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在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但若經過適當的治療,疼痛還是可以減輕的。當急性發作時,應短期休息。并可用夾板或石膏作暫時固定。急性發作后,可進行適當的活動和有計劃的功能鍛煉。老年人適當地鍛煉,可加強關節的穩定性,減慢退行性變化的發生。不過要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慢性損傷。各種透熱療法和手法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后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骨質增生一直是困擾廣大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病,素有“人老先從膝頭老”的說法,所謂“老寒腿”也是指膝關節骨質增生說的。
膝關節骨質增生也稱為增生性退行性關節炎。它并不是關節普通炎癥,而是一種軟骨長期退化性病變。
一、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病因:
1、骨折后骨質增生。骨折后甚至碎裂后修復的形式是傷處周圍的骨細胞不斷增生形成骨痂。這種骨質增生對人體有利。
2、周圍軟組織損傷后可發生鈣化、骨化,影響到骨膜,使骨膜生骨。這種增生為病理性,可引起一定的癥狀。
3、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諸骨由于長年磨損,周圍韌帶松弛,致使關節不穩定,造成病變引起相應部位骨質增生。此種增生是人體衰老的現象。40多歲以后,大多數人都有骨質增生,只是發生部位和增生程度不同,有的有癥狀,有的無癥狀。
二、臨床表現:
此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發病高于男性。其表現是一側或雙側關節不適,疼痛腫脹。起初疼痛多在長時間行走或上下樓梯時,但休息或臥床后好轉。隨著病情發展,走平路也疼痛,活動不方便,關節不穩定,走路稍不注意就會疼痛;同時膝關節活動時有像捻頭發時所發出的響聲。重者膝關節還會突然“鎖”在某一位置上,解“鎖”時,伴有明顯的彈響。這說明關節內已經有了游離體。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的預防與治療:
早期X光片上僅有輕度骨質增生,晚期關節諸骨骨質增生明顯,甚至可見游離體。要注意預防:
1、避免在潮濕處睡臥,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后,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于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臥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松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藥物治療。癥狀好轉后停藥,堅持以上訓練為主。
4、西醫療法
目前西醫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常采用對癥處理,如疼痛時服用止痛藥,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關節積液者抽出積液或行關節內封閉;關節鏡可清理脫落軟骨,沖洗膝關節內炎性滲出物等。
5、中醫綜合治療
手段有推拿直接松解關節周圍軟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針炙疏通筋絡;中藥辨證施治;痛處頑固或攣縮嚴重者結合小針刀松解;配合中藥外洗、外敷及超聲波、低周波、中頻電等物理療法,對早中期患者有確切療效。(龍翔宇)
6、中藥治療:
川芎末6-9克,山西老陳醋適量,藥用凡士林少許。將藥末加山西老陳醋調成糊狀,然后混入少許藥用凡士林調勻,將配好的藥膏涂抹在患者增生部位,蓋上1層塑料紙及紗布,用寬膠布將紗布四周固封。2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白芍30克,木瓜、甘草各12克,雞血藤、威靈仙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頸椎增生加葛根12克;胸椎增生加狗脊12克;腰椎增生加杜仲、懷牛膝各12克(亦適用于膝關節以下關節病)。此方重用白芍、若效果不顯可逐漸將其增至60克。若腹瀉,可加炒白術15克、茯苓12克。
7、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1)X光片上可見膝關節內已有游離體(又叫關節鼠)。
2)膝關節骨質增生嚴重,已形成骨贅,嚴重影響其功能。
3)合并半月板損害或出現盤狀軟骨。
4)膝關節過于增生,出現關節腔狹窄,骨破壞明顯或關節畸形,致使行走甚痛,經多個月保守治療無效,年齡在50歲以上者可考慮作全膝關節置換術。
四。膝關節骨質增生如何治療?
膝關節增生往往治療時間長,效果慢,平時的養護比藥物治療更重要,首先平時應注意患者的休息,不宜過度負重、久坐、久站、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鍛煉,膝關節維持一定活動,可預防肌肉萎縮,控制病情發展。關節疼痛,腫脹可使用琥珀軟堅膏外貼,它有較強滲透功能,藥物迅速達到疼痛部位,能快速消除增生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其良好的軟堅散結功能,可有效軟化骨刺,控制增生。
患者應平臥休息,這樣可以減輕體重對膝部的壓迫,以睡木板床最佳,平時適當抬高患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膝部可用熱水袋外敷并配合藥物治療。
五。膝關節骨質增生有哪些治療方法?
針灸可通經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癥,理療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理療方法有蠟療、熱療、磁療、超短波治療、微波治療、紅外線治療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但對骨質增生來說,以上治療方法只能起輔助作用。
中藥治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內治法,即內服湯藥、丸藥、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于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
目前西醫對本癥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采用對癥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藥或者注射透明質酸鈉;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
關節鏡微創手術,和小針刀治療原理相似。通過手術取出破碎的半月板骨贅,切除阻礙關節活動的組織。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通過金屬和塑料來置換已徹底惡化了的關節。適用對象:在末期不僅是軟骨,甚至骨頭也被磨損的患者;由于手術存在一定風險,費用也較高。不到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做選擇。
六。膝關節骨質增生癥狀應做哪些醫療體操?
(1)站位,意守丹田片刻。兩足并攏,彎腰以兩手按扶于兩膝,勞宮穴正對血海穴,意在兩手勞宮穴。兩膝同時用力使膝關節向后挺直從屈曲位變為伸挺直位,同時呼氣,然后復原,吸氣,重復8次。
(2)姿勢同(1),兩手扶膝使膝關節順時針方向為轉一周(呼氣),再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呼氣)。然后兩膝打開,分別從內向外旋轉一周(吸氣),再從外向內旋轉一周(呼氣)。重復8次。
(3)坐位,意守丹田片刻,引丹田氣至涌泉,利用肌肉收縮力使小腿伸直,同時吸氣。然后利用下肢重力,使膝關節屈曲,同時呼氣,重復8次。最后引氣回丹田穴。
(4)仰臥位,意守丹田片刻,然后兩手置于體側,全身放松。利用肌肉收縮力使下肢直腿抬高,同時吸氣。復原時呼氣。重復8次,然后仰臥位,下肢按騎自行車動作反復做16次,自然呼吸。
七。怎么保護膝關節?
根據膝關節骨質增生發生的因素,應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預防工作:
(1)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及勞損,特別是雙下肢劇烈運動者(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搬運工等)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因過度用力造成組織損傷,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出現骨質增生現象。
(2)膝關節出現骨折時,要及時去醫院診治,盡可能使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要求。如果復位不滿意,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
(3)過于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4)老年人可以適當補充鈣質、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節密切的藥物,同時從事適度的體育鍛煉,以減慢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進程
八。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應注意事項:
(一)不宜做劇烈運動:如打網球或爬山等,可做徒步行走或游泳等。
(二)家庭事務不宜做蹲下擦地或洗衣。
(三)減輕體重:如過胖的人宜減輕體重,減低膝關節壓力。
(四)行走有疼痛時可用拐杖或助行器輔助,減輕疼痛。
治療骨質增生的中成藥
(1)抗骨質增生丸
藥物組成:熟地3份,肉蓯蓉2份,鹿銜草2份,骨碎補2份,淫羊藿2份,雞血藤2份,萊菔子 1份。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強筋健骨。
主治:退行性頸椎病。
用法用量:每次5g,每日2~3次。
(2)骨刺丸
藥物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g,三七、乳香、沒藥、川芎各30g。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
主治:骨質增生。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早晚各1次。
(3)天麻丸
藥物組成:天麻、木香、人參、赤茯苓、羌活、白芷、天蓼木、川芎、當歸、麻黃、烏蛇、白附子、龍腦、鹿角膠、菊花、生地、細辛、牛黃、麝香。
功效:益氣祛風,宣痹止痛。
主治:虛損傷風,手足無力,肢體干燥,風痹不仁。
用法用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溫酒下。
(4)虎潛丸
藥物組成:龜板、熟地、黃柏、知母、虎骨、鎖陽、干姜、陳皮。
功效: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痿軟。
用法用量:酒或粥糊為丸,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
(5)舒筋活絡丸
藥物組成:當歸、木瓜、川芎、桂枝、桑寄生、秦艽、威靈仙、地龍、獨活、赤芍、川烏、骨碎補、防風、天麻、虎骨膠、五加皮、膽南星、乳香、沒藥、熟地。
功效:舒筋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寒痹,筋骨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