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維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關系到人生的成敗,關系到家庭關系的和諧,關系到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所以 心理健康的維護是現代人所必須重視的一項教育內容,也是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辦法。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各異,也就沒有一套用于各人而皆準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紹的原則和方法并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因為生活本是一種藝術,運用的如何,要看你的心態。下面介紹幾種做法供參考。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知人雖難,知己更難。我們看別人很清楚,看自己卻很片面,因為帶有主觀性。所以,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的人,因為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于是束縛自我、貶低自我。結果產生焦慮。
自暴自棄的人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也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為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于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是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的人,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卑自憐者那樣自卑而關閉自我、自嘆不如;而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只是不為。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吶喊著“我知道一切”,卻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是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根據的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談們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么不可戰勝的。于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健康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潛能。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和自傲自欺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卻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卻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源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做自不量力之事,設定的目標與自己的實際能力相符,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沖突和焦慮情緒,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標準。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方面他(她)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愿望;另一方面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她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對現實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嘆,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評說的精神,若常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產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品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面子說話,四面討好卻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的忠告。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只會落得無人理睬的境地。孔子云:“知恥者近乎勇也”,恥字的構成是個會意字,一是:“恥”既是你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應該止住你的行為;另一種說法是;
當你聽到別人說你時,應該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能如此,便是“知恥”,否則便是“無恥”。心理醫生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人差別很大,與現實格格不入,我們不能說心里是健康的。
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樂于與人交往,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在集體中不只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我們的壓力得到宣泄、喜悅得到分享,能力得到體現,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晉升職務等,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一個人若遇喪事的不幸、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其感覺又會如何呢?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是需要有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性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于負性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恨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的認為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卻也擺脫不了。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右臉伸過去,但更不贊同人家因小事負你便是其為仇人。人際關系是復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于事實以證明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也不妨淺交,不必嫉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是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涂”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工作的最大意義不亞于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他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并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準。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什么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為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于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經由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異常者獲得成就和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環境。
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忙碌而機械,有些人情緒長期緊張而不善于休閑調節,于是也成了導致心理障礙的一個原因。我們應該合理的安排休息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游、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活動。要使休息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節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時機。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病的治療除需要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知識,我們就可以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修正自己的行為。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人人關注心理衛生,人人重視心理健康,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將會是一種美好和諧健康的局面。
‘子孫滿堂’ 推薦閱讀;66篇
獻給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 | 【一話】老祖宗留下來的健康百諺 |
一張圖告訴你睡前7種習慣消疲緩衰老 | 五分鐘等效一萬步的走路法 |
10種動物行為健身防病 | 一家族三百年不得病的健身絕招: 顫抖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