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干細胞”為核心的“類器官”培養(yǎng)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并逐步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013年,Science將類器官評為年度十大技術;2015年,MIT科技評論類器官為當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7年,Nature Method將類器官評為年度最佳方法;2019年,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將類器官評為優(yōu)良的臨床前疾病模型。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表明了類器官研究的巨大發(fā)展?jié)摿Α?/span>
在各種類器官研究中,目前,基于iPSCs類器官技術已成功培養(yǎng)出大量具有部分關鍵生理結構和功能的類組織器官,如心臟、腎臟、肝臟、肺、大腦、神經等。
在心臟類器官研究中,2021年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fā)表了題為 《Human heart-forming organoids recapitulate early heart and foregut development》的研究性文章。研究人員通過構建心臟類器官對早期心臟發(fā)育形態(tài)學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心臟疾病機理和新藥開發(fā)提供了新策略。
Fig. HFOs recapitulate patterns of early cardiomyogenesis.
在腦類器官研究中,2021年,《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fā)表題為《Modeling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 in Human Brain Organoids under Serum Exposure》的研究性文章。研究人員開發(fā)了的大腦類器官并體外建立了sAD(散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并且證明該模型可以在血清存在情況下模擬多種sAD病理特征,為下一步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fā)提供了新的策略。
Fig.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PSCs-derived brain organoids.
為綜合探討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的構建、鑒定、應用等內容,生物谷聯合賽默飛開展干細胞“飛”凡談系列空中講壇,第一期“iPSC和類器官技術前沿應用”將于2022年8月24日(周三)14:00-16:00準時上線。本次會議邀請清華大學那潔教授、上海科技大學向陽飛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王昱凱研究員、賽默飛世爾科技Chris Yankaskas博士作為報告嘉賓,為大家分享心臟、腦、神經類器官最新的研究進展,共話時下干細胞與類器官技術前沿應用。
文末掃碼海報二維碼立即報名參會!
嘉賓介紹
那潔,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 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獲醫(yī)學學士學位,于美國佛吉尼亞大學獲細胞生物學博士,2002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獲得英國醫(yī)學研究學會干細胞事業(yè)發(fā)展研究員基金。2010年回國在清華大學醫(yī)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干細胞與再生醫(yī)學,人類多能干細胞向心血管細胞、造血干祖細胞和免疫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應用這些細胞制作類器官模型, 研究人類器官發(fā)育和疾病機理,促進細胞治療等臨床轉化應用。獲得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權威刊物發(fā)表干細胞、胚胎發(fā)育、類器官方面論文70篇,他引3000余次。曾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獲得若干項國家專利。為多個國際學術刊物的審稿人,國際干細胞研究學會會員,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生理學會會員。
Dr. Yankaskas, 賽默飛世爾科技的資深研發(fā)科學家,專注于生理學和疾病研究的實驗工具開發(fā)。Dr. Yankaskas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了化學與生物工程的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聚焦在開發(fā)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和工具,用于理解、預測和預防轉移性癌癥,在細胞培養(yǎng)與微環(huán)境、類器官培養(yǎng)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
向陽飛,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干細胞與神經生物學課題組PI,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上海市人才計劃獲得者,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發(fā)育與再生分會委員,Cell Press: STAR Protocols顧問委員。作為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項目。長期從事類腦類器官技術的開發(fā)及應用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基于人類多能干細胞的類腦器官系統(tǒng)開發(fā)與優(yōu)化、及其在人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疾病建模以及藥物發(fā)現中的應用。
王昱凱,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團隊致力于細胞命運調控和神經再生研究。利用創(chuàng)新性技術,開發(fā)神經疾病的新模型和新療法,并進一步開展臨床研究。圍繞發(fā)育調控、神經疾病模型及治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在帕金森病猴模型中證明神經替代療法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合作開展人多巴胺神經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發(fā)現長非編碼RNA調控小鼠胚胎第一次命運選擇并揭示機制;建立阿爾茨海默病和腦小血管病的細胞治療策略等。相關研究發(fā)表在Cell,Cell research,Cell reports,Stem cell reports等刊物共30余篇,主要工作被Nature、The Scientist雜志專題報道,榮獲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神經類器官在內的多項專利獲授權,其中部分得到轉化實施。擔任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審委,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期刊審稿人。
快來上線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