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入體,如蛆附骨,一位鄉下的老中醫對一位大便不成型,頭重如裹濕氣重的患者說:“讓你喝紅豆薏米祛濕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傻子。”當時我以為她只是江湖行醫的隨口一說,沒想到我才是那井底青蛙。
《內經》里講“因于濕,首如裹。”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伴有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大便不成形、虛胖發熱、怕冷怕風等表濕癥。
當時來找她地位患者說:“自己從小體質就不太好,冬天怕冷,夏天怕熱,但是,千寒易除,一濕難驅,對于寒氣還有辦法應對,但是濕氣反反復復這么多年一直好不了,尤其是到了夏天,雨水重,濕氣大,濕氣就如附骨之蛆,甩也甩不掉,一天到晚無精打采,頭重腳輕的,而且特別嗜睡,隨著年齡增長,這濕氣到后來的時候兩個小腿骨都會隱隱發痛。”
【中醫認為,濕氣的產生,有外因和內因兩方面】
1、外因:
淋雨下水、居處潮濕、冒受霧露等而形成,如秋冬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澡游泳,長期水中作業,久居地下室等,此為外濕。
2、內因:
思慮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使得脾失健運,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為濕濁,或多食油膩、甜膩,嗜酒飲冷等而濕濁內生,此為內濕。
【中醫總結:濕氣重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危害?五臟有濕會有以下這些表現:】
1、肝膽濕——肝膽濕熱
伴隨表現:皮膚油膩、口干口苦、脾氣暴躁、長斑長痘、脫發、頭發油膩、眼袋大;
2、心肺濕——心肺氣虛
伴隨表現:痰多咳嗽、嗓子不舒服、睡覺打呼嚕、胸口悶、頭暈耳鳴、心慌氣短;
3、脾胃濕——脾胃虛弱
伴隨表現:食欲不振、身體虛胖、惡心嘔吐、睡覺流口水、大便不成形、臉色萎黃;
4、腎濕——腎氣虛弱
伴隨表現:身體水腫、四肢乏力、陰部潮濕,房事不利,黑眼圈,腰酸背痛、小便不利;
老中醫說:“這么多年了你是不是一直在和紅豆薏米呢?”
她說:“開始喝的時候還有一點作用,但是喝到后面就沒有效果了,還竄稀。”
老中醫說:“你這種情況敢讓你喝紅豆薏米的人肯定是傻瓜,根本就是在害你。”
她說:“這怎么是害我呢?紅豆薏米能祛濕是大家公認的,不然怎么那么多人喝它祛濕呢?”
老中醫說:“大家認為的好的并不重要,鞋合不合腳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祛濕有四大點:
祛濕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
祛濕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
祛濕要發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汗;
祛濕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
她說:“但是剛開始喝的時候,感覺祛濕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啊。”
老中醫說:“濕氣也分很多類型,開始的時候是濕熱,喝了寒涼的紅豆薏米,把濕氣熱氣壓下去了,仿佛癥狀減輕了,但實際上,把脾給傷了,脾胃的正常運作,運化食物,是需要陽氣的,而寒涼的食物和藥物,會損傷陽氣,慢慢的你的濕熱就會變成了寒濕,無法排出。”
她說:“那按你這么說不就是沒有辦法了嗎?那你說了半天有啥用?”
老中醫說:“辦法當然是有的,你用艾絨、桂圓、花椒、香葉、厚樸、香櫞等草本外敷即可。
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使得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濕,就是我們重點要祛除的。
所以說脾氣不足就會引起濕氣。而健脾是祛濕的根本,健脾祛濕首選外敷肚臍貼
濕氣重脾胃不好,脾胃不好,老中醫推薦臍療法——肚臍貼
肚臍也叫神闕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經穴,與經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醫稱之為十二經絡之根、呼吸之門。
用艾絨、桂圓、花椒、香葉、厚樸、香櫞等,晚上睡覺前敷在肚臍上,第二天取下來就可以。
首先,在這里面,艾絨、桂圓、花椒可以通經活絡、溫經止血、消除寒氣,專門針對脾胃寒的問題,將體內寒氣散出去,再給脾胃注入一股陽氣。補心脾、益氣血,脾胃虛就要先健脾,讓脾胃恢復他的運化之力。
其次,這種方法不會直接經過脾胃,又因肚臍的皮膚比較薄,就有較強的吸收和傳導能力,間接傳輸到脾胃,這也就證明了肚臍的吸收藥效之強。不會有后顧之憂!人到中年,脾胃不好,濕氣重,睡眠質量差都推薦試一試,養生之道,貴在堅持!
現在,工業化的今天,這個方子已經規模化生產,如果有人嫌自配麻煩,或者不會配比,也可以選擇成品——廣藥白云山肚臍貼!大品牌老字號,值得信賴,現在還有活動,買2送1 買3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