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施桂娟
編輯 | 袁月
糖尿病周圍神經痛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最常見類型,它只是一個小病痛嗎?那可不一定。很多醫生告訴搜狐健康,這些由糖尿病引起的疼痛非常容易被忽視。據《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統計,中國有超過3億人正在遭受慢性疼痛。今年10月16-22日是第20個中國鎮痛周,主題為“提高疼痛的綜合療護能力”,呼吁大家正確認識慢性疼痛疾病,及早進行科學疼痛診療。因此,近日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痛防治相關問題,搜狐健康拜訪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與創面修復科治痛MDT團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痛:不得不防的并發癥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涂明教授介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其中,以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最具代表性,患者出現雙下肢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約5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生DSPN。
而現實中,一些糖尿病患者并未對早期并發癥引起足夠重視,這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血管閉塞、潰瘍等問題。“許多患者熟知的糖尿病足就與周圍神經病變有關,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糖尿病足是種小傷,不必小題大做。長此以往,這樣的誤區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創面修復科副主任陳雄教授提示。
對此,陳雄教授建議,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管理和控制血糖,還需要積極關注并發癥的發生。他指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在國內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該病的發病率高達8.1%。這不僅是一個創面或腳趾的問題,患者可能會面臨截肢的風險,甚至牽涉到全身各個系統。因此,我們應學會早期的識別和及時的干預。”
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痛:及時關注、篩查
“現在整體的治療理念著重于'治未病’”,陳雄教授強調,對于這一并發癥,可干預的因素包括代謝、運動、吸煙、下肢病變、足底壓力異常等。建議糖尿病患者可通過控制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謝水平,戒煙并進行適度的規律運動來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痛。陳雄教授還分享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技巧來預防,如人們可以每天檢查所穿的鞋子和襪子是否合腳,或選擇能夠保護足部的鞋子。
如何早期發現病變?陳雄教授介紹,主要可以通過異樣癥狀和及時篩查來判斷。早期的癥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患者應多加關注。通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尤其是遠端腳趾等部位。患者可能有麻木、蟲爬、灼燒、觸電、走路踩棉花、穿襪子等感覺。除了感覺異常,患者可能會出現痛覺減退或喪失的情況,對于冷、熱、痛等刺激的反應變得極為遲鈍。此外,糖尿病神經痛還可能影響到運動功能,患者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畸形、肌肉癱瘓等情況。當出現上述情況時,陳雄教授建議,患者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痛:多學科結合新技術
在治療層面,有些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常輾轉于多個傳統科室,有時仍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要達到糖尿病周圍神經痛患者綜合管理、綜合治療的目標,多學科的合作,為患疼痛患者提供一個閉環的診療服務顯得尤為重要。”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志鵬教授表示,為了給患者定制全方位的診療方案,該院神經外科與其他學科積極合作,并利用各項技術來幫助患者。而陳雄教授所在的創面修復科作為一個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專科,應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團隊的科研成果,致力于慢性難愈性創面的診療及管理。
通常來說,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疼痛問題時,會采用藥物治療。“但50%的患者單純靠藥物無法緩解疼痛,此時建議采用外科治療,如清創、神經松解術,以及神經調控新技術脊髓電刺激進行治療。”涂明教授介紹。
他進一步說明,疼痛治療一般遵循“四階梯治療”原則,以神經調控技術為主的第四階梯治療是如今治痛的主流治療技術,其中,脊髓電刺激(SCS)療法是神經調控技術領域先進的微創外科治療手段之一。能夠在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起到改善下肢循環、讓創面愈合的作用。
至于何時能使用脊髓電刺激來治療,涂明教授表示,“疼痛治療應盡早,患者出現明確相關疼痛并影響生活質量時,就可采用脊髓電刺激進行治療。長期忍痛轉為慢性疼痛的患者,若伴隨血管病變和缺血性疼痛,但無骨髓炎情況下,也可采用這一技術。程度更嚴重的患者,如全足壞疽、足部感染缺血癥狀嚴重,則需評估患者的綜合情況,先處理壞死肢體、創面后再進行脊髓電刺激治療,爭取為患者進一步保留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