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因為磕磕碰碰,難免會受到一些小傷,但即使是小傷口,也不能放任不管,不然輕則可能造成傷口感染,重則可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
提到傷口感染,我們最先想到“破傷風”,其實,還有一種感染也很常見——丹毒。
什么是丹毒?哪些因素會引起丹毒?生活中,如何預防丹毒呢?
認識「丹毒」
「丹毒」雖以“毒”命名,但和中毒、毒氣沒有任何關系,它是 皮膚、皮下組織淋巴管和周圍組織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主要由 溶血性鏈球菌(常見是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偶有C、B或G組),入侵皮膚黏膜的破損處引起感染后導致的。
丹毒 好發于小腿、顏面部皮膚及皮下組織內淋巴管及周圍軟組織,臨床表現為病變部位紅、腫、熱、痛,逐漸向四周擴展,并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丹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悶熱潮濕的夏季發病最多。因夏季天氣炎熱,人們睡眠減少、出汗多、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導致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減弱。
丹毒起病急、誘因多
起病急
丹毒起病急,和其他皮膚病有所不同的是, 丹毒發病前常會出現持續數小時的前驅癥狀,如發熱、寒顫、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不適。
數小時到1天后,出現一小塊紅斑并進行性擴大,皮損與周圍未累及的皮膚界限清楚。
通常 患處皮溫高、緊張發亮,并出現硬結和非凹陷性水腫,受累部位有燒灼、觸痛感,淋巴結腫大常見,伴或不伴淋巴結炎。
誘因多
丹毒的誘發因素有很多,丹毒患者發病前多有皮膚黏膜破損史,如一些 小傷口和創口,還有足癬、趾甲真菌病和鼻炎,如果處理不當,可繼發細菌感染, 尤其是因瘙癢而抓破皮膚后更容易引起丹毒;
其中,最常見且易被忽視的易感因素是足癬,致病菌可潛伏于淋巴管內,引起反復發作,導致敗血癥、血栓、下肢象皮腿樣改變。
有的患者是因為 摳鼻子、挖鼻屎、掏耳屎、搔抓頭皮,不小心損壞皮膚黏膜,潛伏在周圍的病菌便侵襲皮膚傷口,扎根生長,大量繁殖。
另外, 患上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病綜合征等疾病,可使機體抵抗力低下而增加丹毒的發病風險。
治療丹毒需早診斷、早治療、堅持規范治療。治療首選青霉素,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或喹諾酮類藥物。同時,采用紫外線照射、超短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均有一定療效。
預防丹毒這樣做
首先, 保持皮膚的完整性,避免皮膚擦破碰傷或潰瘍。一旦皮膚有破損,一定要快速處理,不讓細菌有可趁之機。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被足癬、鼻炎、濕疹等纏身的患者,應盡早治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以避免復發。
皮膚清潔保濕也很重要 。做好皮膚清潔,加強潔膚意識,勤洗澡。洗澡之后,可在全身或者局部涂抹保濕霜。這對于皮膚干燥的人群,尤為重要。
改正不良習慣。千萬不要忍不住去摳腳、摳鼻、摳癢癢,這些行為會增加丹毒的患病風險。
END
有用就擴散
參考文獻
[1]趙淮波,范斌.足癬與丹毒[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7,第12卷(1):49-51.
[2]姜立媛,普雄明.丹毒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1):22-24.
圖:稿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