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廣告中,牛初乳聲稱能提高寶寶免疫力,促進發育,但后來,它突然就銷聲匿跡,不讓用了,到底是為什么呢?
初乳無疑是母親給嬰兒的一份大禮,但無論是從分泌持續時間還是從每次的分泌量來說,人初乳都是有限的。牛初乳于是吸引了年輕父母的目光,商家更是以此為賣點,紛紛以提高免疫防流感;給寶寶超級保護力;富含免疫因子,幫助寶寶遠離疾病等為口號,不僅有專門的牛初乳,其他食品也爭著宣稱含牛初乳,搶占嬰幼兒食品市場。只要添加了牛初乳便可比其他奶粉賣出高幾倍的價錢。
那么,牛初乳是否真的能夠接過人初乳的接力棒,保護嬰幼兒健康成長呢?
營養學家表示質疑,牛初乳對健康,尤其長期食用牛初乳對嬰幼兒是利是弊,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現有的一部分研究指出,口服牛初乳制品具有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腸道功能、降低膽固醇等健康功效,但是這些研究與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對比,無疑顯得過于單薄。國內外相關的科學研究還較少,并且不排除一些研究可能有商業資助的背景,缺乏權威性,不足以定論。
在不同的哺乳動物之間,初乳成分往往有很大差別。如牛初乳中的蛋白質含量遠高于人初乳,成分也不同,以酪蛋白為主,人初乳主要含乳清蛋白。兩者磷、鐵比例等也不同。牛初乳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也高于人初乳,以免疫球蛋白G為主,而人初乳則是以免疫球蛋白A為主。牛初乳中具有抗菌活性以及可以增強免疫力的乳鐵蛋白只有人初乳中含量的1/5。
這些差異,導致牛初乳未必適合嬰幼兒。正如嬰兒不能直接食用牛奶,需要調整配方一樣,牛初乳也可能與嬰兒的消化功能不兼容。如酪蛋白大型、堅硬,不易被嬰兒消化吸收,過量的酪蛋白會增加嬰兒的腎臟負擔。另外,磷、鐵等礦物質含量的不同,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的作用有差別。人類不缺免疫球蛋白G,而牛缺,母牛在懷孕過程中無法將免疫球蛋白G通過胎盤傳遞給小牛,因此在牛初乳中作為補償。人類沒有這個擔憂,活化的免疫球蛋白A以及乳鐵蛋白等,更適合新生兒抵抗病害。
那么,不是有很多媽媽親身說法,寶寶自從服用牛初乳后,體質似乎提高了,生病的頻率也小了,這不是牛初乳的功勞嗎?這一直觀的變化讓家長們信之不疑。但是這并沒有得到研究數據的支持。對此,醫生認為,可能應歸功于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自身免疫力增強的原因。也就是說,不吃牛初乳,孩子的抵抗力也會提高。
相對于普通牛奶,牛初乳中含有的激素也更多。因為奶牛剛產犢后,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仍較高,能夠通過泌乳進入牛初乳中。據報道,0~2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是一般奶粉的10倍以上。但是對于牛初乳是否會引起早熟,卻無需過于擔心,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報道。這是因為牛初乳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脫脂處理,而激素存在于脂肪里面,在脫脂處理過程中會被洗去。
所以,對于嬰幼兒來說,牛初乳可能并不是最佳的選擇。尤其對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母乳才是最好的。即使要補充牛奶也應選配方奶,其營養搭配和比例都是最適合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盲目添加牛初乳,除了上述的風險外,還會自然擠占母乳或者配方奶的攝入,容易導致營養不良。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也不宜過早攝入牛初乳,牛初乳中含有的一些不同于母乳中的蛋白對于一部分嬰兒來說,可能會增加發生過敏的風險。
這則讓父母們風聲鶴唳的通知并非突如其來。目前國內的牛初乳市場已經十分混亂,亟需規范,避免一些商家借用牛初乳概念進行炒作。
這并不是把牛初乳一棒子打死,而是將其做一個明確的劃分和定位,便于消費者按需選擇。按照牛初乳粉的行業規范,要求蛋白質含量不低于40%,免疫球蛋白G含量不低于10%。當下市場上銷售的、打著牛初乳名頭的奶粉或者其他乳制品更多的只是借用了牛初乳概念的復合粉,有效含量遠遠達不到牛初乳粉的標準,讓缺乏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如墜云霧。
牛初乳成分復雜,在沒有足夠科學依據的前提下,直接添加到嬰幼兒的配方食品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早在2010年6月1日實施的生乳新國標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了“產犢后七天的初乳、應用抗生素期間和休藥期間的乳汁、變質乳不應用作生乳”。衛生部專家解釋,首先,牛初乳屬于生理異常乳,物理性質、成分與成熟乳差別很大,而且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因此不適合用于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第二,牛初乳成分中作為賣點的免疫因子對運輸和保存要求相當苛刻,全過程需要4攝氏度恒溫的環境,這對國內眾多的散戶奶農來說,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第三,加工為乳粉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的噴霧法,免疫因子可能直接被高溫所破壞,失去效用。
目前,國際上未允許牛初乳用于嬰幼兒食品,只可作為補充藥物和膳食補充劑(保健品)用于成人,比如澳大利亞將牛初乳作為補充類藥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