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林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大多數的媽媽都視兒女為生命,為了兒女默默奉獻一生,遺憾的是,有些媽媽為了兒女一生操勞,奉獻大半輩子,親子關系卻劍拔弩張,遠遠達不到媽媽所期望的那種“母慈子孝”其樂融融的親子狀態。
這里面深層次的原因在哪里呢?要如何避免“我都是為了你好”,然而卻傷害了孩子,孩子還不領情呢。
1、“刀子嘴,豆腐心”最傷人。
我們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最好的脾氣都留給了外人,把最糟糕的壞脾氣都發泄給了親人。
不少成年子女對父母會有這樣的怨懟:在小時候的記憶中,媽媽的“打罵”像是家常便飯,伴隨了整個童年。幼小的心靈經常承受著媽媽“語言暴力”的洗禮,甚至還有“皮肉之苦”,回憶起來都是噩夢。
陳喬恩在節目中提到,小時候媽媽對她實行的是“打罵教育”,媽媽常常會呼她巴掌。
因為自己考試沒考好,媽媽會用藤條把她打出血。
這導致陳喬恩小時候很怕媽媽,甚至認為媽媽“比鬼還可怕”。
這導致陳喬恩長大后和媽媽不親近,母女二人單獨在一起時鮮有溫馨時刻,總是滿滿的尷尬。
陳喬恩認為自己小時候爸爸媽媽都忙于生計,很辛苦,媽媽那時心情和脾氣都不好,所以對子女采取了暴力的教育方式。
而當她成年后,媽媽似乎忘記了當時自己對子女的暴躁脾氣和又打又罵的教育方式,會說自己不記得了。
在一次節目中,陳喬恩媽媽也承認,媽媽一定是很愛孩子的,可是那個方式可能錯了。
多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會“以愛之名”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呢?
媽媽對小時候陳喬恩的打罵教育對成年后的陳喬恩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朋友吐槽陳喬恩有點怪,可以把自己關在家里三個星期不出門,也不和朋友聯絡,只跟家里的貓講話。
媽媽本應該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被媽媽傷害才會讓孩子覺得最無助,最沒有安全感。
媽媽們千萬不要覺得“刀子嘴,豆腐心”不會傷害孩子,認為只要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孩子就不會受到傷害。
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只看到你的“刀子嘴”而感受不到你的“豆腐心”,既然愛孩子,就收起自己的“刀子嘴”,用更為恰當的方式和子女相處。
2、媽媽的嘮叨在孩子6歲前是黃金,12歲后媽媽的嘮叨卻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在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后,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愛嘮叨幾乎是所有媽媽的通病。媽媽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對孩子的愛和關心,都愛通過不厭其煩地嘮叨來體現。
特別是對于掌控欲強的媽媽來說,往往嘮叨起來更是沒完沒了,剎不住閘。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在6歲前特別依賴家長,媽媽的話語和嘮叨孩子一般都能聽進去,所以我們也常說,6歲前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黃金時期,因為6歲前的孩子在性格和習慣上可塑性還非常強,家長的嘮叨孩子并不是很排斥。
而孩子過了12歲,進入了青春叛逆期,如果媽媽們的嘮叨再不停止,很可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說東,我就非要往西,造成親子關系緊張,往往會事與愿違。
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向孩子示弱,并和孩子保持界限感。
沒錯,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他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路,家長可以參與孩子的成長,但無權決定孩子的人生路。
3、一流的媽媽總是很“超然”,從來不會給自己“找煩惱”。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特別佩服楊姐。
楊姐是我的老同事,她是名牌大學畢業,在海外留過學,她教育孩子的理念一般家長理解不了,也做不到,但效果真是出奇的好。
楊姐的口頭禪是“沒有什么是我接受不了的事情”,她的人生哲學是“永遠跟上時代的變化,永不落伍”。
楊姐的女兒悅然現在正在一所著名大學讀書,她和女兒處得像姐妹,女兒和她無話不談。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悅然上高中時早戀了,要是別的家長,早就急瘋了,肯定是找完老師找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早戀的小火苗壓下去。
但楊姐沒這樣做。相反,她還每天和女兒溝通是如何與男孩相處的。
女兒把楊姐當閨蜜,什么話都和媽媽說,楊姐還對女兒的感情問題進行指導,沒想到的是,悅然雖然早戀,但學習成績卻節節攀高。
那個男孩也是這樣,成績也呈上升趨勢。
原來楊姐引導悅然和那個男孩比拼學習成績,因為兩人是同班同學,這兩個孩子在學習上暗中較起勁來。
楊姐還為這兩個孩子定了一個頂級大學的目標,說是讓兩人一起努力,共同考進這個學校,一起進步,不然到考學的時候兩人差距太大,感情很難長久。
最終悅然進入了一所頂尖大學,那個男孩考得也不錯,雖然沒能進入同一所學校,但兩個孩子的大學離得不遠,男孩子進的也是985重點大學。
像這樣的教育方式,在楊姐身上經常發生。在一般人看來,楊姐的教育方式不可思議,不按常理出牌,但孩子卻被培養得很優秀。
悅然是我見過非常有主見,有能力又有思想的女孩之一,她自由而又陽光,樂觀而又能力超強,悅然和楊姐的感情,也是好得一塌糊涂。
我記得悅然在讀小學時周末到我們辦公室邊等媽媽加班邊寫作業,有時候悅然被難題難住了,氣得直抹眼淚,這時楊姐總是笑笑說:“哭什么,多大點事啊,走,媽帶你出去轉轉”。
然后楊姐就帶著悅然出去轉一圈,買點好吃的,然后悅然高高興興地和媽媽回來了,坐下來繼續寫作業,常常出去轉一圈之后,悅然就開竅了,難題就解出來了。
就算難題悅然還是不會做,楊姐也從來不會指責孩子,也不會讓人覺得孩子作業寫不好家長就會很焦急,楊姐總是一副沒什么大不了的樣子,過去給悅然指點一二,很快悅然就有思路了。
像楊姐這樣的媽媽,我覺得就是一流的媽媽,和孩子處得像是朋友,不但不給自己和孩子制造焦慮,還把所有的問題都舉重若輕地解決掉,樂觀地面對育兒這件事。
受楊姐影響,悅然也是一個十分樂觀開朗的孩子,越樂觀越自信,悅然無論做什么,給人的氣場都十分強大,悅然在楊姐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為一個內心堅定強大的孩子。
當然,正如楊姐所說,給孩子自由不代表完全不管孩子,在大的方向上和原則問題、關鍵問題上,父母一定幫孩子把好關。
“飛箏飛得再高,只要把線抓在自己手里,又怕什么呢?”楊姐總是這樣對那些過來向她取育兒經,又有些焦慮的父母這樣說。
三流媽媽靠打罵管孩子,二流媽媽靠嘮叨,像楊姐這樣的一流媽媽很少有人能做到,您愿意當幾流媽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