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是一種以皮膚炎性、 變性、 增厚和纖維化進 而硬化和萎縮為特征的結締組織病, 此病可以引起多 系統損害。其中系統性硬化病除皮膚、 滑膜、 指( 趾) 動脈出現退行性病變外, 消化道、 肺、 心臟和腎等內臟 器官也可受累。硬皮病大多發病比較隱匿, 具有早期 診斷困難、 后期致殘率高且預后差特點, 因此早期防治 干預更為重要。
1 未病先防
1. 1 無病自調
中醫 “治未病” 理論強調“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 由此可以看出其要旨在于“內 養外防” 。內養強調調養人體精、 氣、 神, 以培 “正氣” , 在生活上應養成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 “飲食有節” 的 生活規律; 避免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精神上應 “精神內守” , 安閑清 靜, 心胸開朗, 樂觀愉快, 避免“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從而達到內養的目 的。外防注重“順應天時, 天人合一” 遵守自然規律, 順應寒暑變化, 及時規避外界致病因素, 保持與大自然 協調統一。臨床上本著 “上工救其萌芽” 的原則, 提高 對疾病的認識, 從而見微知著, 早期干預。全社會普及 健康知識, 推廣健身方式, 提高民眾的科學認知能力, 從而自調無病。
1. 2 因病而防
中醫古代醫學典籍中無 “硬皮病” 的病名, 但中醫 對硬皮病的認識由來已久, 根據硬皮病的臨床證候特 點, 將其歸為“皮痹” 等范疇 。《黃帝內經·痹論》 云: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諸病源候論》 云: “風濕痹痛之狀, 或皮膚頑厚……此證由于素體氣血 虛, 衛外不固, 腠理不密, 外感六淫之邪……皮膚受損, 則腫厚蒼白而為皮痹。 ” 可以看出風寒濕與此病的形 成密切相關。因此, 針對避免外感應注意以下細節: 天 寒時防寒保暖; 炎熱時少用空調, 避免直面涼風; 汗出 較多時, 及時擦拭; 及時更換潮濕衣服被褥, 以防寒濕。 洗臉洗手宜用溫水, 晚上宜溫水泡腳, 可適當加入姜汁 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也可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體質 配制不同的泡洗處方采用中藥藥浴、 足浴, 進一步提高 預防療效。
2 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發生的初始階段, 應力求早 期診斷、 早期治療, 以防止疾病發展及傳變 。《金匱要 略》 開篇指出 “上工治未病, 何也” , 提出 “見肝之病, 知 肝傳脾, 當先實脾” 觀點。葉天士指出“先安未受邪之 地” 可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 由此可見既病防變的重 要性。
2. 1 硬皮病的傳變、 用藥規律
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欲要防變, 首先要了解硬皮 病傳變規律。中醫認為硬皮病為本虛標實之證, 正虛 則氣血瘀滯不能濡養四肢百骸、 臟腑皮肉, 則會出現肌 表硬化萎縮、 臟腑功能減退等癥狀 。《難經十四難》 曰 : “一損損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于血脈, 血脈 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五損損于骨骨瘓不能起于 床。 ” 這一說法與現代對硬皮病患者發展規律不謀而 合。中藥防治硬皮病研究規律發現, 應用于防治硬皮 病主要是補虛藥、 活血化瘀藥和解表藥, 并指出在治療 上應以扶正解表、 活血化瘀為主, 臨床用藥以補虛藥、 活血化瘀藥和解表藥為主 [1 ] 。
2. 2 分型治療
2. 2. 1 寒濕痹阻證 本證多見于硬皮病初期, 以風寒 濕三氣痹阻肌表, 皮膚失養, 則皮膚腫脹、 堅硬, 皮膚表 面溫度偏低, 肢體容易畏寒, 可伴關節疼痛, 甚則皮膚 表面麻木不仁, 舌淡或黯苔薄白, 脈沉緩或遲。治宜祛 風散寒, 溫經通絡。現代研究表明細辛、 附子、 干姜、 肉 桂對硬皮病患者皮膚成纖維細胞的抑制作用, 可使該 細胞總數減少, 膠原合成減低 [2 ] 。郭剛以補氣宣肺、 通 脈散寒為治則, 方藥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麻黃附子細 辛湯加減, 取得良好效果 [3 ] 。
2. 2. 2 痰濕瘀阻證 本證是本病的繼發病因, 貫穿硬 皮病的整個過程, 且中醫有“久病頑疾多痰瘀” 之說, 應用藥上兼以活血兼顧養血之品; 然久病傷正, 邪阻經 脈, 血運受阻則瘀血阻滯; 氣機不利則津停成痰; 寒邪 停滯則寒濕成痰; 熱邪則耗氣傷津脈道空虛, 血行更 滯; 形成惡性循環, 痰濕瘀阻于皮膚則出現皮膚堅硬, 治療應活血化瘀, 化痰通絡。朱鷺冰等研究觀察到丹 參、 當歸、 茜草和積雪草等中藥不僅能抑制成纖維細胞 的增殖, 同時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 發揮抗纖 維化作用 [4 ] 。郭剛以祛痰活血通絡為治則, 方藥選用 導痰湯加減, 臨床效果佳 [3 ] 。 2. 2. 3 肺脾腎陽虛證 本證多見于硬皮病后期, 則會 出現 “虛損” 的臨床表現。這一時期的患者常見: 皮膚 硬如皮革逐漸萎縮, 緊貼于骨, 毛孔萎縮, 毛發脫落, 肌 肉消瘦, 筋脈拘攣, 關節冷痛屈伸不利, 腰背酸軟, 表情 淡漠, 納差便溏, 遺精陽痿或月經紊亂; 舌淡胖可有齒 痕苔白, 脈沉細。治療以溫補腎陽、 益氣健脾。現代研 究也表明溫陽補腎中藥( 杜仲、 續斷、 淫羊藿、 鹿角、 仙 茅、 巴戟天等) 具有顯著抑制系統性硬皮病患者皮膚 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 [2 ] 。卞華等研究發現溫陽化濁 通絡方能抑制 TIMP - 1 產生, 調節 MMP - 9/TIMP - 1 失衡, 進而減輕纖維化 [5 ] 。
3 病后防復
疾病初愈, 患者正處于正氣未復陰陽未平的階段, 因此應注意扶正氣避邪氣, 以防感染; 勿勞心勞力、 忌 房勞, 以防過勞; 慎飲食, 根據體質選擇恰當食譜, 防止 飲食不當; 避免過早停藥, 應逐漸減量停藥。也可采取 以下康復療法以病后防復: ①物理療法, 如紫外線療 法、 水療法、 溫泉療法及體育療法等, 可以有效促進身 體恢復, 從而提高勞動能力和降低殘廢率; ②作業療 法,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作業項目, 可充分調 動患者的參與意識, 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 從而使患者 最大程度配合治療; ③心理療法, 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因 素使患者改善精神狀況, 從而適應家庭、 社會及工作環 境; ④中醫傳統療法, 可運用針灸療法、 推拿、 拔罐以及 火療等, 以祛風散寒, 扶正抗邪; 通過運用以上療法, 綜 合調理, 以防此病復法, 也是治未病內容的延伸范圍。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當前的醫療模式開 始從 “治病” 向“治未病” 階段過度, 應在“治未病” 理 論指導下全面認識和掌握硬皮病發病的病因、 發病形 式、 病機特點、 傳變及用藥規律, 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 將有效降低本病的發病率, 從而保衛國民健康。
參考文獻
[ 1] 王洪彬, 元元, 崔建美, 等. 基于數據挖掘的中藥防治硬皮病規律 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 - 中醫藥現代化, 2014, 16( 9) : 1922 - 1926.
[ 2] 李明, 王強, 胡東艷, 等. 溫陽補腎中藥對系統性硬皮病患者皮膚 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 J] .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 16( 2) : 106 -107.
[ 3] 郭剛. 從絡病論治系統性硬皮病 417 例臨床觀察[ J]. 遼寧中醫雜 志, 2011, 38( 1) : 78 -79.
[ 4] 朱鷺, 李明. 活血化瘀中藥對系統性硬皮病患者皮膚成纖維細胞 膠原合成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4, 3 ( 4) : 205 -207.
[ 5] 卞華, 呂芹, 黃顯章, 等. 溫陽化濁通絡方對系統性硬化病成纖維 細胞 TGF - β 1 /Smad 信號通路的影響[J] .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35( 9) : 1054 -1059.
【作者】 王帥; 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