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膽囊炎90%以上是由膽道結石梗阻感染引起。膽總管結石及膽道蛔蟲常是化膿性膽囊炎的原因。由于膽管引流不暢,細菌繁殖所致。致病菌70%以上是大腸桿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鏈球茵及厭氧菌等。另有非結石性膽囊炎,發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常發生在膽囊及腹部手術后,臨床少見。文獻報告妊娠合并急性膽囊炎的胎兒丟失率約12.5%~26.9%。
1.診斷:
(1)臨床表現:右上腹突發性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且向右肩部放射,伴有發燒、惡心、嘔吐。化膿性膽囊炎可出現高燒、血壓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現。梗阻者可出現黃疸。
(2)腹部檢查:右上腹壓痛、反跳痛陽性。Murphy征陽性。
(3)化驗: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血清谷草轉氨酶(AST)及谷丙轉氨酶(ALT)升高,黃疸者血清膽紅素升高。
(4)B超檢查:膽囊壁增厚(>3mm),膽囊增大,輪廓模糊,囊內出現云霧狀微弱光點,或充滿粗糙回聲。有梗阻者,可見蛔蟲或強回聲的結石陰影。
2.治療:
妊娠合并單純性膽囊炎,首選非手術治療,多數患者(90%)療效滿意。
(1)支持療法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飲食以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為宜。出現黃疸者,補充維生素k。
(2)控制感染,選用對胎兒無損害的高效、廣譜抗生素。經過5~7日治療,多數患者病情緩解。
(3)解痊止痛,阿托品0.5~1mg或杜冷丁50~100mg肌肉或靜脈注射。
(4)手術治療,指征非手術治療失敗,病情進行性加重,出現并發癥,如梗阻性黃疸、膽囊穿孔、壞死、腹膜炎、膽源性胰腺炎、膽總管囊腫等。膽源性胰腺炎雖屬少見,但病情發展迅速,處理不當,孕產婦死亡率可達60%以上。膽總管囊腫在妊娠晚期及分娩中易發生破裂,應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