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源
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變化明顯,為花草生長提供了優惠的條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應季的鮮花開放,為美麗的大自然增輝。對于日本人來說,在用鮮花裝飾室內的習慣養成之前,他們就已同鮮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日本人的祖先對充滿生命力的花兒抱有一種恐懼感。似乎花兒是神靈的再現。對花兒的這種認識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儀式當中。如日本大神神社的鎮花祭、京都今宮神社的安息祭就屬于這一類。人們相信櫻花是神的意志的表現,所以創造了諸如上面提到的民間祭祀。
人類本身具備美的意識,花兒的嬌美,使人們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審美的一面。利用花兒的美麗裝飾環境。花兒成為欣賞的對象。
佛教經典中有不少關于供花的記述。供花包括撒花、花蔓、玷花。撒花是印度人迎送客人時的禮俗。花蔓用于頭發裝飾及脖頸裝飾。傳說釋迦牟尼就是玷蓮花傳授佛教真諦的,可見佛教與花兒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已經十分密切了。供花成為建立功德的表現。衣械(將花卉插在寶瓶內)、寶瓶花(只插蓮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內流傳。隨著凈土信仰的出現,供花的習俗也傳入民間。可同時體現過去(結果實)、現在(開花)、未來(蓓蕾)的蓮花成為供花的主要材料。鮮花除了作為神圣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欣賞之物。
日本室町時代至戰國時代,以裝飾壁畫、書院、擱板為主的鮮花稱為“掛花”。這些鮮花均擺放在日本人認為十分神圣的地方。一瓶鮮花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再現了大自然的風情,因此,陰陽和季節的感覺十分重要。日本天應年間,專應(人名)將插花的構想具體化。專應的后代專榮在整理茶花構成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真、副、副請、真隱、見越、流枝、前置即“七種工具插花法”。日本天正年間至元和年間一直很有名氣的第一代專好及寬永年間十分活躍的第二代專好又使插花枝藝有了很大的發展,技法更加復雜。在七種工具的基礎上又推出了扣、侗作、大葉、后圍、木留、草留、會釋。第二代專好強調立花的基礎為“真”。以“副”和“請”求對稱。以“流枝”和“扣”求均衡。以“見越”和“前置”求遠近。由于插花技藝的進步,使插出的鮮花比真花的姿態更富有變化,出于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專好父子的插花技法經后人整理、發展,正式稱“立花”。
二,何謂花道
“生花”(Ikeban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本花道藝術”,但是花道中使用的材料卻包括樹枝、葡萄藤、樹葉、草、漿果、水果、種子和花,當然也包括干枯的植物。事實上,任何自然的物質都可能被使用。當代花道之中,甚至玻璃、金屬和塑料都被人們使用。作為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術,花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象征語言和裝飾概念;在花道中使用自然的、生命短暫的花卉和枝干使得時間維度成為創造活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花道的實踐中,材料之間的關系、排列和布置的風格、容器的大小、形狀、質地、容量和顏色、展示的地點和場合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500年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不同形式的花道藝術,從家庭里不起眼的點綴,直到浩大的景觀和足以占據整個展覽大廳的創新的雕刻作品。當代日本花道,一方面表現形式多樣;另一方面人們還在繼續研究,使用傳統的形式。另外,花道被當作針對四季的變遷、時間和變化進行冥思的一種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與生老病死的自然周期的緊密關聯,使得花道具備了深刻的精神內涵。
三,起源和演變
日本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和古老的農業生活方式為日本花道的發展提供了背景舞臺。在六世紀時,自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靈供花的風俗,它對日本花道的發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供花由三支花干以一種簡單,對稱的方式排列。但是,到了十七世紀早期,池坊宗的佛教弟子創造了一種復雜的供花造型“立花”。“立花”的字面意思為“站立的花”, 這種細膩的藝術形式往往需要高超的技術技巧,并在高高的銅花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代表著“天”或是“真理” 的主干通常先是非對稱的伸向左或右方,然后彎曲著回到中心對稱軸上;具有各自的象征意義和裝飾功能的其他大量的枝干則從中心(整個花束的虛擬球心)伸出。作為一個整體,立花作品的整體造型即為整個宇宙的縮影。立花的重要特征 - 非對稱性、象征性和空間深度 - 對于以后日本花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茶花”(chabana)則與“立花” 截然不同,它起源于十六世紀茶道(chanoyu)的一部分。“茶花”只需要一個小的花器和一、二朵花或花枝。在“茶花”的基礎上,誕生了一種新的自發的造型即投入花(nageire)。投入花 常常將少量的花材,隨意的投入深深的花器中,利用巧妙的技術展示出一種樸素、詩意化的自然美。 “立花”和“投入花”對花道在其后的發展做了有些相反的限定:“立花”強調精細的技術方法、宏大的規模、象征主義和固定的風格; “投入花”的特點則是自發性、簡單性、暗示性以及對材料的自然特性的尊重。這兩種迥然不同的造型之間的矛盾將導致日本花道藝術中更多的革新。
在江戶時代(1600-1868年),日本國泰民安,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曾經僅僅限于佛教弟子、貴族和王族成員的日本花道藝術,逐漸地在日本武士階層、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婦女在內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這一時期,“立花”越來越顯得呆板和公式化,而一種被稱為seika或shoka(“生花”, 都用同樣的漢字書寫)的更為簡單的造型出現了,并迅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雖然還是有點正式,但是已經在不對稱的三角形的基礎上,使用了三枝結構。 盡管許多新的流派創造了形態各異的造型,但是,其中傳統的三枝干結構形式,逐漸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天(ten)”、“地(chi)”、“人(jin)”。 這種結構上的變化漸漸成為所有花道教學中的基礎,甚至在眾多的現代花道流派中也是這樣。
這一時期花道的另一重大發展,是一種新的排列方法,即“文人花”的出現(bunjin-bana), 這種樣式的花道主要為了表現當時中國學者和畫家的情調。 它對從“茶花”中發展出來的“投入花”造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于文人花道傳遞的是個人的情感,這種排列方法不可避免的具有非正統性、隨意性。這種隨意性與茶室的嚴謹性和“立花”或“生花”的正規性有著很大的區別。由于供花起源于中國,這就為日本花道增加了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文學韻味。
四,現代花道
明治時代初期(1868-1912年),日本面向西方敞開了國門。這種門戶開放給日本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花道藝術方面,由小原流的創立者小原云心創造的花道造型“盛花”(moribana,字面意思是堆積花)給這門藝術帶來了徹底的革命。在以前的所有傳統造型中,花材都是集中地從花器的同一點伸出,而小原則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支撐物,因而可以在“水盤”(suiban,一種闊而淺的花器)的更為廣大的范圍內排列剪枝。這種方法使得與傳統造型不相容的其他新的材料得以使用,同樣也促成了景觀造型(shakei)的出現。景觀造型是以一種自然主義的方式,而不是象征的手法描述了自然美。此段時期,另一位采用了“盛花”造型的重要的改革者是阿立曙(1887-1969年),他將他的造型描述為僅僅具有 “裝飾性”。
伴隨著許多現代化流派的出現,花道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 草月流的創立者勒使河原蒼風(1900-1979年),提倡花道作為一門現代藝術應該鼓勵自由、創新的表達方式。戰后期間,許多先鋒派作品(前衛生花)吸收了抽象雕刻和超現實主義方法,擴大了作品的規模和使用材料的范圍,這就大大加強了花道的表現力。另外,傳統流派,例如:池坊流在保持自己經典造型以及對“立花”和“生花”做了現代改進的基礎上,在課程安排上增加了更多新的花道手段,包括“盛花”等。日本當代的花道舞臺由三個著名的流派所占有:池坊流、 小原流和草月流,每一派都擁有超過百萬的弟子。除了這三個流派,日本還有成千個大大小小的花道流派。其中較大的流派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分會和學習團體。1956年, 代表各花道、各流派的利益的組織-花道國際-在日本東京成立,這一組織的成立促進了花道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
在日本,花道藝術已經成為許多不屬于任何特定流派的普通人士,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花道造型裝點著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和節日中,人們則采用某些特殊的材料表達了美好的愿望。在新年,代表永恒的長青松,尤其受到插花者的歡迎,并且通常和竹子搭配使用,表達了人們青春常駐的美好祝愿;杏花則適合送與受尊敬的老人;三月三日,為日本傳統的偶人節(“雛祭” ),也被稱為女孩節,人們常把桃花和傳統的木偶搭配在一起展示,表示內心的祝愿;在兒童節(五月五日)的花道造型中,多用蝴蝶花代表男性力量;七月七日,星星節的造型“棚機”是用竹子作為裝飾的一部分;九月,人們集會賞月(“月” )時,用南美洲草來做花道造型,代表了蕭瑟的秋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