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學校
聽名字,這是一所充滿浪漫氣息的田園牧歌式的學校,實際也是如此。
1921年,英國教育家尼爾在德國德雷斯頓郊區開設一所國際學校,稱“新學校”,1924年,學校遷往英國薩福克郡的雷斯頓,距離倫敦一百英里,稱夏山學校(summerhill)學校(又翻譯為“薩默希爾”學校)。學生主要來自英國、荷蘭、挪威、瑞典、美國、加拿大、南非等,學生人數常年在四十至七十之間,這些學生大多是從私立、公立學校轉來的問題學生。
尼爾認為,現代教育什么都錯了,太僵硬、太極權。他稱薩默希爾學校是一所不受約束的學校,深信兒童生來就是明智的和現實主義的,倡導學校適合兒童,不是兒童適合學校,辦學宗旨為“自由”。
宿舍自我管理。學生按年齡分為三個班級,小班五至七歲,中班八至十歲,大班十一至十五歲。學生按班級住宿,每班一個保姆。宿舍沒有內務檢查,也沒人替他們整理,他們完全自由。同時,學生沒有規定的制服,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穿他們想穿的衣服。
上課完全自由。學生可以上課,也可以不上課,只要他們喜歡,他們可以一年到頭不上課。學校的課程表,只是給老師預備的。到夏山來上小班的學生,一到上課時間他們就欣然去上課,但從別的學校轉來的學生卻發誓他們再不上那倒霉的課了。他們在校內到處游蕩,這種情形有時會持續幾個月,持續的時間與他們對以前學校的反感程度成正比。學生從怕上課到愿意上課一般平均需要三個月時間。學校歷史記載,有一個從教會學校轉來的女孩在學校游蕩了三年之久,還有一個叫湯姆的小男孩,五歲來到學校十七歲離開,沒有進過一次課堂,整天都把時間消磨在工藝室做手藝,后來成為一個工藝專家和精密儀器制造者。
考試基本沒有。夏山學校沒有考試,即使有,也只是為了好玩布置的游戲方面的作業。但是,學校并不拒絕教授孩子們大學考試所指定的科目,因為,有些要上大學的孩子要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而這些孩子對這類考試似乎并不感到困難,他們通常在十四歲就自愿地準備考試,大約花三年時間。
活動盡其自由。夏山學校游戲至上,特別是孩子想象方面的游戲,在樹上造房子、扮鬼、扮強盜、捉迷藏、吵鬧、玩泥巴等,尼爾校長認為,不讓小孩玩個夠,對于他們的傷害是很難估量的。冬季的星期六夜晚是夏山的演戲之夜,孩子們自編自導自演。體育亦依該校宗旨而行,無強迫性運動,足球、板球、網球、冰球極受歡迎。
權利面前人人平等。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學校,一切有關集體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對違規者的懲罰都有星期六晚上的學校大會投票處理,不論年齡,每位教職員工和孩子只有一票之權,一個六歲的孩子和尼爾校長的一票有同樣的效力。夏山的自治沒有官僚作風,每次開會都有一個新主席主持,它是由前任主席指定,而秘書工作則是自愿性的。自治會擬定了許多不錯的校規,如沒有救生員時,不準在海里游泳,救生員永遠由教職員擔任;年幼學童如沒有年長學童陪伴不可出校門;不準爬屋頂,要準時上床,否則罰款;學校要不要停課,也要學校大會舉手表決。除此之外,自治會還討論學校生活中的問題,如決定睡眠時間,睡眠長短按年齡而定,進餐時是否能添菜等。
一九四九年六月,英國教育部皇家督學曾對該校督導評估,但兩位督學沒有用評估其他學校的標準來評估夏山學校,而是評估標準作了相應的調整。皇家督學報告寫道:
“該校因進行革命性教育實驗,及實行該校校長所發表之為人注目與研討之教育學說而舉世聞名,督察該校費力而有趣,費力者以其所行與其他學校大相徑庭,有趣者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此可對一般教育政策作一評估。”
該校所有學生均系住讀,學費每年為一百二十鎊,教職員薪水更低,每月只有八鎊,遠遠低于當時其他的公立和私立學校。然而教師素質則高于其他學校,“教職員中包括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利物浦大學文學碩士與理學士、劍橋榮譽生、倫敦大學文學學士及劍橋大學史學學士。四位有教師合格證書,此中尚不包括藝術與手工藝教師,彼等有外國給予之資格,且為教職員中最優秀者。”
“夏山教育并不與世俗之成功背道而馳。畢業生中有監督工程師、炮兵中隊長、轟炸機隊長、護士、空中小姐、名樂隊豎笛手、皇家學院榮譽會員、芭蕾舞星、無線電臺長、報紙專欄作家及大公司市場調查主管。除此之外,他們曾得到下列學位:劍橋大學榮譽經濟學碩士、皇家藝術學院獎學金研究生、倫敦大學物理學榮譽理學士、劍橋大學歷史學榮譽文學士、曼切斯特大學近代語言學榮譽文學士。”
據資料顯示,如今的夏山學校,還保持著尼爾當年的辦學傳統
帕夫雷什中學
帕夫雷什中學是前蘇聯烏克蘭境內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世界著名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千百萬中小學教師追求偶像——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里度過的,在30多年的時間里,蘇霍姆林斯基以這里為基地,帶領他的教師團隊,踐行他的教育信念,抒寫了世界教育史上動人的教育詩篇。結果,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一躍變成了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成了上世紀乃至當代世界各地教育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貫穿帕夫雷什中學的教育理念——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畢生的教育追求。他提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所謂和諧發展,就是要盡量地發現“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財富”,使隱藏在學生身上的各種潛在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那些智力較差的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特點,并使之得到發展,而不讓他們因自身某些發展的不足而自悲。所謂全面發展,就是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各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為了實現“全面和諧”的教育理想,帕夫雷什中學首先從提高教師素質入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在蘇霍姆林斯基帶領下,教師之間每周相互聽課,每周輪流講座,每位教師負責一至幾個課外活動小組,教師還自制教具,自編教材,校長蘇霍姆林斯基更是率先垂范,自學中學每一門課程及其教法,先后上過語文、物理、生物、音樂、體育等學科。在一個常年只有30—40名教師的學校,涌現出許多全國課程、教材教法專家。2008年,有人考察回來,發現學校40名教師中,其中一位是烏克蘭功勛教師,10名教學法專家,16名教師被授予“烏克蘭教育先進工作者”獎章。
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離不開優美的環境。帕夫雷什中學非常重視環境對學生的教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帕夫雷什中學地處農村,周圍就是森林和集體農莊,然而,蘇霍姆林斯基并不滿足自然的饋贈,為了與自然美景相得益彰,發動師生綠化校園。校園的南部、西部和北部是一個占地兩公頃的果園,園里種有許多果木,果園是學生前后經過20多年經營而成。緊靠教學樓是一片葡萄園,校園栽有許多觀賞性的喬木和灌木,各個教學樓里設有生物角,各個班級擺放有盆花,其他空地都是草坪或綠草如茵的角落。整個校園真正做到“即使一平方米的地方也不容許處于未綠化的狀態”。帕夫雷什中學校舍內部陳設布置獨具匠心。走廊入口是色彩鮮艷的標語牌,標語下面是杰出人物的畫像,傍邊是他們的語錄;樓道里有定期更換的圖片展覽櫥,每個教室設有公布課外閱讀書目的布告牌,作業展覽臺;樓道轉角是書櫥,樓道前廳有宣傳墻報、畫廊,以及兒童流動畫展處。所有這一切都由師生創設,真正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
在帕夫雷什中學,德育居于“全面和諧發展”主導地位。下面這個真是故事,就可見該校道德教育的一斑。有一次,一年級女學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給祖母采一朵鮮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歡樂。但是,時值嚴冬,到哪里去找鮮花呢?這時她想到學校的暖房里有許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師生都極為喜愛的那朵藍色的“快樂之花”。季娜一心想著重病的祖母,忘記了學校的規定,她一清早就走進暖房,采下了那朵“快樂之花”。這時,校長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了暖房,當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時,大為吃驚。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種無邪的、懇求的目光。他向季娜問明了情況后,非常感動地說;“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給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在這一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因勢利導,進行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心靈的火花。他認為,一個孩子能了解和體貼祖母的憂傷和難處,由此擴而廣之,她就會關心、愛自己的父母親、兄妹和其他人,她就會愛家鄉、愛祖國,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愛,他會愛自己的祖國嗎?
智育居于“全面和諧發展”首要地位。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傳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并發展他們的智力。帕夫雷什中學提出知識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論斷,提出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于是,學校創造了許多新鮮措施開發學生智力,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
給兒童上思維課。在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特獨創“思維課”。學校根據學生年齡、認知,規定出學生按順序到自然中去,在兒童入學前的一年時間里,帶領兒童到思維的源泉即自然界去旅行12、13次;其他年級每周到自然界去兩次;在春秋兩季,學校幾乎把三分之一的課移到到自然去上。最后,學校形成了300頁的校本教材《自然界的書》。經過他們多年的觀察證實:兒童在課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這種腦力勞動越緊張,那么兒童就應當經常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圍世界的畫面和形象就應當越鮮明地映入他的意識里去。兒童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這是形象思維向概念思維過渡的必然階段。
開展課外讀書活動。蘇霍姆林斯基以他精心呵護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學為實踐基地,致力營造“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學校常年有500多學生,30多位教師,而學校圖書館卻收藏有1.8萬冊學生在“童年和青年早期必讀的最低限度的那些書籍”,教師們的私人藏書有4.9萬冊,蘇霍姆林斯基家的藏書有1.95萬冊之多。這些書籍在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家長之間相互借閱,最大限度發揮書籍的作用。同時,蘇霍姆林斯基還發動全體師生共建圖書世界,在每幢樓和主樓的每一層都設有一個閱覽室,樓道設有書籍陳列架,這些書籍根據年齡階段選配,并時常更換,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校內看這些書,或借回家去閱讀。在帕夫雷什中學,書籍隨處可見,隨處可拿,隨時可閱。共建書籍的世界,“旨在使學生逐漸超越教學大綱,使讀書成為他的愛好。”讓書籍成為學生智力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蘇霍姆林斯基與學校全體教師經過精心挑選,一起編寫了學生《好書目錄》,書籍接近1000種。在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與同事們一起,經過常年觀察與實踐,專門制訂了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大綱———“第二套教學大綱”。“第二套教學大綱”則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參加課外小組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就應學會一些技能和技巧,以便將來有助于自覺地選擇職業,在勞動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天賦和愛好。在帕夫雷什中學,有100多個課外活動小組在開展活動,來滿足學生的這一需要。裝配鉗工、少年機械師、電工、無線電技師、建筑家、木工、園藝家、畜牧、育種、養花、養蜂、土壤學、航空模型家等小組創建,使一至八年級學生獲得技能、技巧的同時,滿足他們的興趣、天賦;八年級以上的學生都結合在特定知識領域的科學——學科小組里,在這里發展他們的智力興趣和創造才能;為了發展學生審美愛好,發掘學生的藝術創作才能,學校成立有文學創作、繪畫、藝術烙畫、鏤刻、民間刺繡、戲劇、木偶劇團、手風琴小組等。這些課外小組的創建,并不在于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而是深化和拓展教學大綱內容,滿足學生的興趣特長,從而豐富學生的“智力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的腦力勞動乃至整個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體質健康,并響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個還是健康”的口號。在帕夫雷什中學,他帶領師生在校園內外種植大量植物,為孩子們建立天然的“氧氣廠”。他不允許低年級兒童在室內進行三小時以上的腦力勞動,反對讓12~15歲的少年每天花費四、五個小時去做家庭作業。在教室內,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檢查課桌椅與學生身高之間的適合程度,注意學生合理的營養。每天洗幾次澡,男生夏天穿背心,12歲前穿褲衩,7---13、14歲從春天到秋天一律打赤腳,其中有7—17歲的980個孩子,整個夏季都打赤腳,他們當中任何一個從來沒生過病。體育運動、體育競賽重在關心學生的健康,而不是紀錄標準、成績標準。他鉆研了15年之久,為帕夫雷什中學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證勞動和休息、活動與睡眠的適當交替。
伊頓公學
素有“教育活化石”的伊頓公學坐落在倫敦20英里的溫莎小鎮,地處白金漢郡的泰晤士河河畔,與溫莎宮隔岸相望。伊頓公學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創辦,是一座古老的學府,是英國最著名的貴族中學,迄今仍是一所私立男校。伊頓人才輩出,是英國王室、政界經濟界精英的培養之地。這里曾造就過20位英國首相,培養出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培養出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英國王儲查爾斯、威廉王子……這里還是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卡梅倫內閣中13人出身伊頓)、泰國現任總理阿披實的母校,這里還有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如此輝煌的辦學成就,必定有其獨特的辦學特色。
一以貫之的精英(紳士)教育目標。伊頓公學歷經將近六百年,經久不衰,雖然規模和數量、課程設置、生源階級成分構成、管理模式等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步變化,但其辦學目標始終未變,只是適應時代變遷內涵和外延有所擴大而已。伊頓公學始終致力于培養社會精英,把培養社會精英作為學校永恒的辦學目標。其紳士教育始終貫穿與這一目標中,培養的人才是精英與紳士的結合體。不同時代這些精英紳士側重點不同,18世紀前培養的是基督紳士,19世紀培養的是實業家紳士,20世紀以后培養的是學者型紳士。不管那一階段,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紳士的基本素質,即健康的體魄、德行、智慧、禮儀及學問,并把管理社會作為自己的己任。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元課程設置。數百年來,伊頓公學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19世紀前,所學課程主要為神學、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繪畫等。20世紀50年代,自然科學、數學和經濟學科等科目備受重視,但仍然遵循傳統模式,主張傳統與現代性相結合。今天的伊頓公學學制5年。第一年為基礎教學階段,孩子13歲進入公學后,都要學習英語、法語、數學、生物、化學、物理、歷史、地理、拉丁語與古典教育、宗教、藝術、音樂、設計技術、信息技術和體育。其中英語和數學為核心課程,自然科學和語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年的課程設置與第一年的大同小異。第三年壓縮為8門選修課。第三年結束時,所有學生均須修完英語、英國文學、法語、數學、宗教和自然科學等學科。進入第六學級以后,學生可以從至少22門科目中選修自己所學的科目。為了避免過分專業化,他必須有選擇的“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課程和高級補充水平課程,學習的特點是強調專門化,高而深。
嚴酷而又靈活的特色教學制度。現在,伊頓學生照樣參加地區或市的統考,但是,除了參加統考外,他們還多一項“伊頓考核”,考核每年12月進行。“伊頓考核”它比中學統考要難得多,伊頓學生幾乎都能通過統考,卻不能保證都通過“伊頓考核”。如果不幸幾次沒有通過伊頓考核,學生就必須轉學了。同時,伊頓考核在校內決定著下一學期的分班,在升學時,如劍橋、牛津等,會更看重伊頓考核。這種嚴酷的學習考核也造就其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分班制”教學法也是成就伊頓的不二法寶。伊頓的分班不同于我們以總成績標準,或者為了變相收錢的分班,伊頓“分班制”是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是為了學生真正的全面發展。學校從每個學生考入伊頓的原始成績起,在每一學科下分別分出等級(班),一般14級,1—14班(級)教師會根據學生能力,因材施教。這與籠統的快慢班不同,學生也不會因為被劃入“慢班”而自暴自棄。因為一個學生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分班”是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差距,從而促進自己“全面優秀”。每年通過伊頓考核,前幾名會升入更高班,每次升級,學生都得到更上一層樓式的鼓勵,自信心也逐漸增強。
砥礪學生身心的體育運動。指導伊頓公學辦學的教育理念是“紳士教育”,“紳士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有健強體魄,德行、智慧、禮儀及學問集一身的實業家(學者),為了培養這些品質,體育運動成為伊頓的首選。伊頓公學的體育運動項目多,運動時間長而次數頻繁。冬季有橄欖球和足球等,夏季有板球和劃船等,每周占用3至4個下午。在夏季,參加板球比賽的學生一周內幾乎每天要花費5到6個小時;而對校隊來說,時常還要花兩天時間參加在校外進行的賽事。學校非常重視體育對學生的影響,經常以賽代訓,每周抽出一個下午進行級別較低的體育比賽,包括高爾夫球、軟式墻網球或游泳等個人項目,或者籃球、曲棍球、水球等團體項目。大多數這樣的體育項目的比賽都是以學校和宿舍為單位而組織的。比賽項目的種類如此之多,以至于優秀運動員幾乎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宿舍比賽。由于每個宿舍的人手有限,而項目又多賽事又頻繁,迫使那些不特別喜歡或擅長體育的學生也不得不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長期的體育運動,除練就學生強健的體魄之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集體合作意識,磨礪出學生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這是作為“紳士”基本的基本品質,也是伊頓公學生的基本品質。
道爾頓學校
道爾頓學校 (英文:The Dalton School) 位于美國紐約的曼哈頓,不僅是全美國當前最負盛名的學校,也是一所頗具國際影響的學校。道爾頓學校是一所男女同校13年制的非營利私立學校,由著名的進步主義教育家海倫·帕克赫斯特創立于1919年。由帕克赫斯女士開創的道爾頓制至今仍是道爾頓學校進步主義教育理念的理論基石。道爾頓制現已經成為全世界學校仿效的典范 。全世界有200余所“道爾頓學校”。
道爾頓計劃深受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夫人推崇,一直是世界各地的學校爭相學習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標是“啟發、培養每個孩子的主動性、自律性和判斷力,同時促進學生的社會意識及集體價值觀的發展”。
道爾頓學校創新且嚴格的教學體制受到一致公認。 學校聘請各科領域的專家任教,設計的課程既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例如,執教道爾頓的美術藝術課和戲劇課教師必須是職業藝術家、語言和歷史系的教師一般都持有博士學位。此外,學校還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各種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