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XX,女,13歲。2010年3月29日初診:胸悶、心悸2周。患者7歲時因發熱,惡心嘔吐,胸悶氣促,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經治療后痊愈。今年春節感冒后出現發熱,體溫37.5℃左右,2周前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自覺氣短,總欲開窗通氣,3月15日查心肌酶:CK 214U/L,a-HBDH 242U/L,CK-MB18.9 U/L。血常規示:WBC13.57×109/L。心電圖示:頻發房性期前收縮,Q-T間期延長,輕度T波改變。咽紅,雙扁桃腺Ⅰo腫大。舌尖紅,苔白,脈細弱。處方如下:蒲公英15g 桔梗10g 炙甘草10g 北豆根6g 五味子10g 麥冬10g 沙參15g 太子參 10g 生黃芪15g 山萸肉15g 內金15g 生牡蠣30g(先煎) 錦燈籠20g 焦四仙各10g 水煎服,14劑。
2010年4月13日二診:胸悶、心悸減輕,微疲乏,咽紅減輕,雙扁桃腺縮小,舌尖紅,苔薄白,脈細弱。處方如下:升解通瘀湯加莪術12g 蒲公英20g 炙甘草1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沙參15g 太子參15g 水煎服,7劑。
2010年4月22日三診:無胸悶及心悸,面部痘疹,超聲心動圖示:心臟結構及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處方如下:蒲公英30g 炙桑白皮10g 炙枇杷葉30g 黃芩10g 生黃芪15g 知母15g 太子參10g沙參15g 桔梗10g 升麻6g 柴胡6g 生大黃3g 水煎服,14劑。
2010年5月6日四診:面部痘疹減輕,舌尖紅苔薄,脈滑數。上方去大黃,加山萸肉15g 莪術10g 水煎服,14劑。
2010年6月1日五診:偶乏力,咽痛,雙扁桃腺Ⅰo腫大,心電圖示:Q-T間期延長。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細。處方如下:升解通瘀湯加西洋參1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紅景天30g 生黃芪加至30g 香加皮2g 蒲公英30g 大青葉30g 炙甘草10g 生牡蠣30g(先煎) 水煎服,14劑。
又以上方加減治療2月余,患者無胸悶及心悸,體力恢復,恢復體育活動,面部痘疹減輕,復查心肌酶正常。
按:患者童年時曾患病毒性心肌炎,此次感冒約一月后又出現胸悶、心悸癥狀,心肌酶增高,心電圖示:頻發房早,輕度T波改變。診斷考慮為病毒性心肌炎。為外感風熱之邪,客于肺衛,內舍于心,日久傷及胸中大氣,導致大氣下陷,氣陰兩傷,瘀血阻絡。初診患者伴咽紅,雙扁桃腺腫大,說明風熱客于肺系,蘊結咽喉,故治療以清熱解毒利咽為主;同時熱毒內舍心肺,耗氣傷陰,故見胸悶、氣短、心悸等癥,又當配合以益氣養陰之品。故方中以蒲公英、桔梗、甘草、北豆根、錦燈籠以清熱解毒利咽,以祛外邪;以生黃芪、山萸肉、五味子、麥冬、沙參、太子參益氣養陰,以扶其正。二診風熱漸去,咽紅減輕,治療以益氣升陷,活血養陰為主,佐以清熱解毒。方用升解通瘀湯益氣升陷,活血祛瘀;麥冬、五味子、 沙參、太子參養陰生津;蒲公英清熱解毒。三診胸悶、心悸等癥已減,面部痘疹顯現,在升解通瘀的基礎上加蒲公英、炙桑白皮、炙枇杷葉、黃芩以清泄肺熱,大黃泄熱解毒。四診、五診仍以益氣升陷,養陰活血為主,佐以清熱解毒。經治療,患者癥狀消失,心肌酶恢復正常,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從本例可以看出,史老師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以清熱解毒為主,益氣養陰為輔;恢復期或后遺癥期以益氣養陰升陷為主,佐以清熱解毒祛瘀。正是符合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
(李春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