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飲食特別關鍵,從飲食中獲取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為身體提供充足營養,促進孩子生長發育。然而,因為孩子不愛吃飯而讓家長犯了愁,以至于每次都追著孩子吃飯,這或許跟家長的喂養誤區有關。
家長存在哪些喂養誤區?
1、喂養時不跟孩子溝通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又不會說話,喂養時無需交流,因此通過看手機、看書、看電視等來打發時間,這是錯誤認知。正確的方法是說出鼓勵的話,做出鼓勵的表情或動作,讓孩子能吃更多的食物。不能說威脅性的語言,以免讓孩子拒絕食物。若孩子食欲不振,家長應給予輕柔的言語、微笑等促進孩子吃飯。
2、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吃飯
為能讓孩子吃飯,家長讓孩子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飯,又或是采取追喂方式。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神經心理發育慢慢完善,吃飯的注意力就會分散到動畫片或玩具上,降低對食物的關注,久而久之造成食欲下降。
3、不吃添加新的食物就直接放棄
添加輔食時孩子直接拒絕,家長就放棄了。然而,孩子接受新的食物需經歷一定的過程,表示拒絕時應暫時緩一緩。事后不妨改變食物性狀,鼓勵孩子嘗試,慢慢的就會接受此類食物,不能強行喂養,以免產生抵觸心理。
4、孩子不愛吃飯就多加調味品
未滿一歲的嬰幼兒輔食應維持原味,通過蒸煮的方式來烹調,避免油炸或油煎,少量放植物油。保持食物原味能讓孩子體會不一樣食物口味,更好的接納食物,防止出現挑食和偏食。輔食、配方奶或母乳中含有天然的鈉,能滿足孩子生長需求,所以未滿一歲的孩子飲食中不能添加糖和鹽等調味,這樣能降低以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風險。
5、一歲后才添加輔食
對于嬰兒來說母乳是天然且理想的食物。未滿一歲的孩子胃容量有限,生長發育速度快,對營養以及能量需求量高,需提供高能量密度的食物,所以6個月之后就應該添加輔食。
溫馨提示
總的來說,爸爸或媽媽是孩子喂養的主要參與者,應從多個方面來考慮,幫助孩子學習進食的技能,培養較好的飲食習慣。輔食不能添加的太早,以免造成感染、肥胖和消化不良以及過敏;也不能添加的太晚,以免養成不合理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