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尤其是運動時,最常見的一種腳部急性損傷,醫學上稱為踝關節扭傷。人體的踝關節是由骨頭跟韌帶、肌肉一同構成。多數情況下,崴腳并不會造成骨折,更多的是韌帶的斷裂。而韌帶的表面附著許多神經跟血管,韌帶受損的時候,這些血管跟神經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崴腳者多有踝關節的腫脹跟疼痛。
不過,因為踝關節周圍有很多的韌帶和肌肉,大多數的崴腳者,只是損傷到一部分或少部分的韌帶。所以在崴腳后疼痛跟腫脹感不強,可以自行走路,是輕度崴傷并不意味著可以不用治療。
如果因此疏忽,在崴傷時進行過多的活動,會導致損傷的韌帶無法對合在一起,失去最佳的修復時機。沒有康復完全的韌帶,很容易給傷腳留下后遺癥。事實上,部分人群在處理崴腳時的一些做法并不正確,甚至會加劇腳傷。
1、查看傷勢:崴腳后,要感受下自己的腳踝,是否是輕度的崴腳。例如并不大疼痛,甚至可以走動,但這里并不建議患者自行行走。如果是較嚴重的情況,例如在扭傷時,可以明顯的聽到腳踝發出聲音、無法站穩、疼痛的來源在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等等。一定要及時就醫,但是不要用傷腳走動,最好求助旁人或者打電話等待救援。
2、選擇冰敷:因為崴傷后,血管也會遭到破裂而出血,冰敷可以幫助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量。對于減輕踝關節的腫脹也有一定的作用,這里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會用錯方法,使用熱敷的方式。但是,熱敷會使得出血更大,不能用于崴傷時使用,一般在24小時后,內部不再出血的情況下才開始是使用熱敷。
3、正確按壓:大多數踝關節韌帶的損傷跟血管破裂的位置,都處于外踝突起的部位向下向前一公分處。崴腳后可以馬上按壓這個點,保持15-20分鐘左右,可以有效的減少出血跟后期踝關節的腫脹情況。
4、后續治療:在崴腳后的幾天里,用藥治療后最抬高傷腳,這樣可以幫助血液更好的回流,減輕疼痛跟腫脹。此外,請遵循醫囑,使用夾板或支具固定踝關節,促進韌帶恢復。
無論崴腳的情況輕重,都不應輕視其危害,可能當下患者并沒有感覺到。但是急性的崴腳,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腳踝不穩,出現習慣性崴腳或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