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狀態下,骨骼表面由軟骨所覆蓋,軟骨和關節囊滑膜細胞可分泌大量黏液,能起到一定的潤滑效果。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老化磨損,分泌黏液減少,沒有做好保護可能會引發骨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炎最為常見。
為什么膝關節炎總是從內側開始?
膝關節由髕骨、脛骨近端及股骨遠端所組成,生成3個腔室,大多數單個間室退變源于內側間室。人類和哺乳動物的肌肉骨骼系統相似,最大的區別是哺乳動物四肢行走,人類為兩條腿直立行走,因此膝關節需呈現伸直狀態。經過幾千年的進化,膝關節內下部出現雙面凹陷,特別是前內側,這是應力集中處。一般情況下,膝關節外側和內側承受的體重不同,分別承受35%、65%,長久下去可加大內側磨損,可誘發膝關節炎,導致關節內翻畸形,嚴重時可生成羅圈腿。
如何預防膝關節炎?
1、控制體重
做跳躍動作時,膝關節瞬時間承受的力量較大,以至于達到體重的6倍。越是肥胖,膝關節承重就越大,特別是膝關節內側,患上關節炎的風險高。此類人應適當控制飲食,選擇緩和運動來控制體重,減輕關節壓力以及關節磨損。
2、注意運動
雖然登山、爬樓梯有益于機體健康,但并不適合所有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骨性關節炎患者,以免誘發或加重疾病。不建議做下蹲或半蹲動作較多的運動,如太極拳,可增加下肢關節承受的壓力。上了年紀后,應根據自身情況來調整運動方案,可選擇散步、快走、騎自行車和游泳等不會增加下肢關節負重的運動。
3、端正好姿勢
不能久站和長時間走路,不可長時間背或扛重物;鞋跟高度應控制在5厘米以下,選擇軟底鞋,這樣能增加踝膝應力,防止造成膝關節韌帶松弛和軟骨磨損。
溫馨提示
膝關節的典型癥狀是關節疼痛和僵硬,起初呈現間接性隱痛,休息后有所好轉,逐漸發展成持續性疼痛和夜間痛;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活動活動就能減輕;手部關節腫大和變形,膝關節活動時會發出彈響聲,關節無力,走路打軟腿。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后膝關節明顯疼痛,休息一個月后仍然未緩解,極有可能是關節內損傷,如半月板或韌帶損傷、軟骨挫傷等,此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