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業有專攻,人與人能力是不同的,你無能為力的事,放別人手上,也許很簡單。
曾經遇到一件很奇葩的事情:有一個人諱疾忌醫,結果背上起了一片紅疙瘩,每天癢得恨不得把皮膚抓爛了,也不去醫院,就這樣他居然硬生生扛了一年。
忍無可忍,最后聽了他人的話,跑到醫院皮膚科。
沒想到,撩起衣服,醫生隨便瞅一眼,淡淡講了一句,
“濕疹,沒事,擦點藥膏就好了。”
幾塊錢拿了藥膏,回去一抹,兩天之后,背上就清爽如初,再不瘙癢。
他最終講,“早知道這么簡單,我早來了,白受了一年的苦!”
天下無難事,唯怕不行動。不要說孩子,我們父母也是這樣。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學習沒動力,沒有辦法,只好不停地逼孩子、催促孩子,好像孩子就有辦法似的,可以擠牙膏一般擠出來。
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也沒辦法,這句話一定要重視起來。
最終的好壞在于我們是否在引領孩子,滋養孩子,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去幫助孩子。
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我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
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
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
網上有人笑稱:所謂的父愛如山,大概說的就是父親跟山一樣,遠遠地呆在那里,可望而不可及。
關于父親缺位的文章層出不窮,然而爸爸們總是有最“完美”的理由:“我忙著賺錢,哪有時間陪孩子,再說我老婆是全職太太,有她不就夠了!”
可是啊,好媽媽永遠替代不了好爸爸。
爸爸與孩子相處的細節,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很重要,男孩學習到男子氣概,女孩子學會如何和異性相處。
再忙再累,爸爸們請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所謂陪伴,不是一天到晚都跟著孩子后面,重要是對孩子情感的關懷與關系的建立,比如:經常和孩子視頻電話、下班陪孩子讀讀書、節假日帶孩子出去玩等等,盡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留下痕跡。
如果一個孩子不快樂,那只有一個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
他感受到的是:空虛、無聊和迷茫。
一個努力學習了一天的孩子,他的身體是疲憊的,但他的精神是亢奮的;
一個趴在課桌上睡了一整天的孩子,他的身體是綿軟的,他的精神,其實比身體更勞累。
所以,相比那些勤奮到不眠不休的孩子,我更心疼的是那些在課堂上廝混,在課堂外晃蕩的孩子。
因為他們不快樂。
他們被剝奪了成長的機會,也同時被剝奪了快樂的源泉。
所以各位父母們,希望孩子快樂,就關心孩子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