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于古代哲學的范疇,其抽象難懂令歷代醫家對此推崇備至,但在應用中時常有難以與實際相吻合的現象,以至于出現“說起來頭頭是道,用起來莫名其妙"的情況。近年來有很多人攻擊陰陽五行學說,說其不科學,應該從中醫理論中剔除陰陽五行學說,我個人認為中醫剔除了陰陽五行學說后就不是完整的中醫了。由于水平有限,現將五行生克關系做一點淺薄的見解,不足之處,望大家指教: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此為相生;木、土、水、火、金此為相克,這種正常狀態的生克關系以及與臟腑的對應關系大家應該都知道的,但是在臨床上臟腑所表現的是非正常狀態,一個病人常表現出多種癥狀,難以分清主次,那該怎么辦呢?對非正常狀態下五行生克之間的關系,古人總結了一套口訣,摘錄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受生者相對太弱而不受生者按五行歸類為: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窒。例如見到小便混濁,我們除了想到腎與膀胱的病變外,還要想到是不是肺臟有熱,是不是肺氣太旺了(古人有“氣有余便是火"觀點)?當然還要考慮是不是腎臟比較虛。這樣一聯系,“肺為水之上源”的理論也就理解了。咳嗽痰液不清也可作一例證。從這種思維模式用藥,不光能迅速控制癥狀,遠期療效也很好。
二、生者太弱,受生者太旺歸納為: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虛;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例如“金能生水,水多金沉”,蛋白尿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發呢?由一、二條我們可以看出,主生者與受生者力量懸殊太大,都是假生,實際上是相克,是相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對真生容易理解,但對假生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就顯得難一些,特別是旺、弱程度的把握。但只要細心揣摩,多和臨床聯系,慢慢熟練了就能領會其中了。
三、受克太強歸納為:木本克土,土重木折;土本克水,水多土流;水本克火,火多水干;火本克金,金多火熄;金本克木,木堅金缺。
四、主客者太強,謂之重克,歸納為:木弱逢金,必被砍折;金弱逢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至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弱逢木,必遭塌陷。
五、五行亢旺歸納為:木過則頑;火熾則烈;土厚則壅;金剛則折;水狂則濫。
以上五行生克關系大家若能細心體悟之,牢固掌握,在實踐中結合藏象理論,細心揣摩領會,中醫體系中很多問題能夠迎刃而解了。例如脈診,五臟本脈為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沉,若心見沉脈、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為遇克,結合時令,推究治則,療效肯定好于按病索方。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就能夠很好領會和掌握整體辨證論治的內涵,這樣大部分的疑難病就會找到治療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