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録與提要”(13&ZD118)、
“民國話體文學批評文獻整理與研究”(15ZDB06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國詩話、詞話整理與研究”(15AZD046)的相關成果。
主 編:汪夢川
書號: 978-7-5506-2396-5
冊數:12冊 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定價: 9500元
出版說明
俗語有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人的生活可以簡化為掙錢和花錢,還有些人的生活中則不能沒有詩歌,這兩類人之間很難相互理解。但是不管大眾對詩持什么看法,也不論古今詩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詩和詩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中國自來號稱詩的國度,從《詩經》算起,到現在已有至少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往今來的詩人也多如繁星,而且基本上時代越靠后詩人也越多。《全唐詩》作者有兩千余人,《全宋詩》作者不足一萬,明清時期應該比唐宋更多。那么當今有多少寫舊體詩詞的人呢?據悉,目前僅“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即已超過兩萬。而全國各地官方和民間的舊體詩詞社團數量已近三千個;詩詞作者總數超過百萬;公開和內部發行的詩詞報刊已達上千種;此外應該還有大量并未加入詩社詞社的作者。如此粗略估計,當今中國舊體詩歌作者的總數大概要遠遠超過此前歷史上的總和。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舊體詩歌在今天仍然有著相當頑強的生命力,而從二十世紀初以來所謂的“舊體詩歌消亡論”到目前還沒有成為現實。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當今寫舊體詩歌的人數量再多,如果作品質量不高,那么其意義也不大。不幸的是,當今舊體詩歌創作的總體水平確實不高,非但不能與古代相提并論,即使與不久前的民國時期相比,也還差得很遠。個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舊體詩詞創作不但需要一定的天賦,也需要相當的傳統文化(或曰舊學、國學)根底,前者既不能強求,后者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兩者兼備自然就更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舊體詩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的斷層,具眼的詩人和詩論家也越來越少,因而整體的審美水準也隨之下降,當代舊體詩的創作與批評就這樣陷入一種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其實自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之后就已見端倪,這或者也是當時各種詩詞普及類著作紛紛出版的原因。不過傳統的文言文學雖然受到沖擊,但在當時舊體詩歌仍然是詩壇的主流。按《民國時期總書目》統計,所收民國作者的舊體詩詞別集有250種,新詩總集別集共有900多種,但是考慮到數量極大的舊體詩詞別集仍然以傳統線裝書的形式出版,而這些在《民國時期總書目》中都沒有收錄。所以大概可以斷言,民國作者出版的舊體詩歌別集,總數要遠遠超過新詩集。本套叢書所收都以教授舊體詩詞作法為主,其中不少都曾再版十余次,也足見當時市場需求之旺盛與著作受歡迎的程度。而白話文學真正全面普及直到占據壓倒性優勢,其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此后舊體詩詞才真正到了不絕如縷的危險境地——當然,以中國之大,江湖之中自有真正的詩人,舊體詩從來都沒有消亡,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也不會死去。
目前在中國“文化強國”戰略之下,復興傳統文化自是應有之義,各地都興起了一股“國學熱”,舊體詩詞也日益有復蘇之趨勢。不過如上文所言,當今的舊體詩詞創作,只是數量的增加沒有意義,提高質量才是關鍵。那么如何提高創作質量?換言之:怎樣才能寫出好詩?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詩不但關乎作者先天的稟賦,也關乎作者后天的學習,所以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間也不能簡單移植授受。或者說,好詩不是手把手就能教出來的。那么就學詩而言,學生就比老師更重要,因為老師能教的只是詩的規則,以及一些泛泛的經驗而已,其他則只能靠學詩者自己的天賦、經歷和努力。陸游曾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確深得個中三昧,有志學詩者當銘記于心。而要寫出地道的舊體詩歌,首先就要熟悉舊體詩的既定規則,其次則是通過廣泛閱讀古典詩歌作品來積累語匯,至于最后的運用之妙,則不可言傳了。總之,當年詩界革命提出的“舊風格含新意境”的綱領可以說至今仍然沒有過時。
至于編選本套叢書之目的,則大略有三:
一是作為有心學詩者的入門之書。寫詩不難,寫好詩難。只要合乎舊體詩的既定規則,那就算“是”;至于“好”,則要復雜得多,它不能靠作者的自我認定,甚至也不能靠讀者投票表決,因為具眼的讀者也總是少數。然而就學詩的進程來說,自然應該先保證寫出來的“是”詩,然后再追求寫“好”詩。人之天賦根器與性情自有差別,本套叢書的諸位作者創作經驗和教導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心者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循序漸進,或者成功可待。
二是作為教授和研究詩詞的參考之書。自從民國初年西式研究方法引入之后,中國文學研究界遂分為新舊兩派。舊派往往擅長創作,也非常重視創作的傳承;新派則注重文學理論之探討、作品文本之賞析、相關史料之考證等等,創作并非其所長。如今舊派已日趨式微,而古典文學研究界兼擅創作的學者已不多見,所以當今也少有高校開設詩詞創作課程,或者即使開有課程但又缺乏實用的教材。故本套叢書也可謂是現成的舊體詩詞創作之教材。此外所選諸書往往在教導作法之前,有基礎的理論及發展史的敘述歸納,其中也不乏學術創見可供研究之參考。
三是作為詩詞創作高手的消遣之書。本套叢書的諸位作者,雖然基本都深有舊體詩的創作體會,但客觀來說也未必都是當時的一流作者,其所謂技巧、經驗或者也不免有“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之嫌,而所謂“作法”、“門徑”、“指南”云云,也不免“好為人師”之譏。只是由于民國時期詩詞創作和鑒賞的整體水平高于現在,故其所言所論也自有看點。對于那些高階讀者而言,茶余飯后來挑挑毛病,或者也是一種樂趣;倘若偶有點滴之收獲,自然也可算是望外之喜了。
*************************************************************************
*************************************************************************
題辭
千年國粹漸低迷,有客諄諄強論詩。
斯世斯文已中落,此心此力尚相持。
金針倘度差堪慰,玉尺能量未可期。
一語辛酸聊自解:人之患在好為師。
又:
佛云有末法,沉沉將百紀。狂迷到盡期,貪慢于胡底。
黑鐵易黃金,乾坤遘屯否。人壽儻能長,河清究難俟。
俗謂大中華,文明古無比。浴火尚能生,歷劫終不死。
泱泱詩之邦,爛爛心哉美。千秋成崔嵬,一旦付傾圮。
斯文走馬牛,本道遺溺矢。搔首徒問天,書空還拊髀。
豈曰無詩人,聞說多才子。弄文驚世俗,炫古酸頰齒。
一日得百篇,千金災萬紙。結集夸牛腰,齊賢續狗尾。
避席三家村,折腰五斗米。識蕩半瓶醋,言載一車鬼。
聲氣仰上方,情辭哇下里。革命尊績溪,造韻棄平水。
論境攀屈陶,破律誣杜李。雕龍枉作蟲,畫虎反為豕。
催眠惡頻作,入耳垢難洗。覆瓿聚醯雞,委篋招鼠蟻。
自許新詩家,人稱老干體。雖多亦奚為,所詣聊復爾。
我愿后來人,知恥更知止。詩為至美文,莫作等閑技。
根器得天生,熏陶有緣起。養氣由性情,積學在經史。
文心立純良,詩教明正始。修辭必用誠,騁思何妨綺。
津關宜獨游,艱阻惟自履。君懷玉待磨,他山石可砥。
江湖孕龍蛇,山林藏鳳雉。入室良足多,辟疆或敢企。
區區未盡言,乞恕我無禮。予豈好辯哉,予固不得已。
總目錄
01、詩法入門-游子六(上海掃葉山房1927年五版)
02、詩式-朱寶瑩(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十一版)
03、詩學指南-謝無量(上海中華書局1925年10版)
04、作詩百法-劉鐵冷(上海崇新書局1925年3版)
05、詩詞學-徐謙(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初版)
06、詩法捷要-顧實(上海醫學書局1926年出版)
07、學詩百法-劉坡公(上海世界書局1926年初版)
08、學詩初步-張廷華、吳玉(上海文明書局1928年18版)
09、詩學-張崇玖(新民國書館兄弟公司1928年版)
10、詩鑰-丁福保(上海醫學書局1928年初版)
11、詩范-蔣梅笙(上海世界書局 1931年初版)
12、最淺學詩法-傅汝楫(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8版)
13、詩的作法-胡懷琛(上海世界書局1932年三版)
14、詩學常識-徐敬修(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8版)
15、詩法指南-顧亭鎧(興業書局1933年初版)
16、絕句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
17、作詩百日通-金鐵盦(上海中西書局 1934年版)
18、作詩門徑-范煙橋(上海中央書店 1935年3版)
19、作詩百日通-顧佛影(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3版)
20、七言絕句作法舉隅-馮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初版)
21、古詩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
22、詩體釋例-胡才甫(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初版)
23、律詩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再版)
24、學詩入門-王文濡(上海達文社1941年18版)
25、詩法通微-徐英(南京正中書局1943年初版)
26、詩-蔣伯潛、蔣祖怡(上海世界書局1948年三版)【無電子版,有實體書】
27、簡易學詩法-徐碧波、鄭逸梅(上海國光書店1948年初版)
28、舊詩作法講話-施瑛(上海啟明書局1948年初版)
29、作詩法-天虛我生(版本待考)
30、作詩法講話-森泰次郎著,張銘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國難后1版)
31、詞學指南-謝無量(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初版)
32、填詞百法-顧憲融(中原書局 1931年6版)
33、學詞百法-劉坡公(上海世界書局1931年四版)
34、詞學常識-徐敬修(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8版)
35、最淺學詞法-傅汝楫(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7版)
36、詞式-林大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
37、填詞門徑-顧憲融(上海中央書店 1936年3版)
38、詞準-胡山源編(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初版)
39、詞曲-蔣伯潛、蔣祖怡(上海世界書局1948年三版)
40、聯對作法-蔡郕(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 1935年出版)
提要
01、詩法入門-游子六(上海掃葉山房1927年五版)
游藝,字子六,號岱峰,明末清初福建建陽(一作建寧)人,精天文歷算,著有《天經或問》、《歷象成書》等。
本書目錄與正文不盡相符,當屬后加。正文分上下卷,上卷為詩論、詩法、詩竅、詩式,“詩論”選錄古今詩話30余則,涉及詩學各方面;“詩法”一節自平仄粘連、起承轉合等講起,逐步深入至“詩家四則”、“詩家十科”(本作“十利”,當誤)等;又有“作詩準繩”,從立意、煉句等九個方面概括宜忌;“詩正題十體”則分述“榮遇”、“諷諫”、“登臨”等十種題材。“詩竅”一節首先闡明詩有“體志”,列高、逸、貞、忠等二十種,亦傳統所謂“詩品”之類;其下論詩之情景、句法及作詩之各種宜忌得失、鍛煉技巧等。“詩式”一節,則舉古今詩作為例,講解賦比興、氣象、體格之類,又舉各種雜體詩為例,間或指示作法。下卷全為詩選,分李詩、杜詩及古今名詩選三部分,所選各體皆備,詩后偶作點評。
要之此書所涉皆為詩學要義,既有精微之理論闡述,復有具體之作法指授,更錄古今詩選以為參考揣摩,體例可謂詳備,故對后代同類著作頗有影響。
02、詩式-朱寶瑩(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十一版)
朱寶瑩,本名朱耀奎,字佩珩,號秀甫,江蘇宜興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曾官翰林編修。
本書分五章,討論范圍僅限于近體律絕,不涉古體,則揣摩其意,或者以為學詩宜自近體入手;又按其書章節順序,先五言而后七言,先絕句而后律詩,亦示人以學詩之次第。書中五七言各體先述其格式要領,次則舉例作具體分析,每首例詩之下綴以四種說明文字:“評”即評析詩意與字法句法章法之類;“注”即注釋詩中字詞典故之類;“體”點明體裁;“品”即詩品(或曰風格),皆能簡明切要。
朱自清曾推薦《詩式》一書云:“朱寶瑩先生有《詩式》,專釋唐人近體詩的作法作意,頗切實。”(《<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又云:“(《詩式》)專取五、七言近體,皆唐人清新淺顯作,逐首加以評語注釋。注釋太簡陋,且不免錯誤。評語詳論句法、章法,很明切,便于初學。書中每一體(指絕句、律句)前有一段說明,論近體聲調宜忌,能得要領。初學讀此書……可增進對于近體詩的理解力與鑒賞力。”(《論詩學門徑》)
03、詩學指南-謝無量(上海中華書局1925年10版)
謝無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號希范,后易名沉,字無量,號嗇庵。四川樂至人。早年曾師從湯壽潛,后入上海南洋公學,又留學日本,回國后曾任《京報》主筆,1909年受聘為四川存古學堂監督,民元后曾為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又加入南社。后執教于廣東大學、南京東南大學、上海中國公學等,1949年后歷任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著有《中國大文學史》、《詩經研究》、《楚詞新論》、《中國哲學史》、《佛學大綱》等。
本書分為三章:一詩學通論,二古詩,三律詩(絕句包含于其中,蓋亦以絕句為截取律詩而來)。“詩學通論”一章先論“詩之淵源”,即詩之起源與流變,所論自先秦詩騷以降至南朝沈謝諸人肇創律體為止;“詩體”部分探討詩之文體特征,既以時代、作家、風格、篇章、句法、題目等不同角度分列各體,又對前人之相關議論作評析;“詩法論”一節討論作詩之一般方法,從命意造語到下字用典皆有發明,而后言詩病,皆能取前人詩話而申述之。第二章講述古詩作法,先詳論樂府及古詩之嬗變與審美特征等,次則為實用格式,從用韻之角度切入作法,計列20余種,皆舉例以證之。第三章講述律詩作法,先論聲韻之流變,次論五七言句法,各列若干種;“律詩實用格式”一節,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之次序分別論之,注意分別正格變格,其間偶作簡要之說明。
要之本書體例簡明扼要,論述亦有可觀,惟其雖亦舉詩例為證,而講解略顯不足。
04、作詩百法-劉鐵冷(上海崇新書局1925年3版)
劉鐵冷(1881-1961),名綺,又名文櫆,字漢聲,江蘇寶應人。別署松濤、鷗夢軒主,南社成員。出身書香世家,早年畢業于上海龍門師范學校,曾任《民權報》編輯,并參與創辦《民權素》、《小說叢報》,為“鴛鴦蝴蝶派”重要作家。著有《鷗夢軒詩牘》及《鐵冷雜記》、《鐵冷叢談》等。
本書之章節安排可謂別具一格,其徑以所歸納之一百種詩法為目,或者仍不脫章回小說之舊習,不過作者并非完全無邏輯之思考,故似散亂而隱然有序,自其《編輯大意》即可知大概。按“作詩必自調平仄、辨四聲始”,故以校準平仄法為開宗明義第一法,劃定四聲法次之;又作詩必明虛字、實字之別及各自用法,故以為第三、四法;虛實既明,乃可學對仗,于是對仗之練習又隨之;又詩必押韻,乃分別就古近體詩之用韻而說之;作詩先明體裁,故就古今各體而說明之;其后儲才、相題、辨格、用事、遣調乃至謀篇、造句,以及章法、立意等等,皆為具體之作法,而作者皆有經驗之談;而后篇之種種應用詩法,可謂用心良苦;至于種種雜體詩及文字游戲等,亦可備學者一覽。
要之本書各法實不乏探抉微之效,折衷之處亦能徇實情,頗適合初學。然學者宜瞻前顧后,通而觀之,不可割裂、偏執某法,庶幾可免教條之弊。
05、詩詞學-徐謙(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初版)
徐謙(1872-1940),字季龍,晚年自署黃山樵客,安徽歙縣人,生于江西南昌。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法部參事,民元后曾任內閣司法部次長、北京政府司法總長。又曾任天津《益世報》主編、嶺南大學文學系主任、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校長。有《徐季龍先生遺詩》,又有《民法總論》、《刑法叢編》等。
本書為作者執教嶺南大學文學系時所撰講義,雖名為“詩詞學”,實未論及詞學。其書亦未有明顯之章次結構,然實亦隱然有脈絡在。其開卷即言:“詩在文學中為一種美術文字,非徒恃學力,必有一種天才而后可。”其說固然,惟就今日之學者而言,則天才不可恃,而學力尚可求,亟宜先為也。又其以飯與酒以譬文與詩,亦稱大妙。其書又總括研究詩之法為“觀其詩思”、“覽其詩境”、“玩其詩筆”、“研其詩法”四者,亦能包舉無遺,善學者亦宜自此等處著眼。其下論詩之起源及變遷,自《詩經》、《楚辭》而下,舉凡《古詩十九首》及魏晉六朝諸家,皆有專題論之,其間穿插講解詩話之批評、聲律之講求等。至于唐代詩人之專題,則僅列李杜二人,其他“無特別研究之價值”,其眼界之高如此。
要之此書議論精到,解詩亦可謂要言不煩,非深得詩之三昧者不能。而所列專論之諸家,亦足為學者所取法。惟其陳義略高,然亦可為已登堂者說法也。
06、詩法捷要-顧實(上海醫學書局1926年出版)
顧實(1878-1956),字惕生,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早年留學日本攻習法科,后曾執教于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又曾與陳中凡等人共同主編《國學叢刊》,著有《漢書藝文志講疏》、《中國文學史大綱》等。
本書分三部分,前編首列七言絕句標準格式,又列各種變體(拗體、古體、通韻等),各舉例為證;次則列五言絕句標準格式,再次則列“絕句作法”20種,蓋合五七言而論,并舉例以為說明,后又各有七言作例、五言作例,皆舉例作較為詳細之分析。而編末忽論“詩之本源”,含詩之六義、詩之變遷等四個主題,標舉“意格、氣格、格調”三者為“詩之神髓”。雖言皆有得,而邏輯不免稍顯混亂。中編專論律詩,先總論作法,自字法、句法、章法方面入手,并舉例以證;次則列五律作法25則、七律作法25則,再次又分別舉例分析五律、七律,最后論排律。后編專論古體詩。先論古詩之平仄,謂古詩有“不文律”之存在,意即古詩雖無既定之規則,而其實亦有聲調之講求,并舉例以作論述,頗有會心之處;次論古詩之韻腳,分為十一種,并擇要舉例為證;最后“古詩作例”則舉長篇古體數章作精細之分析,進一步駁“古詩無平仄”之論。
要之此書先七絕,次五絕,次五律、七律,最后為古體,蓋示人以循序漸進之途也。其所論列雖偶有含混,而多能深造精微,大旨不失,讀者宜顧后而瞻前,舉一反三,斯能得其詩法乎。
07、學詩百法-劉坡公(上海世界書局1926年初版)
劉坡公,江蘇吳縣人,生平不詳。
本書分聲韻、對偶、字句、章法、規則、忌病、派別、體裁八個部分。“聲韻”一節為學詩之基礎,書中對四聲平仄之練習及古近體詩韻用法皆作詳細介紹,又列舉近體詩各種基本格式;“對偶”一節則就一字至七字之屬對舉例來作說明;“字句”一節則講解鍛煉字句之法及拗句、變體之類;“章法”則講述起承轉合謀篇布局之法;“規則”一節較為復雜,有關乎詩品詩論者,也有關乎立意選題乃至審音擇韻者,雖不免蕪雜,而皆為學詩者不可回避之問題,此外本節又論及學詩之先后次第,主張先五七言古體,后五言律絕,最后為七言律絕;“忌病”論學詩之宜忌,有就內容言者,亦有就形式言者;“派別”一節略敘詩之源流嬗變;“體裁”一節講解自歌謠、樂府以下各體詩歌之作法,皆先作概述,再引詩例以為說明,并略作評析。
要之本書從基礎入手循序漸進,條理清晰,例證得當,于初學切實可行。惟“體裁”一節后半所涉及之各類文字游戲,初學略作了解即可,不必多費心力,更不可耽溺于此。
09、學詩初步-張廷華、吳玉(上海文明書局1928年18版)
張廷華字萼蓀,浙江吳興人,與王文濡同鄉,且同為南社社友,二人又曾長期共事,以編印各種新式教科書知名,又曾編輯《香艷叢書》等。吳玉其人生平不詳。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包含詩之起源、學詩之益、詩體之別異、學詩之次第等等內容,以引導入門為用。中卷主要解說基礎知識,注重四聲之練習、平仄之體會,以及古近體詩用韻之法,兼及起承轉合之章法。下卷包含詩之大綱、詩之取材以及稍微高階的變體拗句之類內容。其所謂大綱,指說理、言情、寫景三種題材,其中又有體用之別;所謂取材,則是指后學所宜取法之各時代詩人,實以勾勒詩史之正變。其他如學詩宜忌、讀法等等,實有關乎詩之美學者,亦皆有創見。
要之本書于詩學概論與規范、技法乃至審美皆有所涉及,其間頗有深知甘苦之論,如論學詩之次第,有“難易之次第”,律易而絕難、七言易而五言難;又有“深淺之次第”,古體深而近體淺。然而以學詩而論,則正須相反:先古體后近體,先絕而后律,先五言而后七言。是說自有其理。
09、詩學-張崇玖(新民國書館兄弟公司1928年版)
張崇玖,名亞威,號養氣室主人,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1917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曾師從同鄉南社詩人楊錫章。著有《文學通論》、《詩學講義》(即《詩學》)等。
本書分為十五節,自第一至第六節總論詩學之基本問題,大旨主性靈而尚自然,間或舉詩例以為評析,頗能簡要得當;第七、八兩節述詩之正變,其所謂“正”即《詩經》六義,“變”即楚辭以下歌、辭、行、曲等各類名目;第九、十兩節皆述詩之體裁,“派別”即按時代或詩人分別體裁,如建安體、黃初體,以及蘇李體、徐庾體等等;“體格”即通常之古近體、律絕等;第十一、十二兩節論詩之韻律;第十三節論作法,僅選取前人相關詩話而歸納出四條原則,非具體作詩之法;第十四屆“變遷”簡述詩史流變;最后一節則論及當時興起之白話詩,而作者明確持反對之態度。
要之此書雖未有過人之見,但不失條理,亦較為簡要,學詩者以其為初步讀物尚可。
10、詩鑰-丁福保(上海醫學書局1928年初版)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又字梅軒,號疇隱居士、濟陽破衲,原籍江蘇常州,生于無錫。早年先后在江陰南菁書院、蘇州東吳大學、上海東文學堂學習,曾受業于王先謙、華蘅芳,又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教習。后改習醫學,創辦丁氏醫院、醫學書局等,又發起成立中西醫學研究會,創辦詁林精舍。家富藏書,學通中西,曾編刊醫學、數學、小學、文史、金石、佛學著作多種。
本書分六章,首章“總論”明學詩之次第及基礎知識如平仄四聲等;第二章“五絕”,先明其體裁特點,再列其平仄規范,更選取若干詩例以為說明,所引各詩亦有注釋及點評,可視為一簡要選本;以下“五律”、“七絕”、“七律”三章皆同此例。末章“結論”實為前文之補充說明,故先述詩韻之源流,次及前引諸詩注釋之來處,又舉古今名家別集注本并作介紹,更列古今詩話多種備覽,以為學詩進階之輔助。
要之本書專就近體詩而作,而最突出之特點,則在全書皆以問答體敷陳,其問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往往能代初學者立言;而所答亦要言不煩,能中肯綮。
11、詩范-蔣梅笙(上海世界書局 1931年初版)
蔣梅笙(1870-1942),名兆燮,以字行,江蘇宜興人。早年習舉業,縣試、府試均拔頭籌,后歷任上海震旦公學、復旦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及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授。著有《詞學概論》、《理齋類稿》等。
本書分八章:“本情”第一,首取《毛詩·大序》之說而申之,謂“心之所之謂之志,性之所發謂之情”,而情與志乃“二而一者也”,蓋亦從“詩緣情”之說,以明詩之本源;次章“辨體”,舉例說明古今體詩各種體裁,略及詩史,亦一簡明詩選也。“諧聲”第三,論詩之平仄及辨別之法;“綴韻”第四,簡述古今韻書流變及古今體詩一般用韻之法;“奇耦”第五,簡論對仗;“致用”第六,述詩之“效用”,即詩之主題,共分為“詠懷”、“景物”、“時序”、“記事”等二十八類,每類略作說明,并各舉數例以證之;“程敘”第七,申述學詩之步驟,主張先學韻文而后學詩、先學古體而后學近體、先學五言而后七言。末章“華采”,首倡披覽前賢專集之有注釋者以為儲備,次則論詩之華采,在于“辭”與“氣”,而后者尤重。
要之是書邏輯井然,論述精切,文字亦堪玩味。稍可惜者論述往往過于簡要,而所引諸詩例亦皆未有評析,于初學恐有不便,或亦但為利根者說法歟!
12、最淺學詩法-傅汝楫(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8版)
傅汝楫,浙江杭縣人,民國八年(1919)在任江西虔南縣知事,其他不詳。
本書分為十章:導源、諧聲、習誦、造句、辨體、綴韻、明法、程序、忌病、取材。“導源”一章述詩之起源,不作泛泛之理論探討,僅列舉早期歌謠為例略作說明;“諧聲”詳論四聲之別與近體詩平仄格式;“習誦”一章強調讀誦之重要,取《唐詩三百首》為例以明各體詩誦讀之法,頗為具眼;“造句”章自奇偶句入手,在對仗基礎上講述種種變化之句法,頗有所發明;“辨體”章主要講述古近體詩各種體裁之特征與流變,兼評諸詩人之短長;“綴韻”章略述詩韻之源流與用韻之宜忌;“明法”論作詩起承轉合之法,皆舉詩例以作分析;“程序”章論學詩之次第,謂須先學韻文而后學詩、先學古體而后學今體、先學五言而后學七言;“忌病”一章首列沈約“八病”之說而非之,復易以“五忌”(格弱、字俗、才浮、理短、意雜),頗能有所得;“取材”章則論學詩所宜取法者,實則略述詩史,自《詩經》、《楚辭》以降之詩風流別以及名家皆有所評議。
本書于詩法能鉤玄提要,議論亦平實可采;惟例證稍嫌不足,不利于初學,謂為“最淺”亦恐未能。
13、詩的作法-胡懷琛(上海世界書局1932年三版)
胡懷琛(1886-1938),原名有懷,字季仁,后改名懷琛,字寄塵,號秋山。安徽涇縣人。早年畢業于上海育才學校,后加入南社,曾任《神州日報》、《太平洋報》編輯,服務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多年,又曾在上海中國公學、滬江大學、國民大學、持志大學教授教授中國文學史等課程。1932年起任職于上海通志館。著有《中國文學通評》、《中國詩學通評》、《修辭學要略》、《新詩概說》、《新文學淺說》等。
本書首章討論詩與非詩,以有無情感及真假情感為評判標準;又討論新詩與舊詩,以是否合乎“詩的原理”為評判標準;又謂“情感沒有新舊的問題,乃是各個人的問題”,而思想則有新舊,等等,都是關乎詩歌創作之重要論題。
次章論如何作詩,謂須先有情感發自內心,然后可用散文將其寫下來,再找到其中最關鍵的情意,然后即可用詩(新舊皆可)的語言表述,書中更舉例以為示范,于初學亦不失為可行之法。而其論詩的音節與情感之關系、情感與韻之關系及用字造句之法,都有可觀。至于其所歸納之“就詩為詞”之類寫作方法,以為練習則可,以為創作之常法則不可。“賞鑒”與“讀法”、“四戒”諸章關乎詩歌之審美與品格,雖不直接與創作有關,也不可視為贅言。附錄歷代詩話目錄,初學實在不必多費心力于斯,已登堂者則不妨按圖索驥選而讀之。
要之本書雖少作具體技巧之講述,但能多方入手拓展詩心詩思,往往能深探三昧,可謂循循善誘;此外由于作者也是民初有影響的新詩人,兼具新舊詩創作之體會,故其于新舊之間持論較為公允,這對于今日之學舊詩者,或者也有所啟發。另外本書用“語體文”寫成,行文頗能親切易入,也可謂是一個優點。
14、詩學常識-徐敬修(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8版)
徐敬修(1893-1926),江蘇吳江人,曾師從金天翮,又為蘇州文學社團星社成員。著有《國學常識》十種。
本書為《國學常識》十種之一,書分三章。第一章“總說”,闡述詩之本質與文體特點;第二章“歷代詩學之變遷”實即一部簡明中國詩史,頗有鉤玄提要之用;第三章“研究詩學之方法”除指示研究之基本范疇與途徑,謂可從時代、作者、藝術等角度切入研究,而最后則將創作也列為研究之一途,實為具眼之見。蓋無創作之體驗者,其研究終不能真正切理饜心也。由此作者下文即略述學詩之法,列“入手法”、“詩之體式”、“詩書之取材”等專題,具體則有“明讀法”、“辨章法”、“熟四聲”、“排對偶”等練習法,舉凡學詩之基礎知識、技巧、宜忌、次第等等,無不包括其中。“體式”介紹各體詩之規范,“取材”則介紹歷代各種總集與別集,以備學者閱覽取法。
要之本書既以“常識”為名,故內容以理論及詩史之介紹為主,而較少涉及作法;但其論學詩諸節,亦簡明扼要,較為適合稍有基礎而欲求進階之學詩者。
15、詩法指南-顧亭鎧(興業書局1933年初版)
顧亭鎧,或作顧亭鑒(按卷首小浮山人序),生平不詳。“小浮山人”即潘曾沂,為清嘉道間人,則作者當大約同時。書名“詩法指南”,又作“學詩指南”,分上下兩卷,上卷以理論為主,下卷則全為例證。而卷首潘序所謂“學詩如做人”之說,頗稱警策。
開篇第一章專論杜詩,有句法、字法、讀法、體裁等等,可知其宗尚;第二章述各種體裁及古近體詩用韻等;第三章專論八病,第四章論唐詩及作詩之命題;第五章先論平仄,次論作詩之“五戒”。第六章“入門從高”、“取法因近”等等,可謂作詩之“十要”。以上多綜前人之說而條理之。第七章論“詩法”、第八章“詩竅”,則全錄自明人游藝之《詩法入門》(本叢書亦收,可參看)。下卷結合詩例先后具體探討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合古體與近體而言)、七絕之作法,詳于起承轉合與點睛、呼應之法,解詩亦間有微妙之處。
此書既為清人所作,結構不似當今研究著作之邏輯清晰,論述亦容有混雜復沓之處,又或失之簡略玄遠,但所言實頗得傳統詩法之要義,故總體而言似不宜入門而宜于深造。
16、絕句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
洪為法(1900-1970),字式良,筆名石梁、天戈、雙不軒等,江蘇揚州人。早年畢業于揚州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后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期間加入創造社,畢業后曾先后執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江蘇鎮江中學、揚州中學等,晚年任教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著有《古詩論》、《絕句論》、《律詩論》等。
本書為王云五主編之“百科小叢書”之一,第一章“溯源”,主要辨析絕句起源之“律詩說”與“樂府說”,而最后主張采用“多元的解釋”,其論雖然通達,但仍然有些含混。蓋就絕句之體裁而論,尚須區別近體絕句與古體絕句。近體絕句講求平仄、粘連,押平韻;古體絕句則不講求平仄及粘連,押韻亦可平可仄,二者之差別極大(于古體絕句,學者當參看洪氏《古詩論》一書)。此外五絕與七絕,雖每句僅二字之多寡,而句法亦因此有異,本書皆未能區別言之,不得不謂為短處。
至于本書之優點,已如江恒源序所言,不贅。
17、作詩百日通-金鐵盦(上海中西書局 1934年版)
金鐵盦,江蘇人。曾任職于中央國術館江蘇省國術分館,教授少林拳。其他不詳。有武術著作如《拳術教范》等多種。
本書引言中作者現身說法,講述其學詩之歷程,以及其間的困惑,頗有一定的代表性。正文前四章詩的原始、本質、變遷、審美之類,可謂詩學之基本問題,而作者皆能探本尋源,要言不煩,學者亦宜知其大體。其后“作詩之天才”一節,肯定“天才”于詩人的重要性,實為具眼之論。“作詩的預備”一節論作詩之基本修養,作者歸納為“熟讀謹記”、“四聲辨識”、“歸韻練習”、“屬對工夫”、“律詩平仄”五個方面;“要訣”一節總論作詩之字句章法與立意品格之類;“各類詩的作法”則依題材歸納為若干種作法,“作詩的步驟”實即學詩之次第,作者主張按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七古、五古、古風樂府的順序漸進,也自有其道理。“詩的體裁”一節列舉最常見之六種體裁(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七古、五古),并各作總體解說,而后“古近體詩的格式”一節則細分為33種之多。末節“學詩必讀”則為各體詩選,可備讀者自行對照諷誦,以補前文無詩例輔助說明之不足。
要之本書作者固非以文學為專門,故往往能給人以新的思路,但是其所堅持的“由今入古”、“以我為中心”等等學詩主張,固然擺脫泥古之病,也不免有易放而難收的危險,故初學不可自恃天才而等閑視之。另外本書之行文接近“語體文”,明白曉暢生動易入,也足為長處。
18、作詩門徑-范煙橋(上海中央書店 1935年3版)
范煙橋(1894-1967),名鏞,以號行,江蘇吳江人。早年就讀于蘇州草橋中學,為胡石予弟子,又師從金天翮,后入南京東南大學。先后加入南社、青社、星社、云社等,為“鴛鴦蝴蝶派”著名作家。又曾任教于上海持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著有《茶煙歇》、《中國小說史》、《民國舊派小說史略》等。
本書據中央書店 1935第三版影印。全書分為十一章:總論、聲韻、體裁、結構、字句、對仗、押韻、用典、取材、新體詩、結論。總論不作有關詩史的學術探討,而略敘學詩、讀詩、作詩之基本原則,主張先古體而后近體;“聲韻”一章講述四聲、平仄之練習及用韻,所論列亦極實用;“體裁”一章舉例說明各種體裁格式及其特點;“結構”一章論點題與起承轉合之章法;“字句”一章講解鍛煉字句之法及集句聯句等法;“對仗”一章列十種對仗之法而詳解之;“押韻”一章則講述限韻、次韻、疊韻、分韻等作法;“用典”章講解典故之來源及用典之宜忌;“取材”章結合詩例分析寫景、記事、抒情、詠物四種題材詩歌之作法。第十章論新詩,著重討論新詩與散文之區別。“結論”可謂詩外之法,尤于情感三致其意,初學亦宜謹記。
要之本書邏輯結構清楚,體例完備詳明,且以語體文講解,細致入微而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頗為適合初學。
19、作詩百日通-顧佛影(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3版)
顧憲融(1898-1955),原名廷璧,字佛影,號大漠詩人,筆名佛郎、紅梵精舍主人,齋名臨碧軒、獃齋,江蘇南匯人(今屬上海)。早年師從陳栩,擅詩文詞、小說、戲曲以及書畫。曾任教于上海城東女學、上海文學專門學校,又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中央書店編輯。抗戰時期避居四川,任成都金陵女子大學教授。著有《大漠詩人集》、《佛影叢刊》等。
本書分二十二課,實即以專題形式分列章節,全書大略可分為兩個兩部分,自第一課至第十一課,講解各體詩之體裁與作法,按七絕、五絕、五律、七律、古體之次第循序漸進,其以七絕為先,可見作者之獨特認識;而其間視需要穿插講解用韻、對仗之法,則可謂學詩之基本訓練。自第十二課起,即講解不同體裁之章法,可謂學詩之提高階段。其間如第十課之“律詩拗體”與“古律”、第十六課講解同題聯章之作,往往為一般所忽略,而本書不憚詳論之;最后將古體詩按篇幅之長短劃為三課,分別講解其用韻與章法,亦能見其苦心。
要之本書之長處,在于不作泛泛之論,每課皆先舉詩例若干,每首例詩后綴以簡單之注釋,以利于學者會意,最后則列“指導”予以總結歸納,體例簡明完備,頗宜于初學。
20、七言絕句作法舉隅-馮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初版)
馮振(1897-1983),原名汝鐸,字振心,號自然室主人,廣西北流人。早年曾就讀上海中國公學、南洋中學。后曾任教于無錫國學專門學校并代理校長,師從國學大師陳衍、唐文治諸先生。又先后執教于江蘇教育學院、上海大夏大學、交通大學及無錫江南大學等,1949年后受聘于南寧師范學院、廣西師范學院。著有《自然室詩稿》及《詩詞雜話》、《七言律髓》等。
本書自敘云:“文學之事,約分二道,曰能、曰知。沈約云:'自靈均以來,此秘未睹。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是能者未必知也。鐘嶸評詩盡工,而所作不傳,諒無佳構。是知者未必能也。知而不能,于工文何與?能而不知,抑何損焉。大匠能示人以規矩,而不能使人巧。巧,能者之事也;示人以規矩,則知者之事也。雖不能使人巧,示人以規矩,不猶愈于已乎?民國二十年秋,余任大夏大學各體詩選課,除選詩外,并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后綜籀其法,名之曰《七言絕句作法舉隅》,蓋非謂七絕作法遂盡于此也,抑由此而稍明所謂法者,則于為詩之道,不無小補焉,倘亦不失示人以規矩之意乎?然若但執規矩而自詡曰:巧在于是。則又斷斷乎其不可也。”
是書選唐至清末之七絕1200余首,歸類為50余法,每法舉例少則數首,多至80余首。其所謂法,多就寫作之章法而言,如起筆、轉折、呼應、關鍵之字句等等,不涉空洞玄遠之理論,可謂單刀直入,而每類之作皆有相似之處,最宜初學之比類揣摩。雖或不免教條之病,然即置其法之高明與否不論,本書亦不失為一部絕佳之選本,實較《萬首唐人絕句》之類為勝。初學倘能熟讀成誦,當不難得個中三昧。
21、古詩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
洪為法(1900-1970),字式良,筆名石梁、天戈、雙不軒等,江蘇揚州人。早年畢業于揚州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后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期間加入創造社,畢業后曾先后執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江蘇鎮江中學、揚州中學等,晚年任教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著有《古詩論》、《絕句論》、《律詩論》等。
本書為王云五主編之“國學小叢書”之一,卷首有江恒源序,茲全錄之:“吾友洪式良先生新知舊學根柢盤深,年來好用科學方法研究古籍。前曾撰《絕句論》、《律詩論》兩書,余既為文以序其端,且由商務印書館代為印行矣,近于教習余暇,又著成《故事論》一冊,遠道寄示,余受而讀之。書凡六章,首界說,次起源,再次衍變,末制作,其搜集瀏覽之廣、排比論斷之精,均足令人感服驚嘆。其間致力最多者,當推起源上一章,蓋斯章材料太多,頭緒紛繁,爬梳不易,一團亂絲能理得十分清楚,在讀者一目了然不費思考,而不知著書人已絞費若干腦汁,或且幾易其稿矣!其次則衍變一章,能辨析群言,獨標新義。制作一章,能將古詩特點一一指出,多為發前人所未發。以余觀之,此書之通達精核,似更駕前兩書而上之也。歲寒風雪中展讀一過,頓覺身心俱爽。丙子冬月灌云江恒源記于海上寓廬補學齋。”
要之此書雖以較少之篇幅討論古體詩作法,然而正所謂“千里來龍,此處結穴”,前述種種皆意在使學者深入體會古體詩之特點;而制作一章所論,則皆寫作古體詩之原則與具體之寫作經驗,如謂不應以時代定優劣,即主張學古體詩不必泥于唐前也;謂不應強分古今體詩難易,即反對古體易而近體難之說也。其他關于結體、命意、煉句、用字之討論,皆能從理論入手,并結合詩例詳加分析,學者自宜細細體會。
22、詩體釋例-胡才甫(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初版)
胡才甫(1903-1995),浙江建德人。早年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并留校任教,又曾執教于上海商業專科學校,晚年受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著有《滄浪詩話箋注》、《汪元量集校注》等。
本書專門研究詩之體裁分類,從“風格”、“音韻”、“形式”、“題名”、“地域”、“雜體”共六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各分為若干種,如“風格”之下列“選體”、“宮體”、“柏梁體”等9種;“音韻”之下列35種,其中又按“平仄”列9種、按“聲韻”列26種。等等。每種之下首先解釋分類之源流或依據,每個小類之下亦各有說明;其次則列舉相應詩例以為證,但沒有評注之類文字。
按此書之分類,一是將詩史上出現之各種名目以某種標準作歸類,二是以統計分析作出某種歸納,后者可謂創格。所以此書雖非直接教授寫作之書,但學者也可以藉此略知詩史與批評之大概,以及各體詩之面貌,對于創作也不無小補。不過其中所列名目有些或者過于瑣細不足道,有些分類又或缺少說明,在邏輯上也有含混之處。故初學者于此書,可以作為參考,而不可拘執其說。
23、律詩論-洪為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再版)
洪為法(1900-1970),字式良,筆名石梁、天戈、雙不軒等,江蘇揚州人。早年畢業于揚州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后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期間加入創造社,畢業后曾先后執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江蘇鎮江中學、揚州中學等,晚年任教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著有《古詩論》、《絕句論》、《律詩論》等。
本書為王云五主編之“國學小叢書”之一,專論律詩之源流與作法。“引論”述律詩之重要地位,反對重古體而輕律詩;首章“正名”,所謂律者,“不逾矩,從心所欲”,確是妙語。至于律詩之分類,其說固是,然亦無關宏旨,存而不論可也。“溯源”一章,大意謂律詩乃漸變而成:“辭采愈變愈華,對偶愈變愈工,音律愈變愈細。這是六朝以來所共趨的路徑,至唐沈、宋于是定型”,其說可采。“流派”一章,不以詩人、詩風為準,而以寫作動機別為四種,實亦律詩之分類而已,未足為訓。第四章“作法”論及音節、字句、章法、對仗等,多取前人之說加以評析,亦不乏精當之處。第五章“辨形”實為律詩審美之討論,其中論形與聲治不可變動、對句聯之必然性以及寓散于驪等等,亦頗有所發明。
24、學詩入門-王文濡(上海達文社1941年18版)
王文濡(1867-1935),字均卿,別號皞皞子、天壤王郎、新舊廢物等,室名辛臼簃,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清末曾補博士弟子員,后專力著述,曾任進步書局及國學扶輪社負責人,又歷任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大東書局、文明書局等編輯,亦為南社社員。平生以主持編印各種新式教科書及國學普及類著作知名,如《續古文觀止》、《國朝文匯》、《歷代詩文名篇評注讀本》、《古今說部叢書》等。
本書不似一般著作之章節安排,而大略分為幾個主題,如不作玄遠之論,而直切學詩之基本問題,如古近體之別、聲韻對偶等等。至于學詩之次第,則作者主張先古詩而后絕詩、律詩。要之作者頗有實際之教學經驗,又曾長期編撰教科書,故能切實針對初學入門之難點,其講授平仄四聲及對偶、用韻練習,以及初步的起承轉合之法,的確是初學最宜用心之處。
本書作者曾批評前人同類著作“大半為能詩者說法,初學讀之如入五里霧中”(《編輯大意》),故,于一般著作所津津樂道之體例、章法、鍛煉、詩品等等,皆所不及,而專注于學詩最基礎之四聲與韻,此舉可為短處,然亦可為長處。又作者自謂“敘述無事高深,注釋亦力求淺顯”,則似未能。此外本書略顯例證不足,學者宜與作者編選之《歷代詩評注讀本》參看。
25、詩法通微-徐英(南京正中書局1943年初版)
徐英(1902-1980),字澄宇,室名天風閣。湖北漢川人,新南社成員。曾在上海主辦《歸納》雜志,又曾執教于南京中央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及安徽大學等,1962年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有《天風閣詩集》、《國學大綱》、《詩經學纂要》等。
本書自序謂“于唐后篇什,置而不論”,可知其宗尚所在。書分六章,“詩體雜述”一章并非按一般的格律分別體裁,而是從不同角度將詩史上出現的各種名目分類;“學詩總略”章則概論學詩之大要,“概說”一節列學詩作詩之宜忌,似空洞而實有見;“本源”一節推尊風騷,而以五古為詩之本及學詩入門之途;“準則”一節首明讀詩之法,主張自名家選本入手,又強調“本諸志以成詩”,尤為至理;“擇韻”一節反對各種行險求奇之舉,“通韻”討論古體詩押韻之法,其他“用字”、“發端”(首句)、“結語”(末句)之類則涉及作詩之具體章法;“聲色”一節討論詩之韻律,有謂“勿讀宋以后詩”、“不宜作拗體”,皆可為初學者指南。其下先后論古詩、絕句、律詩之作法,亦示初學以循序漸進之途,至于末章“律外之法”,所謂“律”,乃“凡有規矩轍跡可尋者”,“律外之法”即“出于規矩轍跡之外者”,所列五十余條,蓋亦取《詩品》之遺意而申述之,雖自謂“抉其幼眇如指掌”,恐亦不免空論之譏也。
要之其書綜貫條理,邏輯井然,所論固有通達處亦有微妙處,然欲藉此而“通于微”,尚待學者之契悟云。
26、詩-蔣伯潛、蔣祖怡(上海世界書局1948年三版)
蔣伯潛(1892-1956),名起龍,又名尹耕,浙江富陽人。早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國文系,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學、第一中學及第一師范等。后赴上海大夏大學、暨南大學及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兼任世界書局特約編審,又曾任杭州師范學校校長,1949年后曾任浙江圖書館研究部主任,受聘為浙江文史館研究員。著作有《經學纂要》、《諸子通考》、《中學國文教學法》等。
蔣祖怡(1913-1992),蔣伯潛之子。早年畢業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上海世界書局編輯,后又任教于浙江大學文學院、浙江師范學院及杭州大學中文系。著有《詩歌文學纂要》、《詩品箋證》等。
本書為“國文自學輔導叢書”之一,共分二十章。第一、二章探討詩之起源、本質輯佚概念等基本問題,自第三章至第九章是中國舊詩的發展史(關于詞曲另有專書,亦收入本叢書中);第十、十一章論述歐洲詩史以及新詩,當取中西古今相參之意;自第十二章至十九章是關于舊詩的一些專題,如類別、作法、審美以及批評等等。末章總結舊詩之問題,而以大眾化、新詩為發展之方向,則仍不脫新文化運動時期之一般論調。
要之本書全面討論了有關詩學的問題,其中論舊詩者雖占絕大部分篇幅,而旨歸實則為棄舊圖新,其具體之主張,如用韻依國語,乃至拋棄舊詩之形式等等,是皆學舊詩者所宜慎取也。
27、簡易學詩法-徐碧波、鄭逸梅(上海國光書店1948年初版)
徐碧波(1899-1992),原名廣召,字芝房,筆名紅雨、歸燕、五常等,江蘇吳縣人。私淑林紓、陳栩,長于詩詞書畫。曾任蘇州《波光》旬刊編輯、上海友聯影片公司編劇以及六合影片公司《電影月報》編輯、理事等,又為蘇州“星社”社員。有文言筆記小說集《流水集》。
鄭逸梅(1895-1992),本名鞠愿宗,后依舅家,改姓鄭,譜名際云,號逸梅、紙帳銅瓶室主人。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早年曾就讀于江南高等學堂,后赴上海,任《華光半月刊》、《金剛鉆報》以及中孚書局編輯,后在上海各中學任教,1949年后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平生筆耕不輟,以報刊“補白大王”聞名。著有文史筆記多種。
本書首章“序幕”略敘詩之源流,可謂一篇簡明的中國詩史;次章“入門”即闡述詩之基本要素(四聲平仄)與近體詩之基本格律(譜式),第三章“規例”,分為避忌、對仗、詞性、聯耦、虛實五節,“避忌”一節論常規與破例,主要就重字與所謂作詩口訣而發;后四節可結合而觀,乃作律詩對句之各種訓練。第四章“示范”結合詩例探討近體詩各種體裁之起承轉合,頗見作者之心得;第五章“鍛煉”乃作詩前之立意、謀篇、定格之法,往往為一般講授者所忽略,最宜注意;惟“體志”一節列詩二十品,則略顯瑣細空疏。第六章“修詞”方為煉字煉句之法,最后之“概論”一節則論好詩之難作;第七章則專論古體詩之常規與經驗;第八章解釋相關術語。
要之本書之講授循序漸進,主張學詩先近體后古體、先五言后七言、先正格后變格,實在頗為合理,且便于初學;惟各章節之間略有邏輯含混之處,是為小疵。
28、舊詩作法講話-施瑛(上海啟明書局1948年初版)
施瑛(1912-1986),字慎之,浙江德清人。早年于南京金陵大學肄業,任教嘉興秀州中學。后入上海世界書局編輯所任英文助理編輯,抗戰期間避居嘉興執教秀州中學。后曾任通聯書店、啟明書店特約編輯,上海文化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編著有文史普及讀物多種。
本書內容大略分為十二個主題,邏輯較為清晰。首先是“舊詩的源流”,為縱向簡述中國詩史,其中作者謂《詩經》是自由詩,此說固是,但今日卻不可以此為藉口自由寫作舊詩,學者當謹記。“體例”一節則是橫向梳理舊詩之各種常見體裁,配以詩例,頗為簡潔。以下之“辨別四聲法”、“押韻法”為學舊詩之入門基礎,四聲于今日之學者向稱難點,書中給出的對策就是“熟讀”,同時列出數十句口訣,不失為可行之法。押韻主張沿用舊韻,自是正理;書中更列出平聲十五部韻之常用字,亦免學者另行翻檢之勞;另外初學者用韻易犯的種種毛病,書中也一一作出說明。“律絕的平仄”一節則順序列出近體詩的各種正格,粘連之法雖未有明言而自在其中;于拗救則未深入討論,蓋初學當自正格入手,而此舉亦可避免增加初學之困擾也。“對句的練習”為寫作律詩之基本功,書中歸納了數十類對仗之成句為范例,亦頗可供初學參考。“煉字造句和謀篇”講述鍛煉字句與起承轉合之法,其中論句法結構處頗能切要。“四則十科及其他”一節,所謂“四則十科”未免空洞,略為了解即可。“作詩的避忌”首列“八病”之說,略作了解即可;而作者另行歸納的“四忌”與“五戒”,則值得細細揣摩。“論誦讀”一節,似與寫作并無直接關系,然而的確是具眼之見與經驗之談,蓋多讀方能充實語匯、培養語感,于寫作舊詩實在至關重要。“各體詩存例”則除常見體裁之外,另列各種變體詩,此舉或為增加趣味,然初學不可耽溺于此。“寫舊詩舉隅”則意在結合詩例具體講述詩之寫法,以期學者舉一反三。附錄“歷代詩集目錄”(疑闕頁)則有助于學者按圖索驥選取歷代名家之作品來閱讀,用心亦周到。
29、作詩法-天虛我生(版本待考)
陳栩(1879-1940),字栩園,號蝶仙,別署天虛我生,浙江杭州人。清末貢生,后放棄科舉,投身文藝界,曾主持《著作林》、《申報·自由談》、《游戲雜志》等多家文藝報刊,為“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又為南社成員。著述宏富,有《栩園叢稿》、《考正白香詞譜》以及劇本、小說多種。
《作詩法》起初連載于陳栩編輯之《文藝叢編》(亦名《栩園雜志》),后結集為單行本,并于卷首增《音律辨正表》(原名《中西樂律同源考》)一篇,然該篇純論樂律,實與學詩關系不大。以下分為四章:辨聲、讀法、作法、練句法。“辨聲”一章分四聲為天籟與人造,更各舉生活中習見之例以證之,其說新穎且有妙悟;末節四聲之練習也頗有可操作性。“讀法”一章首先強調選擇合適的讀本,反對先讀古詩、五絕,而宜自七律入手,其說頗有見地。其后作者依次解說七律、七絕、五律、五絕、古詩之讀法與格律正變,惟所舉舉詩例僅列詩題而不錄全文,善學者當取《唐詩三百首》對照揣摩,自能舉一反三。“作法”一章即講授具體作法,亦主張自七律入手,而須先習對仗,其所授練習之法亦頗可行。末章“練句法”著力于字句之鍛煉安排,然僅講解“七言詩之構造法”,頗疑當更有論五言者。不過如其書末所言,若能熟諳七言,其余可以自通,故亦不必面面俱到。
本書作者曾親自教授子女詩法,授受之深入無間固與一般師生不同,往往能夠洞悉癥結而施治,確有獨到之處,故其自信“于一切竅妙,實已闡發無遺”。又本書注釋皆以小字施于頁眉,不闌入正文, 亦頗方便閱讀。
30、作詩法講話-森泰次郎著,張銘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國難后1版)
森槐南(1863-1911),名大來,字公泰,號槐南小史,別號秋波禪侶,通稱泰次郎。日本明治時期詩人、漢學家、文學博士,曾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長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有詩詞集《槐南集》及《中國詩學概說》、《古詩平仄論》、《唐詩選評釋》、《杜詩講義》等。
張銘慈生平不詳,民國十三年曾任《少年日報》總理兼總編輯。譯著有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概論》等。
本書編輯原委具見譯序及《凡例》。書分五章,首章“平仄之原理”先略述漢字音聲之特點及其發展,凡反切、四聲、平仄、對偶之類皆作淺顯之說明,而后漸次述及近體詩之體裁格式與粘連之法;末附以《唐詩選評釋》中有關絕句之論以為補充。第二章“古詩之音節”首先解說古詩之涵義,而后闡述五古與七古之大別,并分別講解其體裁特點與作法大要。作者自言須以科學之研究方法解析古詩之音節,可謂能深入而淺出者。第三章“唐韻之區別”,先略述詩韻之流變,而后比較古韻、唐韻與宋韻,可謂細密入微,而所列唐韻與宋韻(實即平水韻)對照表足資參考。第四章“詩詞之別”首先討論詩詞入樂之問題,已觸及所謂“聲詩”之范疇。其論及詞之產生者,雖未足為定論,亦可供參考。末章“詞曲及雜劇傳奇”則更自詩詞而拓展至散曲,再延伸而至雜劇傳奇,有余力者也不妨參看。
要之本書自平仄之基本原則起,次及近體,次論古體,再次論韻,此數者既明,詩法可得。其后申論詩歌體制之差異,亦之。故書雖簡要而實有系統,而所論也多能直探要害,足以為他山之石。
31、詞學指南-謝無量(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初版)
謝無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號希范,后易名沉,字無量,號嗇庵。四川樂至人。早年曾師從湯壽潛,后入上海南洋公學,又留學日本,回國后曾任《京報》主筆,1909年受聘為四川存古學堂監督,民元后曾為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又加入南社。后執教于廣東大學、南京東南大學、上海中國公學等,1949年后歷任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著有《中國大文學史》、《詩經研究》、《楚詞新論》、《中國哲學史》、《佛學大綱》等。
本書分兩章:第一章為“詞學通論”,第一節“詞之淵源及體制”,先為概論,而后則選取前人詞話中的相關議論分列之;次為“作詞法”,又次為“古今詞家略評”,亦略擇前人詞話而已;最后為“詞韻”,先略述源流,次則列沈謙《詞韻略》各部,末則又取詞話之相關者備覽;第二章為“填詞實用格式”,為一部簡明詞譜,按小令、中調、長調分類,計小令46、中調22、長調32,共計100調。所列詞調偶有考辨,詞例則無注釋評析。
本書是20世紀最早以“詞學”為名的專著。其中有關詞學之探討,多取前人詞話而略作申述,不過其書詞體、詞法、詞評、詞韻、詞譜皆備,固有梳理草創之功。其引用前人成說,雖不盡準確,亦可免讀者翻檢之勞。
32、填詞百法-顧憲融(中原書局 1931年6版)
顧憲融(1898-1955),原名廷璧,字佛影,號大漠詩人,筆名佛郎、紅梵精舍主人,齋名臨碧軒、獃齋,江蘇南匯人(今屬上海)。早年師從陳栩,擅詩文詞、小說、戲曲以及書畫。曾任教于上海城東女學、上海文學專門學校,又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中央書店編輯。抗戰時期避居四川,任成都金陵女子大學教授。著有《大漠詩人集》、《佛影叢刊》等。
凡學詩、學詞“百法”之類,民國時期頗有作者喜用之,然此類雖看似嚴整,而皆不免割裂、教條之弊,且容易顧此失彼,本書所列“百法”,分為上下兩卷,卷上為理論與實踐部分,以邏輯關系條理之,大率可分為以下幾類:一為詞學之基礎知識。按詞本為音樂文學,聲韻之嚴尤甚于詩,故本書有四聲五音、陰陽上去之相關論述多條;二、工具書籍使用類。如詞譜詞韻之檢用法即是;三、寫作技巧鍛煉類。如二至七字句之作法,以及虛字襯逗、屬對法之類;四、創作經驗類。關乎選調立意、謀篇布局之類即是。五、應用類,如書函體作法之類。卷下可謂詞史與審美部分,以“詞派研究法”冠其首,實簡述詞史之流變,其后按時代選取自唐至清48位詞人作單獨研究,各家之下先列簡介,往往結合前人詞話予以評析,而后舉其作品以為例證,眉目甚清。
要之本書上卷為一般作法之講授,雖不免前后混雜,而可稱面面俱到;下卷謂為詞史固可,謂為詞選、詞譜亦無不可,蓋其意當備讀者之取法,惟各詞皆無評注,亦未免失之簡略。
33、學詞百法-劉坡公(上海世界書局1931年四版)
劉坡公,江蘇吳縣人,生平不詳。
本書分音韻、字句、規則、源流、派別、格調六個部分,其用心則具見《編輯大意》。
按詞本有音樂之律,亦有文字之律,“音韻”部分即首先介紹音樂之律,而后探討詞中陰陽上去之別,并舉例詞以為說明,而后討論用韻之法。“字句”一節詳論詞之句法,自一字句至七字句,皆舉例作說明。“規則”一節,先述詞譜之一般標示規則,以利初學之應用;次則述填詞要訣,實即詞話之類;其后則論及作詞之種種具體技巧,從鍛煉字句乃至選調用典、謀篇布局等等皆有所歸納,又舉例示范言情、寫景、紀事、詠物詞之作法。“源流”一節略辨詞之起源及詞曲之別,又于詞調之來歷等略作考證。“派別”一節則按時代先后略述詞史之發展,各時代先作綜述,而后列舉詞例,不作注釋分析。“格調”部分實即一部簡明詞譜,乃選取98個常見詞牌,按字數多寡排列,每調包括詞調簡介及詞例,詞例則僅取正體一首,皆標明句讀及韻腳,有可平可仄處亦加標注,頗為簡明實用。
要之本書論述簡潔,舉例得當,而初學于字句、規則、格調諸節宜多加揣摩,其他泛覽即可。
34、詞學常識-徐敬修(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8版)
徐敬修(1893-1926),江蘇吳江人,曾師從金天翮,又為蘇州文學社團星社成員。著有《國學常識》十種。
本書為《國學常識》十種之一,書分三章。第一章“總說”,闡述詞之起源衍變與文體特點,尤其詳于詞調之各相關介紹;要之其言或未必為定論,而足資初學之了解。第二章為“歷代詞學之變遷”,實為簡明詞史。本章分為唐代、五代、宋代、金元、明代、清代六節,脈絡清晰,評論尚稱得當,然亦不可以嚴格之學術繩之。每節列舉該時代主要詞人,多僅作簡單介紹,少數則舉其詞為例,然亦不過一二首而已,可見其別擇之嚴。第三章為“研究詞學之方法”,實即作詞法。其“入手法”開篇即云填詞之法“重在多讀多看多作”,實為至理。本節先后就字法、句法、章法乃至選調等簡述之;“格式”一節則舉例講解詞譜之用法,“詞韻”即介紹詞韻之書與用韻之規范,末“取材”一節一介紹歷代之詞總集、別集以及詞話等書。
要之本書仍以詞學之常識性介紹為主,故所論不必深求,然初學者亦宜通覽之,以為入門之階。惟本書所舉詞例不多,學者仍宜參閱其他詞書。
35、最淺學詞法-傅汝楫(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7版)
傅汝楫,浙江杭縣人,民國八年(1919)在任江西虔南縣知事,其他不詳。
本書分尋源、述體、論韻、考音、協律、填辭、立式等七章。“尋源”一章述詞之起源,謂其近紹樂府,遠溯《詩經》,并引前人之說以為輔助,蓋亦推尊詞體之論;“述體”一章主要論述詞調之衍變,間作考證;“論韻”一章述詞之用韻,主張以戈載《詞林正韻》為準繩,而后論及與詩韻曲韻之別以及“葉韻”之法等;“考音”、“協律”兩章則專論音律,前者述詞之樂律,后者論文字之合樂;“填辭”一章則論詞創作之基本原則與宜忌,多引前人之說而申述之;“立式”一章為簡明詞譜,共列79調,各調皆有簡介,又引詞為例,例詞除正格之外,偶增常見之異體一例,詞后皆略加解說。
本書于音律之學頗多論述,作者自云:“金元以降,詞學日蕪,琢辭練句,風華自尚,不復研究音理,遂使詞不合樂。本書有鑒于此,特詳解協律、制調、填腔、運聲,以及鬲指、務頭等法,以蘄詞曲合一之效。”(《編輯大意》)按詞之音律于今幾近絕學,然則本書雖自謂“最淺”,而讀者不得遽以淺視之。又作者自稱本書“為已解吟詠而欲進窺倚聲者指示門徑”,則作者以為學詞當先學詩,此說亦有見地。
36、詞式-林大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
林大椿(1881-1956),字子衡,號獻堂,又號灌園,祖籍福建漳州,生于臺灣彰化,1895年內遷泉州,后返臺灣任臺中霧峰區長、臺中廳參事等,又曾創辦臺中中學,參加詩社“櫟社”,歷任“臺灣文化協會”總理、民報社長等。遺著有詩集《海上唱和集》、《東游吟草》及《環球游記》等,又曾編《唐五代詞》、《詞式》。
《詞式》為填詞實用之詞譜,是書按每調字數之多寡都為十卷,而其所以為“式”者,一取“習見”,二取“名作”,去考證之繁,略音律之辨,于寫作之緊要處亦往往有所說明,故具體于某調而言,可謂簡明切要,適合初學。附錄詞韻目錄及詞調通檢,亦方便學者參考。然其書共得840調、924體,雖稱詳備,不免貪多,而初學者亦恐有畏難之慮;是書又偶收元人散曲小令,雖曾明言,亦不免自亂體例。其他如詞譜標記法之類,有編者之獨創處,與通行者有別,俱見是書凡例,學者當先識之。
37、填詞門徑-顧憲融(上海中央書店 1936年3版)
顧憲融(1898-1955),原名廷璧,字佛影,號大漠詩人,筆名佛郎、紅梵精舍主人,齋名臨碧軒、獃齋,江蘇南匯人(今屬上海)。早年師從陳栩,擅詩文詞、小說、戲曲以及書畫。曾任教于上海城東女學、上海文學專門學校,又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中央書店編輯。抗戰時期避居四川,任成都金陵女子大學教授。著有《大漠詩人集》、《佛影叢刊》等。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論作法,下編論歷代名家。上編緒論先論詞與詩文及音樂之關系,既為別體,亦為溯源,其后四聲之練習與讀詞之法,亦為學詞之預備。次章論詞之形式,首論長短句之平仄法,次及詞韻、詞譜之使用,又有調名及相關術語之介紹,亦為學詞之基礎知識。第三章論詞之內容,實則為詞之審美、立意與章法乃至具體用韻、襯逗之等作法。下編論歷代名家詞,按時代先后分為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及清代五章,不啻一部簡明詞史及詞選,足備取法。每章皆有總說,除金元明一章之外,其下皆列若干代表性詞人為專節,每位詞人皆有介紹及簡評,而后選其詞作若干;每章之末亦略述其他詞人。而書末附錄作者之自作詞,亦可備覽。
本書體例清晰嚴密,論述精當,所選亦頗具眼,大旨尤以浙西、常州兩派之詞學為歸。惟所選詞例皆未有評注,于初學稍有不便。
38、詞準-胡山源編(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初版)
胡山源(1897-1988),原名三元,筆名杉園、忘忘生等,江蘇江陰人。早年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后曾任上海世界書局編輯,又在之江大學、東吳大學、滬江書院等講授詞曲,1949年后任教于福建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學院中文系。輯有“藝準叢書”,《詞準》為其中之一。
《詞準》之“準”乃依據、準則之意,是書分為四部分:甲篇作詞法由著名詞家夏承燾撰;乙篇詞譜則取清乾嘉間舒夢蘭所編《白香詞譜》而注釋之;丙篇詞選則取晚清詞家成肇麐編選之《唐五代詞選》及朱祖謀編選之《宋詞三百首》、《詞莂》為范本;丁篇詞韻取清代學者戈載《詞林正韻》。故一編在手,而韻、譜、范文、作法具備,真可以不作他求矣!
按詞之所謂譜,本意當為音律之譜,自詞樂失傳,后世填詞者乃不得不依古人詞作歸納為文字之譜,如《詞律》、《欽定詞譜》皆是,然二書卷帙較繁,舒氏《白香詞譜》則僅取常見之一百調,配前人名作為例,簡潔精當,甚便初學。本書則以之為基礎,加以考訂注釋,增加詞調考證、作者簡介、作法提示以及文字注釋等,有精到之處,間亦略嫌冗雜。
學詞不可不廣覽前人作品,然自唐宋以還,詞人詞作不可勝計,學者往往有亂花迷眼之慨,為便于精讀佳作,故有詞選出。而選詞之難,尤關乎操選政者之才識,朱氏為晚清詞學宗師兼詞壇尊宿,所選《宋詞三百首》固早已蜚聲詞林,而《詞莂》則為清詞選本,別擇尤精。然二書或曲高和寡,學者宜潛心細讀。至于成氏《唐五代詞選》,所選雖未為精審,而包羅較富,亦可泛覽。此書三種詞選皆為白文,宜于諷詠,若能成誦最好。
戈氏《詞林正韻》久被奉為圭臬,毋庸贅言。夏承燾之《作詞法》,又與《白香詞譜》所注不同。蓋后者乃就某調而言,夏氏此作則為填詞之大方廣法也。按夏氏既為詞學名家,又為詞林作手,故其所作雖名為“作詞法”,而舉凡詞之源流正變、聲律韻譜乃至情辭宜忌,皆能深入淺出、面面俱到,非積學功深且久味甘苦者不能為,實本編之精華所在,讀者最宜用心揣摩。
39、詞曲-蔣伯潛、蔣祖怡(上海世界書局1948年三版)
蔣伯潛(1892-1956),名起龍,又名尹耕,浙江富陽人。早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國文系,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學、第一中學及第一師范等。后赴上海大夏大學、暨南大學及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兼任世界書局特約編審,又曾任杭州師范學校校長,1949年后曾任浙江圖書館研究部主任,受聘為浙江文史館研究員。著作有《經學纂要》、《諸子通考》、《中學國文教學法》等。
蔣祖怡(1913-1992),蔣伯潛之子。早年畢業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上海世界書局編輯,后又任教于浙江大學文學院、浙江師范學院及杭州大學中文系。著有《詩歌文學纂要》、《詩品箋證》等。
本書為“國文自學輔導叢書”之一,全書分為十八章:自第一章至第五章,探討詞曲之界定、與音樂之關系及各自之流變;第六章至第八章比較南曲與北曲、詩與詞、詞與散曲之不同;第九章至第十三章論詞,第十四、十五章論曲與南戲,第十六、十七章則討論金元明清詞,末章略敘填詞作曲之法。
按本書自序謂學習中國文學的目的有二,一曰能、二曰知,而“知”又包括文學的作法、流變的大概、學術思想的派別及變遷的大概。“能”則一指能欣賞,二指能創作。知在能先,固為常例,故本書以學術之探討為多,而創作之講解少。又中國古典詩歌包含詩(狹義)、詞、(散曲)三種體裁,散曲與戲曲雖有關系,而其中差別甚大,本書之所謂“曲”則包括散曲與戲曲(劇),雖已超出詩歌之范疇,也不妨有余力者涉足成趣。
40、聯對作法-蔡郕(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 1935年出版)
蔡郕(1877-1945),字椿壽,號東藩,亦作東帆。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清末優貢,曾分發福建候補知縣,民元后任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編輯,編訂教材多種,尤以獨力撰寫《歷朝通俗演義》知名。后在杭州、紹興等地任教。
全書分“體制”一卷、“材料”三卷、“格式及注釋”二卷。“體制”之卷論述對聯之一般作法,大別為諧音(平仄)、偶句(對偶)、修詞(修辭)三要素。前兩者為文字形式之要求,后者為內容境界之提升,書中皆舉例以說明。“材料”三卷實為供創作對聯取材之類書。計分十二大類,舉凡日常生活所及,略無遺漏。如“年齒類”自誕生至百歲逐年分列相關資料,“姓氏類”亦按《百家姓》依次排比,其精細如此。而且每一條目之下皆有注釋,讀之不惟增長學識,亦大有裨益于詩詞之用典。“格式及注釋”二卷則取各類現成之對聯而加以注釋,殆亦存示范之意。
要之本書為寫作對聯而量身定制,體例嚴明且材料詳備,亦可為初學詩詞練習對仗之臂助。惟詩詞之對偶固與純粹之對聯大有分別,故學詩不可過于依賴翻檢類書,以免詩思枯竭,而終身不脫拼湊之譏也。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