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隨著今日上午參與認購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基金的配售資金陸續退回,這一爆款基金 最終認購金額再度刷新。
根據今日銷售渠道退回的認購資金款項計算,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的最終配售比例為6.2537%,該基金募集金額上限為150億元,據此推算,昨日單日一共吸引了2398.58億元資金認購,刷新公募基金史上新發基金認購記錄。
在過去兩年權益基金賺錢效應帶動下,今年以來,多只績優基金經理“掛帥”的新基金頻頻開啟比例配售,部分網友更是發出了“起了個大早,買了個寂寞”的感慨。
基金君提醒投資者,事實上,同一個基金經理所管的新老基金,并不存在本質區別,除了基金合同規定的法定投資范圍,投資比例之外,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沒有本質不同。若是都屬于偏股型基金,老基金由于股票倉位更高,在單邊上漲的牛市行情之中更為收益,而新基金初期建倉一般會偏穩健,過了建倉期之后,新老基金的操作將會逐漸趨同,看好某個基金經理的投資者,也可以購買其所管理的老基金。
除此之外,公募基金市場上一直都有“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說法,在市場情緒偏熱,投資者認購積極性較高時,更應該保持理性,堅持逆向思考。
單日“吸金”近2400億元
創公募基金史上認購記錄
最近幾年,作為門檻最低的大眾理財工具、普惠金融的代表,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不斷創出新高,單只新發基金的認購記錄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刷新。
就在昨日(1月18日),去年7月由鵬華匠心精選創下的1371億認購記錄,僅半年時間,就被易方達強勢刷新。
在多場直播輪番預熱,渠道經理朋友圈刷屏推薦的帶動下,昨日開賣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基金毫無懸念“一日售罄”并開啟比例配售,在晚上匯總多個渠道銷售數據之后,渠道傳來該基金單日銷售金額約達2374億元的消息,引爆公募基金圈。
今日,多位認購該基金的投資者陸續收到經過比例配售之后的退款,以10000元的認購資金為例,確認金額為625.37元,最終配售比例為6.2537%,由于該基金設定了150億元的募集金額上限,據此推算,昨日單日最終吸引了2398.58億元資金認購。
易方達也對外發布了一個關于新基金比例配售的問答。
在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看來,最近一兩年A股市場行情向好,權益類基金整體盈利可觀,一些設置了募集上限的績優基金經理新發基金引來了投資者數倍認購資金的追捧,造就了當下新基金發行“一浪熱過一浪”的局面。
馮波關于市場的幾個觀點
馮波擁有17年投資經驗,過往的投資經歷令他意識到,持續良好的業績需要基金經理“花最長的時間做最擅長的事”。他的投資方法的精髓是,通過深度研究,深度認知企業的競爭優勢,精選質地優異和估值合理的公司進行投資。
1、 如何看“尋找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馮波:首先,分析企業競爭優勢是出發點,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不會進入投資視野,因為它們不能帶來中期投資的確定性。
其次,我們對于企業競爭優勢的認知來自于深度研究,通過深度研究,去理解每一個企業的主要邏輯和邏輯上的關鍵點以及關鍵點的壁壘程度。
第三,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能否保持競爭優勢決定了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以及自我強化能力。
第四,由企業收入和盈利波動帶來的股價波動只是表象,底層邏輯應該是判斷企業競爭優勢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企業的競爭優勢沒有發生變化,短期收入和盈利波動其實不影響企業價值,反之,即使企業收入和盈利表現出很高的增長,但已喪失競爭優勢,這類企業并不具備太高的投資價值。
2、 談談選股邏輯?
馮波:分析一家新公司時,將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這個公司所處的行業的成長性、空間、競爭格局及商業模式。二是回到公司本身,其競爭能力、競爭壁壘如何。第三,公司管理層的情況。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永遠能超出市場預期,實現自己的財務指標,而比較差的企業家往往會低于預期,過去十幾年的投資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3、談談新基金建倉?
馮波:一是控制建倉節奏,初期以收益和控制回撤作為主要目標,希望給投資者相對比較穩定的建倉期。
二是重點關注性價比較高的港股投資機會,以及A股中估值合理、具有競爭優勢的公司。
2021年市場波動比較大,估值水平比較高,更加考驗各個基金管理人深度研究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能力越強的公司,基金凈值表現越好。我們認為市場在估值波動過程中會提供比較多的投資機會。
4、談談對港股和A股看法?
馮波: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基金作為既可以投資A股,也可以投資港股通的基金,投資港股通的比例最高不超過投資股票比例的50%。港股也成為我看好的重要市場,尤其是港股市場非常有優勢的行業,如互聯網行業、科技行業、創新藥行業、消費和服務業等。此外,不同于A股的結構性機會,港股市場會比較清晰。
港股與A股是互補的市場,港股市場有幾個行業非常有優勢,一是互聯網行業,二是高科技TMT電子行業,三是創新藥細分行業,四是消費品,五是服務業,比如教育產業。
從2020年12月份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基本恢復正常,消費和投資恢復到正常水平,進出口明顯受益于特殊時期,出口過去多個月持續超預期。從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來看,2021年的經濟增速預估比較樂觀。
隨著市場大幅上漲,估值水平上升,這就意味著未來回報率將下降。2021年整個市場的投資回報率會回到相對正常的狀態,過去兩年很高的收益率水平是特殊現象。對于A股市場,行業普遍上升的機會不會成為大概率事件,2021年將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市場,而不是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市場。比較看好符合國內經濟變化趨勢的行業,包括TMT、醫療、消費、高端制造等。
5、如何看2021年市場?對投資者有何建議?
馮波: 2021年相比于前兩年會有較大不同,波動性會比較大,投資預期回報率可能回到正常水平。投資基金的關鍵要素就是時間,如果選擇了比較優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經理,持有時間越長,正回報的概率越大,投資回報率越高,特別是市場短期波動時,這一點更加重要。建議大家進行長期投資,定期投資,因為這對獲取良好的投資回報最有幫助。
追新,也可以關注老基金
2021年權益新基金發行異常火爆,認購資金過多導致不少產品都采取“末日比例配售”模式。也就是說,一位投資者花10萬元認購新基金,可能最終實際申購到的金額不到1萬份。
基金君此刻想提醒投資者,不用過分追求新基金,這些優秀的明星基金經理也有老基金,這些老基金大多數都“不限購”。
從今年情況看,權益新基金認購比例最低的是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的最終配售比例為6.2537%,南方阿爾法也較低,為11.27%,此外,富國價值創造、華夏新興成長、興全合興等配售比例也不足30%。
資金追捧的這些明星基金經理,如易方達馮波、南方章暉、富國王園園、華夏張帆、興全陳宇等,都管著其他基金,投資者其實也可以布局這些基金,都是同一個基金經理管理。
每一輪牛市背景下,都是新基金發行的高潮,投資者也往往偏愛追捧新基金,也有一批資深投資者愛老基金。投資者在“新”和“老”之間需要考慮三大情況。
1、市場趨勢向上背景下或更適合“老基金”。
買權益基金最瘋狂的時刻,往往是市場走牛的階段。但市場曾經有一句俗語是“牛市買老基金、熊市買新基金”,因為牛市市場趨勢性走高,老的權益基金股票倉位較高,比如目前多數權益基金的倉位在80%左右,甚至不少90%,一旦市場上漲很容易跟上市場節奏。
新發權益基金有一定的建倉期,可能市場短期漲幅過大,新基金股票倉位難以跟上,可能就會錯失短期行情。不過,市場走強情況下也經常出現“暴漲暴跌”,比如上周市場連續大跌,新基金可能短期表現會好于倉位重的老基金,但這個是短期效應,難以把握。倉位的高低,建倉時機等這些問題,是投資者首先需要考慮的一個方向。
2、市場高位之下布局新老基金都需謹慎。
在2007年、2015年的上兩輪牛市中,都出現過數百億級的新基金,但這些基金表現特別神勇的品種非常少。
這背后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往往規模較大的新基金成立在市場高位,比如2015年5月是歷史上月度募集規模最高的一個月,2007年的6月、8月、9月10月的單只新基金平均發行規模均超過百億,而這對應的上證指數都是歷史高點區域,高位成立導致運作難度加大;第二是這些基金規模較大,正所謂“船大難以掉頭”,基金規模大會超出基金經理投資管理半徑,過去數據也有驗證,管理規模大會導致產品銳度下降。
因此投資者追逐基金的時候要冷靜,市場過熱或者市場點位過高的情況下,要保持謹慎心態。正如一位基金經理的話來說,市場越漲,意味著未來潛在收益可能越低。“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這一鐵律至今還仍有效用。
3、布局基金注意不要看“短期收益”。
目前不少平臺宣傳新基金和老基金時候,經常展示基金業績,其中有近三個月、近1年、近2年、近3年、近5年業績等。投資者要注意,即使頁面上顯示近3個月業績非常拔尖的基金,也需要仔細分析,更優是至少選擇運作滿3年以上且業績領先的權益基金。
此外,再老生常談一句。新基金發行初始凈值都是1元,而有些老基金發行多年后之后單位凈值變化很大,有的可能還不到1元,有的已經4元、5元。投資者千萬不要認為低于1元買入或者1元附件買如,就更劃算,如果4元買入老基金就是吃虧。
其實,老基金單位凈值低可能因業績不理想、頻繁分紅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凈值達到4元證明這只基金過去獲得不錯業績,投資者不要當成“炒股”一樣“炒基金”,核心還是看優秀基金經理的產品布局。
基金君還想說一句,目前“贖舊買新”也較多,就是投資者贖回原本持有的老基金,去認購新發產品。這背后一方面,銀行、券商等渠道有獲取中間業務收入的動力。基金過頻繁的買賣能產生更多的申贖費用。而且,新發基金會有更多的營銷激勵,這些都刺激渠道端去鼓動投資者頻繁交易;另一方面,投資者缺乏基本的金融認知或者不夠理性,更愿意布局1元面值的新發基金,這類投資者往往會在凈值漲到一定程度后就急著獲利了結。
其實投資者要理性,需要樹立長期投資理念。投資基金之前,了解基金經理的風格、投資業績等,做“明明白白的投資者”,不要僅僅聽客戶經理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