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聞芳
編輯 | 施桂娟
兒童的心理健康受父母的性格和關系影響。通常,在父母恩愛、親屬關系和睦的家庭中,孩子會充滿自信感,而父母關系不合,孩子會容易產生自卑感,并缺乏安全感。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聞芳表示,在做兒童心理治療時會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和父母婚姻狀況息息相關。
夫妻間的情感糾葛,容易轉移到孩子身上
聞芳列舉了一個既往案例:一名7歲的一年級男孩,在入學半年后出現擔心媽媽不來接自己放學,從而無法去學校的情況。當時初步診斷為分離焦慮,建議父母加強陪伴,但這種改變仍無法讓孩子順利重返學校,所以家長繼續尋求專業心理治療。
搜集病史后,她發現,孩子的行為源于一次母親因與父親有矛盾離家而出的情況,孩子讓其他家庭成員與母親聯系,但都沒接通電話。此事后,孩子開始不斷去確認母親是否在自己身邊,后泛化為上課期間需要不斷確認爸爸要在他眼前,直到擔心母親不來接自己而不能上學。
對夫妻關系的評估發現,父親看起來很有家庭責任感,并且對孩子也很盡責愛護,但父親會把教養不好孩子的譴責和責任推給媽媽,更多地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與母親溝通,屬于解決問題型的伴侶。這位父親表面上看有責任感,其實忽視和拒絕情感聯結,會讓母親非常崩潰。媽媽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導致情緒不穩定,并希望孩子父親能主動表達對自己的肯定和關心。而在父親眼里,認為自己需要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別人沒辦法幫助自己,有壓力都自行排解,不愿意對外表達。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很容易發生矛盾,因為母親的需求父親不能滿足,父親還把所有的“功勞”都搶走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被肯定的情感需求,要么忽視了,要么不會表達。夫妻之間的聯絡僅存在于現實生活和養孩子,情緒的出口演化為經常吵架。爭吵中孩子擔心媽媽,害怕媽媽再次離開,導致他不能堅持上學。
聞芳說明,這屬于典型的夫妻間的情感糾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夫妻倆看到了自己問題根源,自我犧牲的孩子慢慢從心理負擔中解脫,孩子不去上學的問題也隨之解決了。
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容易給造成孩子創傷
父母經常吵架、喪偶式育兒、名存實亡的婚姻、單親家庭等常見的模式通常是問題孩子產生的根源所在。這些生活中的創傷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影響心理健康,從而繼發對社會功能的影響,比如學習、人際關系、工作等。具體來看,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容易給孩子造成以下創傷。
心理治療的實施,常是以孩子沙盤為主,同時做父母訪談,討論父母對彼此的挫折和迷惑情緒,表達不安的感受。一家人在咨詢室的空間里共同面對家庭的問題,使問題逐漸清晰,夫妻的問題回歸到夫妻之間,聞芳介紹。
婚姻關系需要處理好“挑刺”階段
她進一步指出,婚姻關系是成人重要的親密關系,成功的親密關系會經歷的四個階段。一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看他怎么好。二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倆人離了近了之后發現,會互相挑毛病。第三階段是自我意識覺醒,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我為出發點,認為如果自己能夠做好,婚姻也會變得更好。當一個人覺醒的時候,一般另外一個人也會被帶動,也會覺醒。到最后階段,就是兩人互相支持互相成就。
其中,相互“挑刺”的第二個階段是夫妻關系中的最大挑戰,處理不善可能會波及到孩子,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父母要認識到,只有處理好自己的親密關系,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