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軟組織疼痛問題深入探討:尋找此刻疼痛產生原因(一)
大多數慢性疼痛肌肉中都存在著激發點,它們是由于肌肉的“勞損”而引起的。(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肌肉并不太那么容易勞損,所謂容易“勞損”應該是筋膜組織部分。)不僅僅是慢性損傷,某種外傷或過度使用某一個或一組肌肉,同樣也會造成疼痛。
激發點的存在總能說明該區域或其鏈的軟組織出現了問題(這里如果僅僅指肌肉,那么不夠嚴謹),而問題的表現就是緊張或疼痛。激發點的產生與存在也總能驗證此區域的肌肉收縮了。(注意,這里的收縮不見得就是向心的。)
(在國外資料文獻中,有專家學者認為,激發點的產生機制是在一部分受損害的肌原纖維內部持續積累了不少代謝產物,這部分是由肌肉中的細胞代謝所產生的。這部分產物刺激神經末梢,并由神經末梢向肌梭輸入放大信號。刺激通過削弱或者是便捷的神經通道反饋進入周圍神經系統,沿著神經通路傳遞的脈沖在肌肉的特殊部分產生疼痛。)
file:///d:/PROGRA~2/360/360se6/USERDA~1/Temp/0.jpg
這段話讓我想起我的一位客戶(患者)!
應激—緊張—疼痛—循環,這種現象會反復存在。也就是說,激發點的消除或整體軟組織技術是好轉不維持的。這種好轉可能是幾個月、幾周、幾天,甚至只有幾個小時,它還會出現,而且不會自行消失,且容易出現瘢痕組織或僵硬的肌纖維緊張束。(因為我們很難去改變無意識的錯誤,習慣的改變是有意識去PK無意識的戰爭。)其應激點存在于肌纖維的緊張束中,其中的小結說明這一部分的肌纖維中的肌小節已經被充分的壓縮了。
向一些關節扭傷、肌肉拉傷或外傷,軟組織會有一種保護機制,損傷區域會出現一些瘢痕組織和僵硬的肌纖維緊張束,逐漸形成激發點。
有部分人并非疼痛,但這種結節很頑固。當不知什么時候疼痛就會爆發,這種頑固的結節采用手法治療或運動治療(如:物理治療軸“泡沫軸”滾動)就會變得緩慢或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會把結節解決。這時把陳舊性損傷形成的瘢痕組織破壞建立新鮮傷再去重復工作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有部分人疼痛,但這種結節并不頑固,甚至并不明顯。但其交感神經的活動增加引起肌肉的緊張或疼痛加重。這時的手法技術操作帶來的會讓疼痛難忍(此時IQ搶反而會有很好治效果),或許我們應該想辦法抑制交感神經的活動,然后再去通過其手法或運動療法去解決。
激發點的活動在肌肉中產生不舒服感覺或疼痛,從而不斷提升人體的應激水平,而不斷增加的應激水平會導致進一步緊張,而進一步緊張又會讓疼痛加劇。反反復復,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筋膜、肌肉等的問題不可以完全解決。即便是已經放松,疼痛消失,就想小關節問題一樣,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它就發生,總讓你在認為不該發生的時間或地點發生。故,這是纏繞一生的問題。而疼痛誘因早在兒時就已經潛伏了。
這種牽扯性疼痛治療并非一種方式,也并非一種方式就能完美。要知道,緊張是有向心緊張被縮短和離心緊張被拉長的。對于那些因離心緊張被拉長的身體組織來講,它是弱的。它們僅僅需要的是放松。故,阻礙激發疼痛區域的神經脈沖及交感神經興奮,降低身體應激水平,以及牽伸向心緊張組織,放松離心緊張組織后給予一定的強化才是最佳的方案。
當然,這些所應用的技術是有本質區別的,對象的表現也是不同的。如何詢證及選擇,這時更為重要。誘發試驗是一種很好的詢證評估手段。
當然,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手段方式。如:大小直肌、肩胛提肌、肩袖肌群、梨狀肌、小臂肌肉群等等……一個非常之重要參照,那就是日常生活行為之姿勢控制與運動控制分析。這里你會發現,這時深度(某一種技術)的重要不及基礎的重要了。基礎學科的解剖學、生物力學、運動學才是日后深度開發的重要必要條件。
很多從業者都會經常說到“你的肌肉太緊張了”或“你的肌肉太弱了”。緊張是的確存在的,緊張在生理上表現為肌肉的長期收縮,從而引起包括疼痛、過度興奮、功能萎縮在內的很多問題。而收縮,并非都是指向心收縮(被縮短)。但肌肉真的太弱嗎?和運動員比真的是弱,和你比可能也真的弱,但人家肌肉的肌力是正常的五級,你憑什么說人家肌肉太弱?不要總拿肌力不如你來說事,能完成正常生活運動能力,等抵抗正常的阻力,肌力水平沒問題。最讓從業者尷尬的事就是曾經有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去解決腰背疼痛問題,這位從業者告知他的肌肉太弱。而這位運動員幽默的告訴這位從業者:“你說怎么證明肌肉弱吧,你給做一些動作測試,我要低于你二倍數完成不了,我承認我的肌肉太弱。”
在《對軟組織肌肉深入探討——尋找不嚴謹之說法(二)》中會提到一塊肌肉:豎脊肌。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我們總是處于向前屈或向后屈的狀態(脊椎中線之前的屈和脊椎中線之后的屈的姿勢控制),而很少處于向后伸的狀態(脊椎中線之后的伸的姿勢控制)。既然是屈,那么這塊肌肉是處于被拉長呢,還是被縮短?所以,僅僅對于這塊肌肉來講,放松緊張是必要的,但不是屈拉伸。后面更重的一定是去強化它。至于具體怎樣一個強化方式,(待《對軟組織肌肉深入探討——尋找不嚴謹之說法(二)》)
既然緊張,我們就要仔細的去研究一下其緊張的內涵,看看緊張是一件好事還是不好的。我并不覺得緊張是件不好的事情,恰恰這一點能讓我更清楚的做出詢證評估,能在疊加并存類表現中找到產生疼痛的最主要問題,并解決它。而很多人卻還在去糾結其他問題。
在上一遍《對軟組織肌肉深入探討——尋找不嚴謹之說法(一)》中,曾經提到過拉伸會讓肩胛提肌感覺好一些,但不會維持很久,反而會加重或造成更嚴重的問題。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拉伸所產生的機械效應可對緊張的軟組織產生一定的抵消作用,但不能維持,會再次面對新的應激過程產生,軟組織緊張及疼痛依然會發生。這就需要從業者在操作前先分析好緊張的類型。
當身體面臨已知危險時,自衛意識就會使其產生一定的緊張。這種適度的低水平的應激產生是好的,它可以提高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并等提高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讓反應能力反應速度提高,避免一定的危險。
找到緊張的內涵,挖出激動點的位置,這并不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但一樣存在很多誤導,也許你找的那個地方會有疼痛,但并非就是激動點。就像我在運動康復職業技術培訓中講到的疊加并存問題,都可能會產生疼痛,但此時的疼痛到底是誰造成的。同樣,激痛點也存在這種現象,“疊加并存”。也就是說,一塊肌肉中可能存在好幾個激痛點,疼痛范圍可能都在一個區域內。這對于那些激痛點存在很久且有著多年疼痛問題的人來講,激痛點的確是需要仔細找一找的。可以確定的是,肌肉問題其筋膜必然有問題。
技術是不斷發展不斷更新不斷改進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很多國內包括國外的書籍中一樣存在著一些不嚴謹,不嚴謹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你不能去深入的分析。對于作者來講,可怕的不是不嚴謹,而是之后不再深入的去研究和改進。沒有一種技術是完美的,只有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最適合的,相互配合相互彌補,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還是那句話,基礎比深度更重要,因為我看到過太多從業者拿一種技術做了一年也沒有解決問題的。不是因技術不行,而是只用一種技術去做所有人,這是行不通的。
原作者:王金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