,出口成臟,
不是人體器官,就是父母老家兒一下都帶出來?
無論您有理沒理,都一下拉低了身份,
讓人覺得:這人真沒素質!
吵架自然少不了罵人,
聊到這兒,
估計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跑出來告訴小編!
你們北京的京罵!京罵!
小編呢,不跟您抬杠!
但足球場上的事兒,另當別論!
(這并不代表我們支持和提倡哦!)
我們也不是沒去過外地觀賽,
主場球迷的熱情我們也都能感覺得到!
俗話說:“罵人沒好口,打人沒好手!”
而北京人卻恰恰在罵人的時候生了這么一張“好口”
可以把你罵的焦頭爛額,可以把你損的體無完膚。
但根本不需要“臟字兒”,絕不“不牙磣”。
對,這也是老北京人的一大特點~
罵人不帶臟字兒!
來,咱先簡單來幾句:
“你出門忘吃藥了吧”;“你牙長齊了么?”
“你著急搶孝帽子去呀?”
“拿你自個兒當根兒蔥,誰拿你蘸醬吃啊!”
“馬槽改棺材~你也成了人了!”
“抬杠比打幡掙的多!”
這些句子,并不算經典!
來點詞,您瞅瞅:
“面瓜、肉、怯勺,廢物點心,小豆包兒”
這些詞,壓根兒跟廚房沒有關系!
“夜壺嘴鑲金邊”,千萬別以為是土豪的標配
“黑馬白鼻梁”,更不是上古的奇特生物。
不知道,上邊這些詞您理解沒?
不理解的,您就在不理解中加深理解吧!
咱只意會,就不言傳了!
北京人不帶臟字的罵人,
講究火候的掌握,尺寸的拿捏。
并不是一上來就直接發“大招”的!
含蓄中表達著不滿,內斂中體現著態度!
于“罵人”的同時,還不失幽默與風范。
咱就舉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吧:
地鐵里有個登鞋踩襪子的,
要是踩人這位一句道歉的話不說,
北京人通常會送上一句:“呦,硌著您腳了是吧?”
停,千萬別以為這就是簡單的一句話,
這里邊的含義多了去了!
來,咱們分析一下:
尊對方為“您”,首先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畢竟不是什么大事兒)
其次,自己先退了一步“硌著您腳”,
乍一聽以為是自己在道歉,實則是警告對方“你踩著我了”
把下臺階給對方搭好了,就看你走不走了!
這種以退為進,柔中帶剛的戰術,
已經不戰而勝了!
識趣的消停兒賠個禮,完事~
當然,
如果遇到一個四六不懂的二愣子!
北京人,后邊的話可就沒那么溫文爾雅了!
“嘿,看著點兒嘿,著什么急啊?
著急回家貼當大事去呀?”
但是,
什么情況會在家門口貼這3個字呢?
如果不懂點民俗,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被罵了,還得一頭霧水的且琢磨呢!
看見了嗎,北京話罵人,
一個臟字沒有,卻殺傷力巨大!
所謂:遇堯舜講禮儀,逢桀紂動刀兵!
一開始跟你講孔孟提倡的禮儀了,你不醒攢兒,
那對不起,
引句孔孟的經典就能給你罵的暈頭轉向!
北京人罵人,
也是有技巧,有文化的!
可以引經據典,也可以語出孔孟。
您可能問了,
北京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罵人方式?
首先,北京人打小兒就被教育不許罵人
甭說說話帶臟字,跟老家兒你我他仨都不行!
稍微長大點兒了,
跟街面兒上學了幾句嘎雜子琉璃球說的臟話。
但是絕對不敢在家大人面前露出半句,
不然這頓揍是免不了的!
也正因為如此,
稍微有點家教的北京人
內心深處對于臟話是很反感的
不到一定份兒上,絕對不會輕易的動用半句!
另外,
北京人說話有種天生的京味幽默,
加之幾百年的帝都文化積淀,
不同身份,不同行業,不同民族,
各種傳統,民俗,規矩在這里交織在一起!
因此就形成了北京人獨特語言風格,處世哲學!
梁實秋先生在《罵人的藝術》中寫道: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
罵人我們不提倡,不宣傳!
不過,正如:“禮下于人必有所求”一樣,
“惡語相加也必有所因”
北京人,不愛罵人,不喜歡罵人,更不輕易罵人。
但如果逼我們張嘴罵人,那對方一準兒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