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指移動、活動;“筋”,泛指肌肉、筋骨;“經”,指常道、規范。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易筋經的鍛煉方法是:
1.兩手當胸。本節為起勢,兩腿開立,兩腳距離同肩寬,兩手自然下垂,腰背正直,兩眼凝視前方,全神貫注。在基本做到調身、調心、調息后,兩臂緩緩抬起至前平舉位,掌心向下,手臂保持伸直;再翻掌,掌心向內,兩肘內屈,使手緩緩向胸前收攏,停于胸前約一拳處,兩手指尖相對,掌心向胸,作拱手狀。
2.兩臂橫擔。接上節姿勢,以足趾抓地,同時兩手翻掌,掌心向下,足跟微微提,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左右分開,兩臂成側平舉,掌心向下。
3.兩手托天。接上一姿勢,兩手從左右兩方緩緩上舉,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朝里,作托天狀,同時兩腳跟再稍抬起,足尖著地,牙關咬緊,舌抵上腭,呼吸細長,意識集中在兩手,然后兩手握拳,兩臂順原來路線緩緩用力降下至側平舉位,同時腳跟放下。
4.摘星換斗。兩腳開立,兩臂側平舉,右手緩緩上舉伸直,覆掌,五指并緊,指尖向內;抬頭向右上方望右手掌心,左手同時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貼于腰部,在此姿勢下堅持片刻,作3至5次呼吸;再左手上舉伸直,覆掌,五指并緊,指尖向內,抬頭向左上方望左手掌心,右手同時用力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貼于腰部,在此姿勢下作3至5次呼吸。
5.倒拉九牛尾。接上一姿勢,右手從腰部撤回,并順勢向前方翻腕展臂,至手與肩平、肘微彎屈,五指撮攏如梅花狀,握空拳,指尖向里,同時右腿跨前彎曲,左腿伸直,成弓箭步,左手也同時放下,順勢向左后方伸出,五指撮攏,握空拳,拳心向上;然后吸氣,意念集中在右手,右手作向后倒拉牛尾狀;再呼氣,意念集中在左手,左手作向前順勢牽牛狀,換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吸氣,意念集中在左手;呼氣,意念集中在右手。
6.出掌展臂。接上節姿勢,右腳踏前與左腳并攏,兩手收回放在胸前成以下預備姿勢:立正,兩臂胸旁屈肘、手指張開,掌心向外。首先兩手成“排山掌”(掌指直立與腕成90度角,掌心向前),緩緩向前推出,勁力逐漸加大,至時臂充分伸直為止,同時全身挺直,兩眼睜大向前凝視;然后兩掌緩緩收回,貼攏于左右兩側胸肋部。
7.拔馬刀。立正,兩臂前平舉,手成排山掌。首先右手上提至后腦,用掌心貼枕部抱頭,手指輕輕壓拉左耳,右腋張開,同時頭向左轉,左手則收回反手以手背貼于兩肩胛間;吸氣,同時用右手手指壓拉左耳,頭及右肘稍緊張,意念集中在右肘;呼氣,放松;再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貼在兩肩腫間,同時左手收回提至后腦,用掌心貼枕部抱頭,手指輕輕壓拉右耳,左腋張開,頭向右轉;吸氣,同時用左手手指壓拉右耳、頭及左時稍緊張,’意念集中在左肘;呼氣,放松。
8.三盤落地。左腳向左跨出一步,兩手收回,左右分開,即成以下預備姿勢:兩腳開立,兩腳距離比肩寬,兩臂側平舉,掌心向下。首先兩腿呈半蹲式,腰背與頭部保持正直,兩手屈時翻掌向上,下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狀;兩腿再慢慢伸直,左腳收回,兩足并攏,成直立狀。
9.左右伸拳。左手握拳,置于腰間,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圓,手劃至前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
10.猛虎撲食。右腳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眼看前下方;吸氣,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然后呼氣,同時屈肘,胸部下落。隨呼吸,兩臂屈伸,上體起伏,作撲食狀。
11.躬身。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手用力合抱頭后部,手指敲小腦后部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起;呼氣時俯身彎腰,頭探于膝間作打躬狀。
12.掉尾。兩手提起,兩掌向正前方推出,至兩臂伸直為止,掌心向外;兩手十字交叉,掌心向下,收回至胸前,兩手分開;兩掌向下推壓,腰隨掌向前彎曲,兩腿保持挺直。兩掌盡量下推,頭稍抬起.兩眼睜大,向前凝視;伸腰起立,兩手同時上提、分別向左右屈伸手臂7次,兩足頓地7次,結束全套練習。
在練習易筋經時,要輕松樂觀,心情舒暢。在練功前10分鐘,要停止較劇烈活動,誘導思想入靜;練功地宜安靜,空氣新鮮,衣著要松適,不能緊腰、束胸,不穿高跟鞋;在過飽、過饑時,均不可練功,練功前須排解大小便。本功/法適用于年老體弱者鍛煉,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