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肥胖癥是指皮下脂肪積聚過多,通常體重超過同年齡同身高的正常體重的20%。分為單純性肥胖癥和繼發性肥胖癥,以前者為多見。
病因:
長期過量地攝入高熱量食物,入量超過消耗量,剩余的熱能轉化為脂肪而積聚于體內導致肥胖癥的發生。究其病因主要有三:
其一,不良的飲食習慣,自幼養成過食、高油膩、甜食等的習慣,不喜歡進食水果及蔬菜,長久則發生肥胖,此類患兒多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其二,因患某種疾病,長期限/制活動及高營養飲食。
其三,長期缺乏運動,脂肪堆積造成肥胖,而肥胖小兒因行動不便不喜歡運動,又加重了肥胖,形成了惡性循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獨生子女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家長都盡可能地滿足小兒飲食欲望和要求,肥胖癥的發病率有日漸增高的趨勢,并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癥狀:
1、多有肥胖癥的家庭史,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喜食淀粉類、油脂類、甜食類食物,缺乏運動史。
2、常見于年長兒及青少年。
3、小兒食欲極佳,體格發育和骨骼發育可超過同齡兒童,體重超過同年齡同身高正常體重的20%。皮下脂肪豐厚,分布均勻,以面頰、乳部、肩部、腹部顯著,手背厚,手指尖而長,性發育提前。智力發育正常。
4、除肥胖外,無其他異常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和X線檢查結果正常。
護理:
1、凡有肥胖癥家族史者,應從小開始適量控制小兒的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肥胖癥的出現。
2、單純性肥胖癥應采用逐步減少飲食、增加運動的辦法以達到體重減輕的目的,調節飲食的原則在于既減少飲食又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主張為小兒定餐定量飲食,最佳的辦法是為患兒分餐飲食以達到定量的目的,一般10~14歲的兒童,每日總熱量需要4200~5000焦,其中蛋白質60~75克(1000~1250焦),碳水化合物85~100克(1400~1680焦),脂肪60克(2300焦)。
3、飲食應遵循“低脂高蛋白”的原則,以米飯、面食為主食,適當加些豆類制品,可配合魚類、蛋類、瘦牛肉、蔬菜和瓜果等,盡量避免進食肥膩、糖類及高鹽含量的食物,而改食熱量小、體積大的食物,如芹菜、蘿卜等,并可配合山楂瘦肉湯、苡米冬瓜瘦肉湯、海帶綠豆脊骨湯、紅蘿卜鯽魚湯等飲食療法。三餐以外,在小兒出現饑餓感時,可給予進食水果充饑,其中以蘋果為最佳。
4、大多數肥胖癥患兒都喜歡吃零食,故應戒除小兒無節制吃零食的習慣,除正餐外,盡量不吃零食,尤其不吃糖果、不吃雪糕、不喝飲料等。
5、餐后可適當飲用淡茶水,以促進脂肪的分解。但應注意飲茶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茶水不可過濃,以免引起心悸、失眠、興奮等不良反應。
6、鼓勵小兒多做適當的運動,運動量應從小漸增,不可操之過急,并持之以恒,最合適的運動是游泳、溜冰、跳繩、爬山等,不宜進行過于劇烈的運動,否則,易使小兒食欲增強,肥胖更明顯。
7、對于肥胖癥患兒家長應給予正確的引導,盡可能緩解患兒的自悲心理,解除思想顧慮,教育其正確認識本病的根源所在,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幫助小兒改變怕羞、孤獨的性格,使其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多參加戶外活動和集體活動。
注意:
小兒肥胖并不是健康的表現,相反,過度的肥胖可導致多種疾病,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目前認為小兒時期的肥胖癥可為成/人肥胖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先驅癥,應及早預防。
1、小兒的脂肪過剩,堆積在肝臟可引起脂肪肝,最終導致肝硬化。
2、高脂血癥可致脂質堆積于血管內,造成血管硬化,出現高血壓、冠心病。
3、血脂升高,可使小兒腦回、腦溝變淺,影響智力發育。
4、嚴重肥胖可并發氣促、低氧血癥及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