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腦梗,對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更大,而且還會花更多的醫藥費治療。
來源|深圳衛健委
剛才,舔了3年的crush發了條抖音給我,疑似對我表白。
▽
圖源:抖音
《神探夏洛克》說過,Brainy is the new sexy(聰明是性感的新定義),
這次,我準備用智慧的力量武裝自己,將她一舉拿下:
“如果心跳很快或不齊,最好去體檢一下,做個心電圖。”
“你可能房顫了。”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主要是心房正常收縮功能喪失,心跳不規則導致的。這么說吧:
正常情況下,心跳規律,心率是60-100次/分。而房顫是心房無規律的、快速的跳動,是一種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率可達300~600次/分。
房顫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老年人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率較無房顫者增加近5倍。
每5個腦卒中患者,就有1個與房顫相關!
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死亡率25%,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圖源:b站up主 Apollo-Asclepius
跟“心梗”“冠心病”等不同,“房顫”對大家來說就是一個陌生的詞,很多人不知道——
房顫也是一種心臟疾病。
等到病人發生卒中了,才意識到原來這是房顫導致的。如果由房顫導致的卒中未得到根治,患者再次卒中發生率會顯著提升。
目前,公眾對房顫疾病認識嚴重不足,患者知曉率僅為40%,25.9%的中國房顫病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
通常來說,65歲以上、合并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群都是“房顫”高危人群。
盡管房顫的發生受眾多因素共同影響,但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發病風險。
01 房顫癥狀有哪些?
房顫引起的心率異常,是產生癥狀的重要原因。房顫患者平時可能會——
心悸、乏力、胸悶、活動后易疲勞
頭暈、黑矇、暈厥
入睡困難和心理困擾
大家注意!
部分房顫患者是沒有任何癥狀的,但也會導致諸如卒中和死亡等嚴重后果,所以又稱為“隱形殺手”!
02 最近覺得心臟舒服多了
是不是病好了?
不是的!
房顫是持續進展性疾病,由于患者長期的耐受,心慌、胸悶的癥狀反而好轉,很容易誤認為病情好轉而放松警惕,但其實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險的,需要及時治療。
持續性房顫,圖:騰訊醫典
03 怎么知道
自己有沒有房顫?
去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檢查。
智能手表有時也能檢測出紊亂的心律。
已經發生腦梗的患者,應該通過動態心電圖等方式加強房顫的篩查。
出現房顫需要進行心臟彩超檢查,一方面可以查找出現房顫的原因,比如心房增大或者是有其他結構功能學改變。
同時可以進行心臟內電生理檢查,也可以有效的發現房顫,比如食道內調搏可以發現心房內異常電活動。
04 確診了房顫
怎么治?
?藥物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治療目標選擇合適的方式提供治療方案,如視情況選擇抗凝藥物治療等。
有些患者因擔心抗凝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用藥,其實只要規范用藥,其副作用發生率是很低且可控的。拒絕使用抗凝藥,一旦發生腦梗,對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更大,而且還會花更多的醫藥費治療。
圖:b站up主 澤橋醫生
?手術治療
對于有反復發作癥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可能效果不明顯,不能根除房顫。這時候最好進行導管射頻消融等非藥物治療,包括:射頻導管消融、冷凍消融、脈沖消融、激光消融、內外科雜交消融等,被作為房顫首選治療方式。
節律、室率均不能控制的有癥狀或心衰房顫患者,醫生推薦房室結消融加傳導系統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療;
不能耐受長期抗凝的或房顫卒中高危伴出血高風險的患者,左心耳封堵術可取代藥物抗凝。
導管射頻消融,圖:b站up主 劉英閣
你可能還有這些問題
1.吃藥沒用,心臟還是亂跳?
抗凝治療的目的是預防卒中等栓塞事件,并不改善房顫導致的心慌、胸悶等癥狀。
2.藥物副作用很大?
醫生會根據病情個體化治療,選擇合適的抗凝藥物及劑量,服藥期間需要密切觀察全身有無出血情況,定期門診隨訪。
此外,華法林需要定期抽血檢查。
3.老年房顫患者不能手術,只能吃藥?
未必。
可以做左心耳封堵術,這是個微創介入手術,局麻、皮膚切口小、無需縫合,術后1天即可下床,術后根據情況服用3個月抗凝藥物即可。
#6月6日,第十一個“中國房顫日”#
審稿專家: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心律失常科主任李海鷹高級顧問醫生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心律失常科黃鶯副顧問醫生、黃芳主治醫生、張倩主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