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現在是由誰來帶的?
現在老人帶娃似乎已經成為了社會共識,經常聽到有人用”你不幫我帶娃,我就不給你養老“來威脅父母。
這種情況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家庭出現了這樣一個怪圈
本該安享晚年的父母躍升為“帶娃一線”,每天跟年輕人一樣過著996、007的帶娃生活;
本該承擔帶娃主力軍的年輕人,每天慌慌張張、匆匆忙忙,為賺取碎銀幾兩,有家沒時間回,孩子老人沒時間看;
本該在父母陪伴下長大,安心享受快樂童年的小孩,卻要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結果導致:
老人帶娃受罪受苦,結果反而吃力不討好;子女被迫成為“啃老一族”;留守在家的孩子沒有得到更好的教育,逐漸失控。
中國家庭新暗傷
“三代人都在努力,三代人都在吃苦!”這仿佛已經成為了中國家庭的新暗傷。
首先,來說說老人的苦——
有研究發現,目前的老人晚年生活并不隨心,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問題。據老人們講述,幫子女帶娃是成為他們“心病”的主要來源。
中國老齡中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66%以上的老人在幫子女帶娃,其中甚至有一些“遷徙老人”,他們離開熟悉的故土,遠赴子女們定居的大城市去幫著帶孩子。
一切都是陌生的,脫離了過去的熟系社會,遠離那些人際關系,要來一個陌生的城市重新開始,這對老人們來說,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且在育兒的過程中,因為觀念上跟年輕人不同,很容易出現育兒矛盾,導致老人最終落得”吃力不討好“的結局。甚至可能因此和兒女的關系弄僵硬,最終可能要度過一個“凄涼“的晚年。
其次,來談談年輕人的苦——
之前有媒體做過一項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目前35%左右的年輕人都存在著“啃老行為”,其中以28~38歲的年齡段為主體。
站在父母的角度,可能會想不明白,明明你們正壯年,為何還要啃老,為什么不能自已帶孩子?
其實,年輕人也有他們的無奈,有時候“啃老”可能只是他們最后的退路——
一、如今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過去在父母看來是“鐵飯碗”的工作,如今也可能面臨著大量的競爭和內卷,隨時可能卷鋪蓋走人。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為了保住工作,只能被迫忍受高壓鍋的環境,哪怕996、007,只要有口飯吃,也不敢隨便辭職。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太多,家庭自然也就難以兼顧,只能請父母過來搭把手。
二、工資上漲幅度壓根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房貸、車貸加上小孩子的教育開支,壓得年輕人喘不上氣,最后只能“啃老”緩解一些壓力。
最后,來談談小朋友的苦——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特別是3歲以內的小孩,他要能感受到家庭成員的穩定分工。
可在隔代教育中,家庭成員的分工很多時候并不明確,年輕人和老一輩人的追求和想法各不相同,也就導致了孩子有時候往往不知道聽誰的。
甚至遇上一些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的家庭,這種氛圍往往會導致小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了太多的“雜音”,他們未來的情緒也容易不穩定,時常處于”失控“的邊緣。
從另一方面來討論,隔代育兒往往會存在老人溺愛孩子的情況,而年輕父母為了平衡一下,又會對孩子嚴加管教,兩種極端的教育,其實都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健康發育,未來的個人發展也可能受到限制。
如何緩解這個矛盾?
1、年輕子女不要道德綁架老人
父母把我們拉扯大,已經盡到了養育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沒必要再去道德綁架要求他們給我們做其它的事情。
老人幫忙帶娃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不過如果有條件的老人,不想出力可以稍微出點錢,在子女壓力大的時候稍微拉一把。一家人互幫互助,挺過難關。
2、養育孩子要統一戰線,不要互相內訌
雖說兩代人的育兒觀念可能確實會有分歧,但日常要注意在大方向上統一戰線,不要在孩子們面前經常爭吵,以免小孩拿不準主意,還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3、降低消費欲望,降低育兒期待
我們有時候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那就只能從自身出發,先學會降低消費欲望,開源節流,這樣或許能稍微減輕一點經濟壓力。
然后學會降低育兒期待,不要總是想著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完美,所以我也得讓孩子學會那些,每個人的出路不同,我們也要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