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糖尿病,人們大多耳熟能詳,相反卻對“糖調節受損”這一概念知之甚少。那么,什么是糖調節受損?它的診斷標準又是什么?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采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楊川教授,他指出糖調節受損通常被認為是糖尿病人在其發病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可稱為糖尿病前期。這類人群的血糖已出現問題,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因此不可小視。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 楊川教授
何為糖調節受損?
楊川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糖調節受損人群的血糖值高于正常人但又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一般包括空腹糖耐量異常與餐后2小時糖耐量異常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既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單獨發生,具體的診斷標準如下:
1.空腹血糖高于正常,處于6.1mmol/L~7.0mmol/L之間,而餐后血糖正常,即“空腹糖耐量異常”(IFG);
2.進餐后2小時血糖處于7.8mmol/L~11.1mmol/L之間,而空腹血糖正常,即“餐后2小時糖耐量異常”(IGT)。
我國約有1.5億糖尿病后備軍
雖然糖調節受損還不是糖尿病,但未來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一直被視作糖尿病大軍的后備軍。根據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不僅有接近1個億的糖尿病大軍,還有1.5億的糖尿病后備軍,且數據仍在不斷攀升。楊川教授表示,糖調節受損的發病率約10%,與糖尿病的發病率較為接近。但也有調查認為達到了50.1%,值得人們高度重視。
OGTT有助篩查糖調節受損人群
OGTT,中文名為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不僅是診斷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能篩查糖調節受損人群。楊川教授提醒道,早期篩查意義重大,糖調節受損越早進行干預,可延緩甚至終止糖尿病的發生。
專家建議,每年一次的常規體檢應進行OGTT檢查,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肥胖、抽煙酗酒、高血壓、高血脂、有糖尿病家族史、高齡產婦等高危人群。如果已經出現糖尿病癥狀,更應該及時檢查。
如何確保OGTT試驗準確規范?
規范的OGTT檢查是保證正確診斷的前提。楊川教授表示,首先受試者要保證空腹達到12個小時,在檢查前一天晚上20時后可適量喝水但不宜進食;檢查當天最好在早上8時左右進行第一次抽血,取血后口服溶于200毫升的無水葡萄糖粉75克(若用含有一分子水的葡萄糖則為82.5克),孕婦則要求服用100克葡萄糖,糖水需在10分鐘內服完。
其次,從服第一口糖水開始計時,于此后的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加上空腹,共五個時間點分別在前臂采靜脈血測血糖。也可以根據醫生的意見,簡化為在空腹狀態下和服糖水后2小時,這兩個時間點取血。
楊川教授還強調,整個檢查過程應保持在平和安詳的狀態下進行。受試者不宜喝咖啡、茶,不能抽煙,喝完糖水后不要做劇烈運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感冒、急性感染、創傷等應激狀況,應在病愈后恢復正常活動再行檢查。對于腦梗、心梗、血壓急劇變化等生命體征不穩定的危重病人來說,因無法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也不宜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