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心臟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預測醫學的未來不可能,但可以“管中窺豹”,在有限的范圍內,預測有前景的發展領域。
作者認為,可能影響未來醫學的領域包括遠程醫療、人工智能、核酸藥物、細胞治療、“藍天研究”等。
遠程醫療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大大加快了遠程醫療的發展。然而,在大多數國家,它僅限于電子咨詢和電子處方。
移動健康(mHealth)尚處于起步階段,個人層面包括患者使用納米傳感器、應用程序(APP)、語音機器或手持診斷設備,將結果傳送給醫生進行解釋,如超聲或心電圖記錄。
虛擬現實(VR)很可能在醫患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遠程機器人手術快速發展,外科醫生遠程控制操作臺進行手術。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僅已經應用于臨床,也用于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以及公共衛生領域。
目前,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的廣泛應用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在神經病學中,人工智能已經可與口吃患者進行基本的交流。這一領域正在迅速發展,將幫助癱瘓患者活動和交談。
在遺傳學方面,人工智能將促進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特別是在多基因疾病相關的研究,并將在“多重組學”的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解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可更好地理解其工作機制,最終將發現新的治療手段。
在公共衛生領域,人工智能可用于提高其有效性和優化資金分配。
核酸藥物
核酸藥物是一種可在基因水平上發揮作用的核苷酸類藥物。傳統治療的目標是蛋白質而不是潛在的基因。而核酸藥物通過基因抑制、添加、替換或編輯可以達到長期的療效,主要包括DNA藥物、m RNA藥物以及小干擾 RNA(siRNA)藥物等。
比如,Inclisiran是靶向PCSK9的小干擾RNA(siRNA)藥物,可通過肝細胞表面受體定向進入肝細胞,利用RNA干擾機制特異性降解PCSK9mRNA,降低PCSK9和LDL-C水平。ORION-10研究顯示,一年兩針皮下注射的Inclisiran,可降低ASCVD患者的LDL-C達52.3%。
AHA2022上公布的Ocean(a)-DOSE研究顯示,每12周服用75mg或更高劑量的siRNAOlpasiran可使ASCVD患者 [Lp(a)]水平降低95%以上。
FDA也批準了用于治療成人遺傳性轉甲狀腺素蛋白(hATTR)淀粉樣變性多發性神經疾病的長效RNAi藥物。
正在進行的動物研究使用PCSK9基因編輯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這種方法一生僅需干預一次。
異種移植
另外,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出現,異種移植的概念又回來了。
2022年1月,一位男性患者移植了首個轉基因豬心臟,他在經歷最初的平穩治療后,病情迅速惡化,移植2個月后死亡。其尸檢結果與典型的移植排斥反應不一致。患者的潛在死因被認為是未檢測到的豬巨細胞病毒移植感染。
心臟異種移植計劃盡管在倫理方面模糊不清,但可在腦死亡的個體中實施,以獲得有關該程序的知識。目前計劃在病情較輕的患者中更復雜的技術移植豬心臟,以檢測是否存在潛在病原體。
腎異種移植的實驗工作也在進行中,這可能是在人類中推進該方法的一個更安全的選擇,因為腎臟可以被移除,即便發生并發癥,也對患者進行透析。
作者指出,必須強調的是,基因組編輯一方面帶來了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是生物和倫理方面的重要威脅。為了解決前者,一種新的、精確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堿基編輯技術,正在降膽固醇和鐮狀細胞疾病等領域進行實驗。
在這些倫理問題中,人們特別關注種系基因干預。這些問題都應該得到解決。然而,基因編輯有很大的潛力開發新的療法,可能在一次干預后產生終身效果。
細胞治療
在心臟病學中,不同細胞治療的研究結果普遍令人失望。沒有證據表明心肌可再生,盡管觀察到了旁分泌作用,但對心肌梗死后患者及常規治療無效的心衰和心絞痛患者無明顯臨床獲益。
作者指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希望開發一種可能經過基因編輯的基于異體細胞的現成產品,用于治療心血管病患者。
藍天研究
任何無法立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科學研究,都可以稱之為“好奇心驅動的研究”(curiosity-driven research),此類研究也叫“Blue Sky Research”。當然,更熟悉的稱呼,應該是“基礎科學研究”。
其中一個例子是,存在于海洋深處的海洋亞硝基鐮刀菌,被證明能夠在完全黑暗和無氧的條件下,利用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產生氧氣。
另外,近期,有專家描述了一種使用DNA“折紙”技術的納米級旋轉馬達,它模擬了自然亞細胞“馬達”的功能,如ATP酶。
這兩項發現都有可能在實踐中找到一個可以使用的地方。
文章指出,在未來,病史或許可以通過語音機器記錄,結構和功能影像學可以替代體格檢查,一份血液樣本就可提供全面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遺傳信息,計算機可作出診斷和提供個性化治療,手術過程將由機器人操作且沒有外科醫生在控制臺,植入式芯片將在線監測患者的病情和治療結果。
不過,作者也指出,這種情況盡管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由于一些原因不太可能實現。
首先,沒有一個醫療保健系統能夠承擔與醫學非人工化相關的成本。
其次,盡管技術的進步將非常有助于促進疑難病例和罕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經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就足夠了,盡管它們的定義很可能會改變。
個性化治療將被廣泛使用,但最重要的是,醫學的進步不會使人長生不老,患者及其親朋仍然會遭受痛苦,需要醫生的幫助。
因此,醫學藝術,即將人文因素補充進科學因素中,將永遠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