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國內疫情經歷高峰之后,隨著醫療資源的逐步恢復,社會生活逐漸回歸正常。然而,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醫院內分泌科和糖尿病專科的就診人數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
越來越多的人在疫情過后出現了血糖升高的癥狀,并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新冠感染帶來的后遺癥之一。
那么這樣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呢?為什么新冠感染之后醫院當中的糖尿病患者有所增多呢?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來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如果夫妻都是糖尿病患者,則所生下的孩子有一半以上會患糖尿病,若父母為帶因子者,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機率比其他人大。
肥胖
肥胖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配合細胞對糖的吸收,而恰恰肥胖的人胰島素促進糖分解代謝功能比較差,所以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使高胰島素血癥緩解。
飲食結構
高脂肪飲食可以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
精神神經因素
精神高度緊張、情緒激動、壓力過大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增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病毒感染
某些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發作。
為何新冠感染后糖尿病患者增多?解密病毒誘發高血糖的機制
據統計數據表明,糖尿病是新冠感染者中最為常見的合并癥之一,其患病率在7%至30%之間。
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論文指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大約有20%至50%的人同時患有糖尿病。
這一數據強調了糖尿病與新冠病毒感染之間的聯系,對于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義。
為什么新冠感染后,醫院的糖尿病患者增多了?醫生說出背后的原因
具體原因有3點:
炎癥反應
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引發的炎癥應激反應可以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這對外周組織中的血糖控制構成挑戰,并可能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這種炎癥應激狀態可能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減少,進而引發高血糖。
有研究報告稱,人類胰腺細胞表面存在ACE2受體,這意味著胰腺細胞可能成為新冠病毒攻擊的靶點。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胰腺細胞可能會發生應激反應,這種反應可能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升高。
飲食習慣改變
新冠感染患者的飲食習慣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在感染后,由于身體不適,患者的食欲可能增加或減少,從而導致飲食量的大幅波動。
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會對血糖控制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血糖波動加大,在血糖控制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糖等危險情況。
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可能會出現食欲亢進的情況,導致飲食量增加,進而引起血糖升高,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加重患者的病情。
心理波動
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適癥狀,如發熱、咳嗽、乏力、呼吸急促等,這些癥狀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沖擊。
對于免疫力正常的人來說,這種心理沖擊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對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來說,這種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安會對免疫力造成負面影響,進一步影響血糖波動。
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身體不適癥狀的加重以及心理上的壓力,可能會導致血糖波動更加明顯,甚至出現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
04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為何易發生“酮癥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發生酮癥酸中毒的風險大大增加,這主要是由于感染帶來的應激反應,這些應激反應激素具有拮抗胰島素的作用,使得血糖升高,有時甚至能誘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
此外,發燒時,患者可能會大量出汗,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身體會處于脫水狀態,這也可能引發酮癥酸中毒。
因此,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應特別注意血糖控制,及時監測血糖,合理使用胰島素,并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降低酮癥酸中毒的風險。
出現哪些癥狀,提示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
酮氣味:患者可能有口氣中帶有甜味或果味的味道,類似于水果或膠囊劑的味道;
食欲不振:患者可能會感到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或腹痛;
乏力和虛弱感:由于體內缺乏能量,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感到極度疲勞和虛弱;
心悸和呼吸困難:酮癥酸中毒會導致呼吸變淺和心率加快,出現心悸和呼吸困難的癥狀;
尿頻和極度口渴:由于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可能會頻繁排尿并感到極度口渴;
感到混亂或昏迷:嚴重的酮癥酸中毒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混亂、昏迷或意識喪失的癥狀。
醫生提醒:新冠并未消失,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警惕
2023年8月下旬,一個被稱為BA.2.86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正在監測的變異株”(VUMs)名單。
相較于之前被列入“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OIs)名單的EG.5、XBB.1.5和XBB.1.16,BA.2.86在海外部分國家僅發現零星確診病例,其傳播程度和影響尚未完全明了。
然而,世衛組織指出,BA.2.86在刺突蛋白上攜帶了大量突變,刺突蛋白作為人體免疫系統攻擊新冠病毒的主要目標,這些突變可能會影響病毒的傳播和感染能力。
世衛組織對BA.2.86變異株的監測和關注表明我們需要更多數據來深入了解這種新的新冠變異株。
這種不確定性加大了今年秋冬疫情的復雜性和防控難度,有專家推測,下一波新冠流行可能出現在11月左右,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冠疫苗抗體“續航”能力有限,只能維持六個月左右。
從5月份的“二陽”高峰往后算,大概就是11月份抗體消耗完畢。目前也有一部分人已經三陽,所以及時關注毒株變異和流行情況對于我們更好地應對新冠病毒感染至關重要。
對于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一些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患有基礎病的老人,在控制好血糖、血壓等指標的同時,一定要關注自身的一些異常情況,盡量避多次感染,及時了解并應對新變異株的出現,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