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多見于體型瘦長,體質虛弱,腹壁肌肉薄弱而松弛者。輕度下垂者多無任何癥狀,下垂明顯者則可見上腹部不適、腹脹、噯氣、惡心、厭食或便秘等癥狀。就其臨床表現來看本病歸屬于中醫“胃緩”的范疇。早在《內經》就有記載,如《靈樞。本藏》曰:“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這些描述與本病非常相似。
中醫學認為本病乃飲食不節、饑飽無度,或內傷七情,或勞倦過度,或素體脾胃虛弱等引起脾胃升降失和所致。故上述諸方中,多采用補中益氣、升提清陽,或升清降濁、調暢氣機等法。
根據上述諸案,胃下垂的辨證論治可概括為兩大類。
1、脾虛氣陷,清陽不升:
胃下垂是西醫學經X射線鋇餐造影發現胃體下移而命名的。中醫多以中氣下陷論治而取效,可知胃下垂確實與中氣下陷、提攝無力有關。升舉下陷之中氣,即可升提下垂之胃體。臨床用藥常以參、芪、升、柴等為主,其代表方如補中益氣湯、升陽和胃湯、保元湯等,其旨皆宗益氣升陽之意。
2、清陷濁逆,氣機受阻:
胃下垂者,多脾胃氣虛,而升降無力,易致積食、痰飲、淤血阻滯中焦,氣機不行,加重胃體負荷,使下垂益甚。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除了注意益氣升陽(扶正)之外,還應根據不同的兼證,配合相應的治法(祛邪)。如兼有血淤者當佐以活血化淤之品;兼有痰飲滯中者當佐以溫化痰飲之法;兼有濕邪阻滯者當佐以苦溫燥濕,或芳香化濕;兼有寒邪者當佐以濕中散寒……如治療胃下垂一則驗案,癥見納少食差,食后有墜脹感,形瘦,大便干,董建華認為證屬中氣不足、升降失調,治療當先開胃,俟胃氣得降,清陽自可升發,取升清降濁方而獲效,此乃有得之見。但必須注意,在胃氣已虛的情況下,只能在扶正的基礎上祛邪,使邪去而正不傷,這就更利于胃氣的恢復。
總之,胃下垂是以中氣下陷、氣虛胃肌松弛、張力下降為主要表現,其常規治法為益氣升陽,習慣用補中益氣湯類治之,忌用沉降重墜之品。若系中氣虛陷、又兼氣滯者,應以升舉之中增加理氣之品,如陳皮、枳殼、香附、木香、砂仁、香櫞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枳殼一味,既可疏導氣滯,且又能恢復胃肌之張力,改善胃肌松弛狀態。即使無明顯氣滯,純屬虛陷者,亦可用之。因為本品可以疏導益氣之壅,既有疏補互施之意,又可收恢復胃肌張力,升提下陷之功,誠為治療胃下垂之良品也。如有健康疑問,可到全球醫院網公眾號(webQQYY)咨詢。(責任編輯:l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