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9歲的婷婷(化名)有些異樣,她的頸部出現2個核桃大小的硬塊,摸上去感覺硬硬的,不痛不癢。婷婷的媽媽很緊張,馬上把她帶到嘉興市婦幼保健院就診,CT、B超等檢查結果提示,婷婷左側頸部混合性塊,很有可能是淋巴結炎。
婷婷媽媽的一句話也引起了醫生的重視——“我家養了貓,女兒非常喜歡貓,經常與貓一起玩,鼻部及手指被貓抓傷過,未治療過。”因為這句話,醫生聯想到了“貓抓病”,及時給婷婷做了腫大的淋巴結的摘除手術,并對摘下的淋巴結進行化驗,化驗結果顯示:(頸部)淋巴組織增生伴壞死及化膿性炎,符合“貓抓病”臨床特征。
“貓抓病”不為人熟悉
“貓抓病”不太為人熟悉,醫生介紹,“貓抓病”是由漢賽巴通體感染所致,其病原體主要通過貓等家畜的接觸或抓、咬破皮膚感染人體。典型臨床特征為原發性皮膚損害、淋巴結腫大,一般為良性自限性。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全身性損害。漢賽巴通體存在于貓的口咽部,跳蚤是貓群的傳播媒介。被貓抓傷、咬傷或與貓密切接觸,會有引發感染的可能。此病臨床表現呈多樣化,但以輕癥病例居多。
“原發皮損,是指被貓抓、咬后局部出現一至數個紅斑性丘疹,疼痛不顯著。皮損多見于手、前臂、足、小腿、顏面、眼部等處,可因癥狀輕微而被忽視。局部淋巴結腫大,是指抓傷感染后1~2周,引流區淋巴結呈現腫大,以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常見,初期質地較堅,有輕觸痛,大小1~8cm,淋巴結化膿、偶爾穿破形成竇道或瘺管,腫大淋巴結一般在2~4個月內自行消退,少數持續數月,鄰近甚至全身淋巴結也見腫大。如果出現全身癥狀,則大多是輕微發熱、疲乏;厭食、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伴體重減輕;頭痛、脾腫大、咽喉痛及結膜炎,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是貓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醫生具體介紹,“不過,由于該病多為自限性,所以一般2~4個月內會自愈,對淋巴結較大的,需要手術治療。”
盡量避免與貓狗耍逗
“貓抓病”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家對它認識不足而已。不僅在貓身上,這種病菌在狗等其他動物的爪子、口腔內也存在。“有報道稱,生活中的貓有10%都帶有這種病菌,特別是幼貓。但該病菌對于貓是沒有致病性的,所以抓人、咬人的貓身上,不會看到什么特別癥狀。另外,‘貓抓病’和狂犬病是兩種不同的病,由不同的細菌引起,所以狂犬疫苗對此并不適用。”
醫生特別提醒,“貓抓病”的初期表現為出現水皰或小的腫塊,這些出現的癥狀容易被誤判為蟲咬的結果。此外,其他一些可能的癥狀還包括骨炎、肺炎、查不出原因的長時間持續高燒等。因此,在出現以上癥狀并及時就診時,若有寵物密切接觸史及抓傷史,也應及時告訴醫生,便于排除其他病因。
至于日常預防措施,醫生建議:不要與陌生的貓、狗接觸,尤其是兒童,不要隨意與貓狗耍逗;家中飼養寵物的,要做到預防消毒,不讓其寄生跳蚤和扁虱等,因為這些正是感染漢賽巴通體感染病菌的媒介;“貓抓病”一般不會人際傳播,如被貓等動物抓傷后應立即用外用消毒藥處理,并定期觀察局部淋巴結,必要時應及時就醫。如有健康疑問,可到全球醫院網公眾號(webQQYY)咨詢。(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