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訓練 坐位訓練中要隨時糾正異常的坐位姿勢,保持正確的坐姿.坐在墊上的正確姿勢是頭豎正,胸部挺起,身體對稱,髖部屈曲,兩腿能自由伸展或屈曲.坐在椅子上的正確姿勢基本同上,但髖、膝、踝關節屈曲90度左右,雙腳底要踩平。 當小兒能保持端坐姿勢不動時,稱為靜態坐位平衡.若坐著時上身和雙側手臂可輕松,自由活動,稱為動態坐位平衡. 圖9-6 治療師紿患兒作“拱橋運動” (一)腦癱患兒常見的異常坐姿 1.盤腿坐 多為雙下肢膝關節痙攣所致. 2.拱背坐 多因患兒腰背肌無力或下肢伸肌張力異常,小兒不能端坐引起,頭控差,不能豎直也是原因之一.拱背坐小兒不但不能持久坐穩,日后也可造成脊柱彎曲畸形. 3.跪坐 患兒兩膝過度屈曲似跪的姿勢,但小腿又分得很開,臀部坐落在屈曲,內旋的兩小腿之間.這種坐姿的支持面積大,易獲得身體平衡.若小兒長期采取跪坐姿勢,會加重或導致兩腿屈曲性痙攣甚至誘發髖關節半脫位,異常坐姿見圖9—7(1)、(2),(3). 圖9-7 腦癱患兒的異常坐姿 (1)盤腿坐,(2)拱肯坐,(3)跪坐 (二)治療師針對患兒異常坐姿進行矯治 1.盤腿坐因膝關節痙攣引起者,令患兒取坐位,治療師將雙臂從小兒背后腋下伸出,用雙手握住小兒大腿上部使其雙髖外展、外旋抗痙模式. 2.軀干肌無力引起拱背坐時,治療師可采用捏脊、按摩、快速擦刷等手法以提高小兒肌張力. 3.手足徐動型患兒在座位上呈頭、軀干后仰,雙臂外展、后伸而不能坐穩時,治療師可將他兩臂內旋,向前伸展或令患兒兩手握住面前木棒將患兒兩腿靠攏、保持髖關節屈曲,有利于小兒取得坐位靜態平衡. (三)坐位訓練步驟 1.扶坐訓練 最初治療師扶持患兒兩側腋下或髖部,使成正確的坐姿.或讓患兒腰背部靠在枕頭、棉墊、床架、墻角等處訓練坐穩.若小兒靠著仍不能保持正確坐姿,可用安全帶將患兒軀干適當固定.安全帶定時放松,每次固定時間不宜過長. 2.獨坐訓練 不能讓患兒常取半臥位,或總是依靠著坐在靠背椅上,要逐漸減少對他的扶持和依靠、支撐面積,訓練患兒獨坐能力,在患兒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可延長小兒坐的時間,小兒在床上或地墊上坐穩后,可訓練他坐在椅子上. 3.坐位平衡訓練 患兒能保持靜態坐位平衡后,可進行動態平衡訓練,也可在患兒尚不能獨坐時就開始訓練,治療師扶住患兒腋下或髖部,讓他跨坐在治療師腿上,治療師向上下,左右方向不斷搖晃,抖動自己的雙腿,使患兒體驗身體重心時而轉移的感覺.也可扶持患兒坐在搖椅、木馬、Bobath球,平衡板上訓練.其他動態坐位平衡能力的訓練方法如在患兒身體周圍用玩具逗引他去抓拿,可將玩具放在離他身體一定距離處并逐漸拉大距離,使他必須彎腰、扭身、伸臂才能取到.當患兒在座位上保持靜態平衡時,治療師用手輕推或拉小兒身體一側,使他失去坐位平衡,誘發他迅速作出伸臂、彎腰,轉頭等保護性反應,從而達到恢復身體平衡. 總的說來,坐位平衡還取決于小兒頭部位置,軀干肌負重能力,頭、軀干和肢體之間的協調能力. ----------------------------------------------------------------------------- 1.怎樣對腦癱患兒進行坐位訓練? 日常生活中,保持坐位姿勢相當重要,比較穩定的坐位姿勢是雙上肢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決定坐位能力的因素也非常多,如頭部的控制能力、體干的控制、上肢的保護性伸展能力、骨盆的控制及重心的控制能力等。正常嬰兒在7—8個月時可以獨自坐在地上,而腦癱患兒由于腰背部和髖部的控制力差,往往不能獨自坐在地上,所以有必要對腦癱患兒進行坐位訓練,在訓練時要注意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 ①扶坐訓練:家長扶持患兒兩側腋下或髖部,使其成正確姿勢。 ②獨坐訓練:獨坐訓練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的坐位訓練,另一種是在長條凳子上的坐位訓練,都要求患兒在坐位時,髖、膝、踝3個關節呈90度。在對患兒開始訓練時,讓患兒先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當體干的控制能力、維持平衡的能力等較穩定以后,可以轉移到長條凳上進行無靠背的坐位訓練,這時需要患兒雙下肢的支持能力和整個身體的調整能力的相互配合。對于整個身體的調整能力和四肢相互配合能力較差的患兒,在椅坐位時,可利用兩側有特制護欄的椅子,以此增加孩子的穩定性,同時減少孩子的恐懼感,降低肌緊張度。對于只有雙側下肢肌緊張度增高明顯,而體干的控制能力較好的患兒,可以讓他騎在凳子上,以使髖關節處于外展外旋位,預防將來站立行走時內收內旋和尖足現象的出現。 2.坐位平衡訓練: 患兒能保持靜態坐位平衡后,應訓練其動態平衡。家長將患兒橫跨在滾桶上,扶住患兒腋下或髖部,左右方向不斷搖晃使患兒體驗身體重心不斷轉移的感覺。 3.其他的坐位訓練方法 對不同情況的腦癱患兒,可以選用不同的訓練方法,具體如下: (1)使患兒雙腿分開跨坐在協助者的膝上。協助者一手扶持,一手按住患兒軀干的下部來訓練軀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并使患兒練習自己坐,基本取長坐位(伸腿坐)。跟腱反射緊張的患兒長期的長坐位會引起骨盆后傾和脊柱后彎,故要取盤腿坐位。 (2)協助者坐床上,兩腿分開,讓患兒坐在腿中間玩耍,但要注意防止跌倒。也可以使患兒自己坐在床上,開始可從后邊給予保護,但要逐漸減少對其肩和腿的支持?;蚴够純鹤采希瑑杀墼谇懊嬷?,用他喜歡的玩具在前面逗引他用手去抓取,以鍛煉獨坐的持續時間。患兒在床上練習獨坐的時候要注意保護,防止向后跌倒。當患兒坐不穩時,可以依靠在墻角或在其周圍放置沙袋。也可以取盤腿坐位,使身體前傾,在前后左右擺些玩具使之取著玩。盤腿坐對痙攣性髖關節外展不良者有益。 (3)當患兒全身肌張力低時,可在前面放置一張根據患兒坐高制作的小桌子,讓他邊玩耍邊強化坐位姿勢。如果肌張力很高,父母可以在患兒背后支持,盡量使髖關節前屈。膝關節同時有屈曲時,父母需用雙手從患兒腋下伸出手來按壓膝關節使雙下肢直坐. (4)患兒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腰挺直,椅子高度以雙足全部著地為標準,膝踝關節均屈曲90度,頭部保持立直。如果頭和身體不能得以充分控制時,可以制作一個扶手椅子來防止肩向后撤,同時防止兩腿過度外展。對徐動型腦癱患兒,應用固定帶來穩定以防摔倒,保持坐位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