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以及糖尿病性眼底病變、腎臟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我國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超過10%,患者總人數在1億以上。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超過20%,且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顯著增加。建議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主動篩查糖尿病:40歲以上、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異常、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從預防發病風險因素和關鍵環節入手,完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促進心腦血管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目標,因此,積極防治尤為重要。
阿司匹林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作用不可忽視
冠心病和腦卒中是危害極大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變血管及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腦卒中和周圍血管栓塞發生。針對患病前引起疾病的風險因素所采取的預防措施稱為患病風險因素預防或“一級預防”。臨床實踐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對冠心病和腦卒中患病高風險人群的一級預防作用仍然不能忽視。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防止心腦動脈血管內斑塊破裂時形成的血栓阻塞血流,從而起到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和周圍血管栓塞的作用。
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指有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在50歲之前發病]、肥胖[BMI(身體質量指數)≥28)或腹型肥胖(指男性腰圍≥90厘米或女性腰圍≥85厘米)],以及檢查發現可能進展為冠心病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在經過積極干預治療上述危險因素后,仍然存在3個及以上的危險因素,可以考慮服用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發病風險。
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達標對糖尿病患者獲益更多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具備以下任何一項:1.不同日期測量兩次空腹血糖均≥7毫摩爾/升。2.糖化血紅蛋白≥6.5%。3.任何一次檢測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兩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糖尿病的常見表現包括多食、多飲、多尿、消瘦、視力下降、皮膚易發生感染等異常。高血壓指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對新診斷為高血壓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建議每天早晨和晚上測量血壓。血壓控制平穩且達標者,可每周自測1~2天血壓,早晚各1次。最好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在早上起床排尿后,服降壓藥及早餐前測量血壓更合適。血脂指標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腰圍是最容易獲取的身體指標參數之一,能有效反映腹部肥胖。身體直立,雙腳并攏。在腰部側方的腋中線處,可摸到的最后一根肋骨下緣與髂前上棘的垂直連線中點,水平環繞測得腰圍長度。有些人的測量位置近似于經過肚臍水平面的測量值。也可以通過BMI來判斷,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由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壓極易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腦卒中等多種慢性并發癥,因此,國內外制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臨床診治指南都建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應達標:糖化血紅蛋白<7%、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30/80毫米汞柱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毫摩爾/升。三項都控制達標將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及危害,對于糖尿病患者獲益更多。
糖尿病患者應合理服用阿司匹林做好不良反應監測
服用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腦卒中的一級預防中仍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臨床研究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獲益是顯著降低患者發生心肌梗死、腦血栓、心血管病死亡。因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健康獲益常在3~5年或者更長時間出現,以及使用不當或疏于觀察監測導致出血等具體原因,阿司匹林在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和周圍血管栓塞的良好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
40~70歲患者如出血風險不增高,可考慮每日服用一次小劑量75~100毫克阿司匹林。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期間要注意觀察牙齦、皮膚等常見部位是否有出血現象。由于使用不當或疏于觀察監測,服用阿司匹林相關的出血風險影響了其減少心血管事件獲益效果,這些都是需要臨床醫生和患者高度重視并持續改進的問題。
對于高出血風險人群,如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風險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物)、胃腸道出血、消化道潰瘍或其他部位出血史、年齡70歲以上、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嚴重肝臟腎臟疾病等則不宜使用。促進心腦血管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目標,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過程中,認真觀察監測出血等不良反應尤為重要。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文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周迎生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