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窮養兒,富養女”——這樣對嗎?
把孩子送去寄宿學校——為什么心里總不安?
面對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長究竟該做什么?
……
正在進行的第三期“未來之星”深度研修班上,“建設最美家庭”是其中的重點模塊。如何教育子女,你是否也會有類似的疑惑?
提問
我們該如何看待“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教育理念?
答
若是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領,大體上,所謂“富養女兒”就會變成為嬌生慣養,讓她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待她們長大成人,為人妻,為人母,等著她們的人生會是什么?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把這樣的女孩兒娶回家,后半生就不用擔心“失業”了——因為你在家有干不完的活!
同樣,缺乏正確理念的引領,“窮養兒子”也會導致很多我們不想看到的后果。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從小接受的就是“窮養”教育,所以為人十分吝嗇、特別小氣,在事上總是斤斤計較。可以想象,這樣的人,由于沒有一份“拿得起、放得下”的心胸與氣魄,生命只會變得越來越狹窄。
女孩嬌生慣養,不懂得為他人、為家庭付出時,如何擁有真正的幸福?男孩斤斤計較,缺少寬闊胸懷時,如何成就廣大的事業?
因而,能否將兒女培育成才,關鍵不在“窮養”還是“富養”,而在于“素其位而行”,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
如果家庭比較富裕,那就為孩子提供充裕的生活條件,一方面教育孩子為人處事要大方,樂于助人;另一方面對孩子嚴明紀律,讓他們珍惜父輩辛苦掙來的每一分錢,以免大手大腳、鋪張浪費。
如果家庭條件相對緊張,那不僅要培養孩子勤儉持家的品格,還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輩家境一般,但只要自己堅持奮斗,憑靠自己雙手,未來一定可以開創一份事業。不要讓孩子變得吝嗇,有一顆舒展開闊的心,長大后肯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
所以歸根結底,擁有正確的育子觀念才是根本。規正自己教育理念的關鍵,在于以圣賢的教誨為標準。不管是兒是女,是窮是富,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導他們:人生重大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領會了人生真理,就能培養孩子擁有高尚的人格,因而擁有寬闊的未來。
提問
孩子小時候生活在相對發達的地區,來到我工作的地區,因為各方面條件相對不完善,因而總問一些讓我難以回答的問題。比如為什么這里沒有垃圾分類?我該怎么丟垃圾?等等。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地區差異并生活其中呢?
答
陽明先生講“君子素其位而行”。過去孩子可能生活在富裕東南沿海,現在可能生活在儉樸的西北內陸,可能未來還會到非洲生活個一年半載……外界生活環境不斷變化,實屬正常。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隨方就圓”,做到“和其光,同其塵”。
懂得“和光同塵”,孩子的生命才有回旋的余地。因此,要引導孩子融入當下,不被一時一地的“禮節”而捆縛——如果你去到偏遠山區,盛裝打扮反而是一種不尊重;同樣,如果出席正式場合,樸素著裝可能同樣不得體。
根據“心-道-德-事”四部曲,地區差異其實是“事”上的問題,想要圓滿地處理事上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回到內心。對環境的保護也好,對他人習俗的尊重也好,真正的美好品德,一定是從心上自然生發的。
引領孩子明心、凈心,在心上培養一份責任與愛,面對具體事情,孩子自會做出合適的抉擇。例如,有垃圾分類的地方,那就大方得體地去做。暫時還沒有垃圾分類的地方,隨順習俗也無妨。若是“垃圾分類”就能捆住手腳,未來如何去開辟一片全新的藍海?
提問
兒子7歲時,我把他送到了一所國際學校。每年大概300天在學校,只有寒暑假和法定節日才能回家。雖然在寄宿學校能得到很多鍛煉,但自己一直擔心孩子是否會因此感到缺愛?究竟該不該從小就讓孩子上寄宿學校呢?
答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有其緣由的。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成長路徑,而每條路徑都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成功路徑。所以,既然孩子已經在這樣一條路上前行,作為家長,更要關注的是,如何讓孩子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當然,若是主觀或是客觀環境發生變化,隨需應變地為孩子選擇更寬闊的跑道,也是十分必要的!
家長與孩子的鏈接,本質并不在于用微信、書信還是當面溝通。過去十年間,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效率大大提升,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家長與孩子關系的質量,得到了多少實質性的提升?
因而,聯系方式或者學校遠近并不是關鍵,父母的心才最重要。我們要建設自己;父母的成長,就是給兒女最大的禮物。念頭具有能量,當你內心源源不斷地生發正能量時,即便沒有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念念念念之間,對孩子也是一份祝福與呵護。
相信圣賢、追隨圣賢,是真正的康莊大道。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作為父母最應該全力以赴的事。
提問
孩子處于青春叛逆期,在這個階段時,家長應該如何引導他們明心、凈心,找到光芒萬丈的自己呢?
答
沒有人會拒絕你真誠地對他好。對員工如此,對客戶如此,對家人、孩子同樣如此。
在父母與兒女的關系中,作為處于強勢的一方,我們要反求諸己:有時候,是否習慣利用權威而不是智慧與愛,去讓孩子接受我們對他的“好”?
只有我們首先深刻反省,才能清楚地看到教育孩子時的“小我”。意識到自己的“小我”,才有決心修復與孩子的鏈接。這里,有三個步驟:
■ 一、讓自己的心柔軟下來,真正關愛孩子。這份關愛不是在語言上,而是通過建設自己,把孩子的未來真正裝在心里。
■ 二、付出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陪伴本身就是一份愛,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呵護。
■ 三、找尋孩子的“窗口期”,言簡意賅地表達你最想說的話語。
一般而言,每隔十天,孩子會有一個10分鐘左右的打開心靈的時機。這時的孩子會愿意跟大人溝通,接受家長的指導。作為家長,我們要為這十天才出現一次的“窗口期”做好準備。
比如,在“未來之星”學習15天之后,你心中一定積攢了許多想對孩子說的話。這個時候不要著急,把這份感受濃縮一下,在心中稍作沉淀,等到孩子愿意傾聽的時候,再講給他聽。如此,你的話才能入他們的心。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一次講不好也沒關系,一定還會有最佳的“機會窗口”。
重要的事,務必以重要的形式去做。人的一生中,真正能對生命產生重要影響的話語,其實并沒有多少,加在一起也許都不超過100句話、1000個詞,把它們講出來也許都不超過10分鐘。所以,心中想對孩子說的話,先不要急著去說,要在正確的時候講正確的話,這樣,就能將“明心和凈心”等圣賢思想的甘露和偉大時代的陽光奉獻給孩子,真正利益到他們的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