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方法很多,但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綜合采用下述各種治療措施。本病實證治以祛邪為主,可用疏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化瘀等法;虛證則以扶正為主,補腎強筋為一定之法;若虛實相兼,又當分清主次,相輔為用。
1.風寒濕邪外襲型
主證:腰背部拘急疼痛,或走注,痛無定處,時輕時重;或痛處固定,遇寒冷陰濕則重,得溫則減,腰背部難以俯仰轉動,形寒肢冷;或腰背部感酸楚疼痛,重著不移,遇陰雨冷濕加重。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法:疏風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獨活6克,秦艽12克,防風6克,細辛3克,川芎6克,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肉桂1克(焗沖),杜仲12克,牛膝6克,黨參12克,黃芪12克,續斷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本方重在疏風、散寒、除濕,補益肝腎。若疼痛走竄,可加姜黃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以增活血止痛之功;若遇寒痛劇,可加制附子10克,或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以溫經散寒;若腰背部酸楚重著,可加防己12克,萆薢15克,木通10克,以祛濕通絡。
2.濕熱蘊結,阻滯經脈型
主證:腰背部感灼熱疼痛,熱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減或活動后減輕;或見發熱、身重,口渴、不喜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舒筋止痛,兼以祛風散寒。
方藥:蒼術9克,黃柏12克,牛膝12克,薏苡仁15克,川芎6克,當歸9克,麻黃6克,桂枝9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9克,制川烏6克,蒼術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
加減:若舌紅,口渴,小便短赤,脈弦數為熱象偏重,可加梔子12克、澤瀉10克、木通10克,以清熱利濕;疼痛劇烈,得冷稍舒,入夜尤甚,可加丹皮12克、赤芍9克,以清熱涼血止痛;若腰背部酸痛,咽干,手足心熱,可加女貞子10克、旱蓮草12克。
3.瘀血內停,閉塞經脈型
主證:腰背部疼痛劇烈,如錐刺,痛處固定,拒按,難以俯仰轉側,動則痛甚,日輕夜重,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秦艽9克,川芎9克,紅花6克,桃仁6克,甘草3克,羌活9克,沒藥9克,五靈脂9克,香附9克,牛膝9克,當歸15克。水煎服。
加減:本方活血之中有行氣之力,通絡之中有止痛之效。若因外傷所致,可加乳香9克、蒲黃9克,以增行氣活血之功;若兼風濕,可加秦艽12克、羌活12克,以祛風除濕;若兼有腎虛,腰部酸軟無力,頭暈耳鳴,可加杜仲10克、續斷10克、狗脊10克,以補腎強腰。
4.腎氣虧虛,筋脈失養型
主證:腰背部疼痛綿綿,休息后稍減,勞累后加重,腰膝酸軟無力;或見頭暈、短氣、耳鳴、脫發、牙齒松動、遺精陽痿、婦女月經不調;或畏寒、肢冷、喜暖,舌淡或胖嫩、脈沉細。
治法:補腎強筋,兼以通絡。
方藥:熟地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炮附子3克,桂枝3克。上藥為末,煉蜜為小丸,每服9克,每日1~2次,開水或淡鹽水送服,或水煎服。
加減:本方調補腎氣,兼能壯腰強筋,使腎得滋養而虛痛自止。若兼風濕者,可加桑寄生12克、狗脊12克、杜仲9克、續斷9克,以扶正祛邪;若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遲,為偏于腎陽不足,可改用右歸丸加減;若面色潮紅,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為偏于腎陰不足,可改用左歸丸加減。如有健康疑問,可到全球醫院網公眾號(webQQYY)咨詢。(責任編輯:半山楓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