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一位非常年輕的心梗患者 的治療過程,以下是醫生跟這位年輕患者的對話。
醫患對話
問
小宓你好,最近康復得怎么樣?
答
我每天堅持運動訓練,整個人狀態越來越好!
問
不錯!之前你了解心梗這個疾病是怎么回事嗎?
答
大體上了解一點,就是心血管堵了。
問
發生心梗時,在病床上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答
當時我整個人都蒙了,精神差點崩潰,就想我死后家人怎么辦。
問
你覺得自己生病有哪些原因?想過自己這么年輕怎么會得心梗嗎?
答
大魚大肉,吃喝無度……我覺得自己年輕,根本沒有想到會得這個病。
問
你最想分享給年輕的朋友哪些健康方面的建議?
答
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不會得心臟病。上次我住在重癥監護室里七天,四天四夜沒合眼。我以后再也不敢亂來了。在醫院做支架手術時也特別害怕,體驗了那種瀕死感,要快不行的感覺。手術前,我反復問大夫:“我還能活嗎?”
問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答
我覺得自己目前狀態很好,能跑步,爬樓梯一點也不喘。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接觸心臟康復后,我逐漸恢復到之前完全正常的生活狀態中。現在我每天堅持運動訓練,飲食和睡眠特別規律,再也不敢胡吃海塞了。心梗患者放了支架,不要以為自己就沒事了,要盡早接受心臟康復治療,避免二次心梗或心衰。
“有可能心臟移植”
這位患者小宓,是一名32歲的男職員,2015年第一次發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通過急診于右冠置入一個支架,術后病情恢復得很快。小宓認為自己年輕,放了支架就該沒事了,之后常常忘記按時吃藥,生活習慣仍像以前那樣不節制。
在2020年7月中旬,小宓出現一次“感冒”后,感覺到活動后胸悶、氣短,活動耐量下降,表現為扛重物長距離行走、爬三層樓后胸悶喘憋。他做了超聲心動檢查,結果提示左心室擴大,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被診斷為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臟功能和活動耐力嚴重降低。
同年9月,小宓來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通過檢查,醫生給出了明確的臨床診斷:缺血性心肌病,陳舊性下壁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高血壓病3級,動脈粥樣硬化并高脂血癥。
在小宓住院期間,主治醫生對小宓的病情進行分析,小宓聽到要做心肌活檢、有可能進行心臟移植時,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心臟病這么嚴重!
還可以運動嗎?
小宓心臟擴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冠脈支架能完全解決問題嗎?
心臟變大了還能變小嗎?
心功能如此差的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嗎?
常規情況下,醫院的心臟康復團隊會定期跟冠脈組醫生們查房。小宓成功完成PCI手術后,冠脈組醫生建議他接受心臟康復治療,小宓欣然接受。出院后半個月,小宓回到門診開始接受II期心臟康復治療。
根據評估結果,我們認為,患者目前用藥規范,依從性非常好,開始控制飲食,但飲食結構需要調整;開始有一些運動鍛煉,但運動量過大,所以要重新制定運動方案。患者仍然擔心自己病情的康復,需要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從體適能評估結果可以看出患者的運動風險評估為高危。由于小宓自外地來京,在北京做心臟康復不太現實。為了讓他更好地接受康復治療,我們為他設計了家庭心臟康復處方,即通過遠程心臟康復管理系統和遠程心電監測儀以及App,監督患者進行居家康復訓練。
家庭心臟康復處方
小宓的家庭心臟康復處方,包括藥物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行為處方。
第一步是規范藥物處方。
第二步才是制定運動處方。因患者存在心梗后心衰的情況,所以要求他第一個月以有氧運動為主,結合深呼吸訓練,力量訓練在隨后一個月開始啟動。
建議患者的運動內容包括有氧運動,具體方式是步行,運動頻率是每周5天,每天運動一次。對于有氧運動來說,有效的運動時間是30~40分鐘,但他一開始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對于運動時間建議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無論什么時候,運動的方式都是慢—快—慢,即前后各10分鐘熱身和整理,中間以靶心率進行快走。患者第一周的有氧快走運動時間為5分鐘,第二周增加到10分鐘,每周逐漸增加5分鐘,在一個半月左右逐漸增加至每天40分鐘的運動目標。患者在進行心臟康復后一個半月和三個月,都要進行門診隨訪。
第三步是營養處方,做好體重管理。建議改善飲食結構,每餐吃到八分飽,食物多樣化,低鹽、低脂、低糖、低嘌呤飲食,每餐蔬菜水果占1/2、碳水化合物占1/4、優質蛋白質占1/4。
6個月后,小宓復查各項指標,體重由96千克減到88千克,血壓也基本保持穩定,睡眠從經常出現呼吸暫停憋醒到不打鼾、未出現憋醒的情況。
2021年4月的超聲心動圖結果顯示,心臟射血分數為51.6%。
大量的臨床研究提示,心肌梗死后接受心臟康復治療,可以給患者帶來很多獲益。小宓讓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看到了心臟康復效果,其整體心功能和身體能力明顯好轉。目前有大量的心肌梗死患者沒有接受心臟康復治療,患者自己也沒有重視心臟康復,結果再次發病。希望通過小宓這個病例,啟發心肌梗死患者主動尋求心臟康復治療。
作者 |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康復主任醫師 丁榮晶 運動生理專家 范曉綿
編輯 | 欒兆琳 余運西
實習編輯 | 門雯雯
審核 | 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