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心化是一個由農村人口流動引起的農村整體經濟社會功能綜合退化的過程。其表現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規模的擴大、從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人口數量和素質下降,農業粗放經營,耕地拋荒;農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資源浪費;再次是農村社區治理水平下降,組織發展落后,農村人口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水平不高。如再擴展,可以認為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水平都較城市落后,農村出現總體性衰敗的現象。
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宏觀背景
隨著農村家庭承包制度的確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從農業領域流出。2000年后,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度增加,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我國的農業農村發展處在一個比較好的歷史時期,但這并不能挽留住農民進城的腳步,農村人口外流現象仍不斷加速:(1)農村人口總量減少。2011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鄉村人口65656萬人,鄉村人口比城鎮人口少3423萬人。(2)農村流動人口總量大幅增加,結構年輕化。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力。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8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近一半。(3)完全脫離農業生產、長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業性減弱,農村舉家外遷勞動力不斷增加。超過三成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時間超過5年,從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時間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4)農村產生大量留守人口。估計我國目前的留守人口約計1.5億人,即約占四分之一的農村人口處于與親人長期分離的狀態,產生一系列留守的社會問題。
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現狀及影響分析
農村空心化問題課題組對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永豐鄉滸嶺村、南坑鎮兆佳村以及遼寧省鳳凰城市寶山鎮北大營村進行了實地調查,進行了村級調查、83份有效農戶(入戶)問卷調查并采訪了相關的鄉村干部。
(一)留守人口規模擴大,全家遷移現象增加
1.留守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家庭基本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體,造成三大留守群體,改變了農村家庭的存在方式。
2.全家遷移:在調查村莊出現了大量全家搬遷的現象。滸嶺村全家搬遷的達到180戶,兆佳村35戶,分別占全村戶數的82.94%和10.6%,而遼寧省北大營村全家搬遷也達到了52戶。全家遷移現象是造成耕地拋荒和農村住宅荒廢的主要原因。
(二)農業勞動力緊缺,呈女性化、老齡化現象,耕地拋荒
農村人口外流帶來的影響表現在農業生產上則表現為農業生產勞動力缺乏,農村發展主體缺失,造成農業粗放經營,甚至拋荒耕地。
1.農業投入減少。農民傾向于種植勞作較少的作物,而減少耗費勞動較多的作物。如普遍將“兩熟”改“一熟”、“雙季稻”變“單季稻”、農田種樹等現象。農民依賴化肥和農藥以少投入勞力而保持產量。
2.耕地拋荒。江西調查村莊中耕地拋荒現象嚴重。江西滸嶺村耕地面積680畝中有640畝無人耕種,全部荒廢。兆佳村全村800畝耕地,拋荒200畝左右。曾經一度對農民種糧產生積極作用的補貼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由于種糧補貼按耕地面積補貼,而不按實際種植情況補貼,在一些農民看來,拿補貼不種地去打工比拿補貼種地還更具有經濟效益。
3.耕地流轉程度低,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在空心化嚴重的村莊,農民外出打工空留出來的耕地沒有人承包流轉。“空心化”的村莊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沒有發展出專業合作社來組織他們的生產。
(三)建新房棄舊房,空心村問題嚴重
農村住宅空心化的演變趨勢:1.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面臨著逐漸消亡處境。2.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鎮面臨著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外擴內空”,侵占耕地的現象嚴重。新增居民住房隨交通干線延伸,這就導致村莊散亂、缺乏規劃、基礎設施配套難、侵占耕地現象嚴重,一戶多宅現象在空心村的蔓延。
(四)農村組織發展落后,農村社區治理水平不高
在空心化村莊的背景下,村民自治進入低水平重復,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難以執行。在較低的村莊治理水平情況下,原子化的農民難以合作,各種合作組織成長緩慢。
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復雜和多元的,主要有:
1.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
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應當是二元城鄉結構下城市化速度滯后于工業化速度產生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否成功在于城市是否準備好或是否愿意為大量農村外出務工人口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全部城市公共資源。大量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口無法享受城市部門提供的穩定、充足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險等社會公共服務,他們就無法放棄基于農村戶口和土地使用權而帶來的醫療、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2.農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農民鄉土情節,導致“人走地留屋留”
(1)我國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在農業效益不高,土地難以產出利潤時,農村中的耕地粗放經營和撂荒,難以形成有效流轉。(2)宅基地取得的無償性、使用的無限期性以及無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更傾向于盡可能多地占有宅基地。(3)糧食直接補貼、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農民享有越來越多的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和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農民轉換身份,徹底告別農村的阻力。(4)農民對故土家園、鄉村生活的眷戀等原因也令農民不愿意放棄村中住宅和耕地。
農村空心化的對策分析
只有將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徹底地轉移出去,然后將土地進行有效流轉,形成有效的以家庭農業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組織的現代農業和新農村,才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戶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向農民工提供與城鎮居民平等的醫療、教育、保險、住房等公共服務,吸納農民工進城定居。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同時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辦法,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規范政府的征地行為等等。適應農民工進城落戶和城鎮化的需要,應賦予農民工對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體資產股權自主處置權,為農民實現土地財產權創造條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轉。
(二)加強農業投入,發展旅游農業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增加農業效益
在耕地資源少的地區,農業比較效益較低,從事農業難以吸引農民,造成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匱乏和耕地拋荒等空心化現象。在這類地區,不僅要加大農業投入,還要大力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如發展“農家樂”、旅游農業、創意農業等,增加農業效益。另外,目前的農業補貼方式以承包耕地面積為依據而不是以是否種糧為依據進行補貼,不能完全起到激勵農民糧食作物種植的作用,也不利于農村耕地的流轉合并和集中,需要改革。
(三)加快培養新型農民,推動農村組織的發展
農村空心化直接影響即是農業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包括農民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等。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在培養新型農民的同時,還要注意推動各種農村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的良好發展。
(四)加強村莊規劃,合理進行宅基地整治
對于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建議鼓勵恢復原始生態環境。對于交通便利,新建住宅較多的村落,應該加強其用地規劃和利用,加強宅基地管理。要因地制宜,根據村情不同,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把宅基地整理與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的擴展與自然村合并結合起來,使村莊建設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滿足廣大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五)提高村莊治理水平
農村空心化背景下,要根據農村外出務工人口的實際情況,增加外出人口作為村民代表的比例,合理調整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村委會選舉時間,嚴格控制委托投票,從而保障外出流動人口能夠參與到村莊的公共事務管理中來。對留守在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要保證他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權利。要落實村務公開,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加強對村級組織的監督。基層政府要轉變成向鄉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并且要注意防止具有獨立利益的黑惡勢力向農村公共領域的侵蝕。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