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十月懷胎”,孕育一個寶寶,你知道母親要承受什么嗎?
常見的就是漏尿、陰道壁膨出,還可能出現產后惡露、乳房發脹、刀口疼痛、產后抑郁以及腰酸背痛、掉發、長斑等各種問題。
大多數媽媽都是獨自忍受,不知道是怎么了,也不好和別人說。
很多女性也許想過:要是不用自己生孩子就好了。合成胚胎、人造子宮這些科幻片里才有的設想,在現實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未來,女性也許不用親自懷孕了。
2017年,8只美國超早產胎兒羔羊在人造子宮中存活四周,并成功出生,實現了體外培育哺乳動物的成功。在將這些羊羔胎兒移入人造子宮時,器官已形成。胎齡相當于妊娠22-24周的人類早產兒,是人類嬰兒可以出生的最早時刻。
在我國,2020年12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次取得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的成功。
去年三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雅各布·H·漢納團隊,從母鼠體內提取出了孕育了5天的胚胎,并將其放置在“人造子宮”中,成功培育出了數百只的小老鼠,而且小老鼠的器官發育指標都很正常。
實驗中的“人造子宮”,包含了保溫箱、通風系統、營養物質等多個部分,看起來構思簡單,但從概念到完成并成功運轉,用了七年的時間。
圖:人造子宮
今年8月份,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再次發表研究,將完全人工合成的小鼠胚胎,放置在體外構建的“人造子宮”中。
這次研究人員做出了更大膽的嘗試,并沒有用到天然的胚胎,而是采用了干細胞制作而成的人工胚胎,在人造子宮中進行培養,這些人工合成胚胎能夠在人造子宮中生長到第8.5天,而且成功發育了良好的大腦、心臟等組織。
不過第8.5天只是胚胎發育的一個早期階段,離妊娠期結束還早,而且細胞團真正自組織成胚胎的數量很少,大約是兩百分之一,大部分發育不良,這也是需要繼續解決的問題。
雅各布·H·漢納表示,使用“人造子宮”孕育人類胚胎,是未來計劃的一部分。
“人造子宮”,最早能追溯到霍爾丹,他曾預言:“到1951年,可能將實現完全的體外孕育,到2074年,體外孕育而生的嬰兒可能達到70%。”
“人造子宮”養出了小鼠,不少人擔心會出現“生育工廠化”,從目前看,顯然還很遠。
科學家們認為,人造的人囊胚只是經過了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細胞集合,并不能發育成胎兒。而且,國際上對于人類胚胎的研究,有一個公認的“14天規則”,認為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實驗,這是亟待突破的地方。
而且,人造子宮面臨的倫理爭議有很多,或許這項技術可以為不孕女性帶來生育希望,也或許能方便不想自己孕育的女性,但也可能引發一些不可預期的社會問題。
除了人造子宮”之外,也有學者在鉆研“再生子宮”。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和不孕癥中心華裔教授劉洪清帶領團隊,用軟骨素和膠原等可分解的物質搭桁架,并種植子宮內膜細胞、注入激素等打造簡易的再生子宮。并將受精卵注入其中,實現發現這種簡易子宮支持胚胎著床,但不能維持后續的正常發育。
不過在2011年,這個團隊用“再生子宮”培育人類胚胎長達10天。
2020年,美國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更是取得了再生子宮的又一大進展,用生物技術實現了兔子子宮的修復,并促使兔子成功懷孕,產下存活的后代。這個突破性的進展,讓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并預言或許男性未來也可以傳宗接代。
劉洪清教授指出,自己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子宮受損無法生育的女性;全球最大的“人造子宮”研究團隊負責人奎德·歐也曾指出,“人造子宮”主要是用來提高極度早產嬰兒的存活率。
對于深受不孕不育困擾的夫婦來說,或許可以嘗試一下輔助生殖方式,那人類有哪些輔助生殖方式呢?
1、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是通過非性交的方式,將精子放入女性生殖道以促使女性懷孕。
2、體外受精-胚胎移植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女方排卵之后人工取卵,之后在體外與精子結合并培養成胚胎,再移植到子宮中發育成胎兒。
這種方式,適合子宮內膜功能正常但雙側輸卵管閉塞的女性,或精子活力差、精液量少的男性等群體。
3、胞漿內單精子注射
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是將精子直接注射到卵細胞質內,讓卵細胞受精、培養胚胎,然后再植入母體,適合精子質量極差的男性或者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的人群。
4、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
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是指植入胚胎前進行疾病遺傳學的診斷,以保證胚胎正常,減少遺傳病患兒出生的幾率,對于患有嚴重遺傳性疾病基因的夫妻比較適合,不過費用比較高。
“人造子宮”等多項研究的開展進步,或為無法生育的女性帶來希望,成為服務人類的福祉。對于爭議,也值得我們更多地思考。
參考資料:
[1]《“人造子宮”養出了小鼠,離育人還有多遠?》.醫學界.2021-04-07
[2]《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也不用親自懷孕了?》.梅斯醫學.2021-10-09
[3]《盤點人工受孕的五大方法》. 蘭世亭.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