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為保護當事人,隱去所有個人信息,事件經過一定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周末接觸了一個初三男生,當我剛開始和他媽媽說話的時候,他不停地在喊“媽媽、媽媽……”當我發現后,并沒有立即停止交談,反而更加刻意地和他媽媽(以后簡稱秀潔)說著話。但是,“媽媽、媽媽”的叫聲,并沒有因此停止,反而更加強烈,語氣中透露著焦急、不耐煩。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我“放開了秀潔”,男孩和媽媽說起自己在學校得到老師的鼓勵、夸獎的事情。秀潔回應:“這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呀!繼續加油!”男孩笑瞇瞇地回復媽媽:“是媽媽照顧得好!爸爸也很棒!我要向爸爸學習!”
你是不是感覺男孩很孝順?很懂得感恩?的確是的,但我還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在接下來之后和媽媽的聊天中得到了證實。
“秀潔,當你兒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們兩口子是怎么處理的呢?”
“我兒子脾氣可好了,從來沒有跟我們發過脾氣”秀潔有點驕傲地回答我。
她把兒子帶過來,是想讓我幫忙處理學習問題的,用秀潔的話說:“我兒子哪哪兒都好!就是學習不太上心。”我回想著這句話,看著孩子進門之后的表現,我猜測:孩子的主動性可能被壓制了。
我嘗試繼續探尋:“在你眼中是不是感覺爸爸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
“嗯!爸爸很厲害的!”男孩依然笑瞇瞇地回答我。
“你為什么會這么說?”
“因為我每次問爸爸什么問題,他都能馬上回答出來,什么都知道”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雖然臉上始終笑瞇瞇的,我猜測這個孩子,早已處于壓抑的狀態了。這不是一個青春期男孩應該表現出的狀態,我把我的想法說給你聽。
第一,當我和秀潔聊天時,男孩不停地喊“媽媽、媽媽”讓我在那一瞬間有種錯覺:我眼前是一個4、5歲的孩子。初三的男孩,此時的狀態應該是要嘗試著走出家門,向往外部世界,但孩子卻像個幼兒一樣,打斷別人說話。他在不停喊媽媽的時候,所表現出的那種焦急、不耐煩,和幼兒的狀態一模一樣。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第二,初三的男孩子,身體已經開始發育,在同齡人中,也屬于比較強壯的。但是我在孩子身上看不到一絲的攻擊性和叛逆。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體發育,思維成長,逐漸感受到父母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樣無所不能。然后會產生一種超越父母的優越感,也可能是蔑視父母的感受。此時,他們開始向外尋找可以令他崇拜的人,這也是孩子開始追星的一個原因。
按照埃里克森的說法,青春期的孩子也是要完成同一性的任務。簡單來說,同一性就是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將來從事什么樣的職業?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人生觀的建立和整合統一。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們需要自己去尋找,跳脫不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圓圈,如何去尋找?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第三,我能感受到孩子是有一些壓抑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倘若孩童將成為成年人,那么這個進展是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來達成的。”也就是說,孩子是需要超越自己父母,來完成自我成長。這個“成年人的尸體”多數是自己的父母親,是孩子們在精神上獲取的超越和優越感。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這個男孩為什么變成了這樣?我和你說說我的猜想,或許對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有所幫助。
在簡短的聊天過程中,給我的感受是:爸爸媽媽太優秀了,孩子難以超越,沒有了表現自己的空間,表現欲無處釋放,只能壓抑了自己欲望,不再表現。既然爸爸媽媽那么優秀,我難以超越,那么我就安心地做一個小孩子吧。所以,孩子有了打斷我們說話的表現,那么急切地喊著媽媽。
如果一個孩子在青春期沒有表現出生命應有的活力,甚至是張揚,這個孩子的生命力肯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制。父母太優秀,孩子骨子里已經被動地刻上了自卑。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這種“優秀”主要源自于幾個方面:
第一,母親過于提前的照顧。母親對于孩子的非常了解,當孩子還沒有表現出需要什么的時候,母親已經猜到了孩子的需要,并提前給予。長時間生存在這樣的環境,孩子向上的動力、自主性也會消失。
道理很簡單:你比我還要了解我,那么我是不如你的,既然已經有人提前為我準備好了一切,我為何還要主動呢?
這種現象常見的家庭情境有這樣幾個:喂飯、主動端水、喂水、清洗/切削好水果、寫作業稍微猶豫/思考就進行主動講解。這些“提前照顧”孩子的行為,都會讓孩子喪失掉主動性。
第二,無所不能的父母。就像文中提到的案例,男孩眼中的父親:“爸爸什么都知道,問他什么都能馬上給出答案。”或許,爸爸是想能及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給予解答,但是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和“提前照顧”有一些類似呢?
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長不大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太“優秀”
再舉一個例子:某搜題軟件已經被點名,為什么GJ要這么做?因為可以直接獲取答案的便利性,會令孩子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同樣,爸爸“每一次的馬上回答”也會令孩子失去主動性,同時也感受到父親的“無所不能”和“難以超越”。按照溫尼科特的說法,如果孩子不能超越自己的父母親,又怎么長大,走向精神獨立呢?14歲的身體,裝著5歲的靈魂!
結語:提前照顧,主動識別孩子的需求,是磨滅孩子主動性的行為。適當的挫折,讓孩子主動發現問題,尋求幫助,是建立主動性的好機會。太過于優秀的父母,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究竟是“你想給”還是“我想要”,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