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部按摩的作用:
1、促進血液循環(huán),給皮膚補充水份和營養(yǎng)。
2、增加氧氣的輸送,增強新陳代謝功能。
3、增加廢物及二氧化碳的排除,減少油脂積累。
4、可以使皮膚組織密實有彈性,減少多余水份及脂肪。
5、減輕疲勞,消除疼痛感。
二、面部按摩的要求:
1、手法熟練,配合面部肌肉,手指靈活。
2、節(jié)奏平穩(wěn),先慢后快,要有正確頻率,先輕后重,有滲透感。
3、根據(jù)皮膚的肌肉紋理走向,不同性質(zhì)的皮膚調(diào)節(jié)按摩的力度。
4、面部按摩時間10-15分鐘,不能超過20分鐘。
三、注意事項:
1、面部要徹底清潔干凈。
2、待毛孔張開時再進行按摩。
3、按摩的方向與肌肉走向一致,與皺紋走向相垂直。
4、要有適量的介質(zhì)(按摩膏――油多,按摩乳,按摩嗜喱――含水分多)
禁忌癥:敏感性皮膚出現(xiàn)炎癥,暗瘡性皮膚在炎癥期禁止。
面部按摩手法
大按撫法――額部――眼部――面部三條線――下巴――嘴角――鼻部――綜合――大按撫法――收手
大按撫法:雙手手指交叉,掌心向下,手掌與皮膚穩(wěn)合,從額頭開始以向下滑的形式隔開嘴部下滑至胸鎖乳突肌,手指向上提拉打圈,動作平穩(wěn)、舒展給顧客以按撫的感覺,用中指點按翳風(fēng)穴,大拇指配合,輕捻耳垂,輕輕松開(三遍)。
額部動作:
1、雙手打圈用雙手的美容指在額部分三層打圈到兩邊太陽穴,并用中指點按太陽穴。
2、單手打圈:單手美容指分三層打圈至太陽穴,并用中指點按太陽穴(雙手交替做)。
3、橫扣:左手食、中指分開,緊貼額部,右手中指點按太陽穴,左手移動,右手美容指打圈移至另一側(cè)太陽穴并點按太陽穴。
4、堅扣: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右手點按印堂穴,左手移動,右手美容指配合打圈到神庭穴并按神庭穴。
5、交叉雙手的美容指,按摩額部到兩邊太陽穴,左手點按左邊太陽穴,右手點按右邊太陽穴。
6、彈扣:手按撫太陽穴,另一手的美容指彈扣太陽穴交替做。
7、按撫額部,雙手微微彎曲與皮膚吻合到兩邊太陽穴。
眼部按摩:
1、按撫眼部:大姆指交叉,食指伸直美容指在眼圈部位進行按撫。
2、點按眼圈穴位:中指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穴(三遍)并按撫。
3、提拉外眼角:一手的食指,中指分開從上下眼眶滑過,掌根提拉外眼角,另一手美容指配合從眼袋滑過拉外眼角。
4、按撫眼部:用單手美容指在眼部打睡“8”字,交替做。
面部三條線:
1、美容指滑到迎香穴,點按打圈到太陽穴并點按。
2、美容指滑到地倉穴并點按,打圈至顴廖穴并點按,打圈至聽宮穴并點按。
3、美容指滑到承漿穴點按,打圈滑至頰車穴并點按,打圈到翳風(fēng)穴并點按。
下巴:
四指微彎曲,輕托下巴,大姆指交叉配合推撥下巴。
嘴部:
雙手美容指輕托下巴,大姆指一上一下按摩嘴部。食中指分開,按摩嘴部。食指按人中穴,中指按承漿穴。
鼻部:
1、雙手大姆指交叉,食指伸直,美容指由上往下按摩鼻頭。
2、中指點按迎香、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穴、瞳子廖、承泣、四百。
綜合動作:
1、面部正撥指、反撥指、雙撥指。
2、雙手滑過來空拳拍打一邊面頰到下巴再到另一邊面頰,到額頭向上提拍打。
3、雙手壓額頭,雙手托下巴,雙手壓額頭,單手托下巴(滑時要輕),兩手交替做。
4、雙手與下巴皮膚吻合,推撥下巴,一手微彎曲推撥下巴,另一手配合推撥至面頰(雙手交替做)。
5、附加動作。(向上提面頰――雙手壓額頭――顫抖法)
6、單手按撫面頰,雙手按撫面頰,手彎曲按撫額部。
7、大按撫法收手
頭部按摩:
1、大拇指從神庭穴分三層縱向點按至百會穴。
2、大拇指從神庭穴點按至頭維穴,橫向按摩至百會穴。
3、雙手大拇指配合點按百會穴與四神聰穴(4個)。
4、一手撫于頭部,另一手空拳敲打,按摩整個頭部。
5、雙手合攏扣擊頭部。
6、食、中指并攏,食指敲擊頭部。
7、掌根揉按頭部。
8、雙手大拇指配合彈扣整個頭部。
9、理順頭發(fā),手指拽拉頭發(fā)。
10、十指伸入頭發(fā),揉按整個頭部。
11、雙手食、中指分開夾住耳兩側(cè)按摩耳部,大拇指配合輕捻耳垂。
12、一手托住頭部,另一手食、中指配合揉按整個頸枕部至大椎穴并點按大椎穴。
13、雙手中指分開點按風(fēng)池穴與風(fēng)俯穴。
14、做頭部放松。
肩部按摩:
1、四指平放肩部,手指揉按整個肩部。
2、四指配合揉捏整個肩部。
3、兩手大拇指點按肩部穴位(肩井、巨骨、肩髃穴)。
4、掌根揉按肩枕部。
5、雙手配合推動整個肩部。(帶動整個身體)
胸部按摩:
1、雙手微握半拳敲打胸肌部。
2、掌根揉按兩個胸部。
3、一手撫于胸部,另一手做空拳敲打。
4、大拇指點按中附穴。
手臂按摩:
1、空拳拍打,放松手臂部。
2、手指揉按上肢部位。
3、雙手配合拿捏手臂部。
4、雙手對搓整個手臂部。
5、活動手肘。
6、雙手大拇指點按陽溪穴和陽谷穴,活動手腕。
7、揉按手指,拽拉手指。
8、整個手部放松抖動。
手部護理:
步驟:1、淺層清潔。2、深層清潔。3、手部按摩。4、選做超導(dǎo)。5、上手膜(用保鮮膜將手膜裹上)。6、拍打爽膚水,擦上手霜。
手部按摩:
1、大拇指推撥整個手背,后搓手指骨縫。
2、搓揉手指,拽拉手指。
3、大拇指配合推按手掌心。
4、點按陽溪、陽谷、合谷、勞宮、大魚際、小魚際穴。
5、手指與顧客手指交叉,活動手腕,推動手部。
6、抖動整個手部放松。
二十四式國際標(biāo)準(zhǔn)按摩法
1、雙手按撫下巴及前額。
2、中指在嘴周上下來回揉動。
3、拇指交叉,雙手美容指自內(nèi)向外打圈按摩鼻頭。
4、食指、中指拉抹鼻梁。
5、中指在攢竹穴打小圈按摩并點按。
6、雙手的中指交疊按印堂穴。
7、雙手的中指在額中央上下推動。
8、雙手中指呈“一”字型在額部按摩分別到兩側(cè)太陽穴并點按。
9、在額部分三層打圈到兩側(cè)太陽穴并點按。
10、雙手掌橫向拉抹額部,后向上拉抹。
11、拇指交錯,美容指在眼部打圈并點按太陽穴。
12、中指沿下眼瞼打小圈至睛明穴點按,拉抹眉骨并點按絲竹空穴。
13、美容指在眼周自外向內(nèi)打圈,并按攢竹穴。
14、中指按攢竹、睛明、鼻通、迎香。
15、雙手中指按承泣、四百、球后。
16、美容指在眼周自外向內(nèi)打圈,四指向上提眉骨。
17、雙手中、食指往側(cè)拉,另一手配合拉抹眼部。
18、雙手美容指自外向上提拉魚尾紋。
19、雙手交替按壓額頭。
20、四指交叉托下巴,拇指在鼻梁上下推動。
21、美容指向外打圈并點按迎香穴。
22、從迎香打圈到聽宮。
23、四指磕顴骨。
24、四指磕下巴。
西式按撫法
1、雙手美容指向額頭繞圈拍打,分別到兩邊太陽穴,并點按。
2、美容指分三層打圈到兩側(cè)太陽穴并點按。
3、四指交叉按摩額頭到兩邊太陽穴并點按。
4、美容指交叉按摩額頭到兩邊太陽穴并點按。
5、美容指按摩鼻兩側(cè)、鼻頭,并點按迎香、鼻通、睛明。
6、夾眉毛到兩側(cè)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廖。
7、美容指提拉兩邊魚尾紋。
8、做面頰彈點。
9、從承漿到翳風(fēng),從地倉到聽宮,從迎香到太陽穴。
10、正撥指、反撥指、雙撥指。
11、雙手第二關(guān)節(jié)輕揉面部。
12、揉提面部。
13、雙手大拇指按摩下巴,大拇指堅起。
14、大拇指、美容指按摩嘴部。
15、壓額頭畫“S”到額部。
16、按摩面部所有穴位。
推拿美容術(shù)
推拿輕――除皺
推拿重――減肥
一、推拿美容的作用:
1、促進皮下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給皮膚輸送更多的養(yǎng)份,使皮膚保持有活力。
2、促進皮下淋巴液的回流,給皮膚輸送更多的水份,使皮膚保持有彈性。
3、通過推拿按摩可減輕疲勞,恢復(fù)體力。
4、可促進脂肪的分解,從而達(dá)到減肥的作用。
要領(lǐng):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滲透。
二、推拿的手法:
(一)擺動類手法:
1、一指彈法:用大拇指指端,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懸腕,通過腕關(guān)節(jié)的外旋擺動,使產(chǎn)生的力度作用于人體的一定部位。
2、法:用手背外側(cè)的三角軀著于人體一定部位,通過腕關(guān)節(jié)的外旋活動,使產(chǎn)生的力作用于人體,此種手法一般用于肌肉平坦的部位。
3、揉法:用掌根、魚際、指腹,吸定于人體一定部位做輕柔,緩和的回旋活動。
(二)磨擦類手法:
1、推法:用手掌附著于一定部位,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
2、擦法:用手掌附著于一定部位,用手掌做來回擦動。
3、摩法:用手掌附著于一定部位,做環(huán)形有節(jié)律的撫摸。
4、搓法: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搓動,同時上下移動。
5、抹法:用雙手拇指的指腹緊貼皮膚上下往返移動。
6、梳法:用雙手拇指的指腹在頭部,由前往后梳動。
7、捋法:用手指夾緊對方的手指或腳指捋動。
(三)振動類手法
1、抖動:用雙手夾住對方上肢或下肢的末端,做連續(xù)小幅度的快速抖動。
2、按法:用拇指指端,指間關(guān)節(jié),掌根,肘尖,按壓一定部位,逐漸用力按壓。
3、拿捏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拿捏人體一定部位,進行一松一緊拿捏。
4、捻法:用拇指和食指指端,指腹捏住一定部位,對稱的用力捻動。
(四)扣擊類動作
1、拍法:屈掌拍打人體的一定部位。
2、擊法:用拳背,掌根,指尖,大小魚際的邊緣的一定部位扣擊人體。
全身按摩
時間:30分鐘
順序:先俯臥,后仰臥。
俯臥手法
1、先從頸部起以拇指、食指揉按頸部,后點按風(fēng)池穴,可起到醒頭明目的作用,再以拇指點按風(fēng)腑穴,順序以拿捏手法操作肌肉到大椎穴(點按)。
2、從大椎穴開始,以拿捏手法操作兩側(cè)肌肉至肩峰并點按肩井穴,再以揉法操作兩側(cè)肩胛區(qū),以法沿脊柱兩側(cè)由上往下來操作,以拇指點按背俞。
3、輕揉兩側(cè)的腰大肌。
4、用推擦法從背部由上而下操作,后拍打結(jié)束。
5、以拿捏手法操作兩上肢背部肌群。
6、以法操作臀部及大腿后方的肌肉,點按環(huán)跳穴(腳抬起,腳踢到的位置),承扶(臀部肌肉下垂的正中點)。
7、以拿捏手法操作兩小腿的肌肉,點按委中(橫紋的中點),承山(小腿肌肉的正中點)。
8、拿捏跟鍵。
仰臥手法
1、頭部:以拇指點按頭頂百會、印堂、太陽,以拇指從印堂穴抹向神庭穴,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揉翳風(fēng)穴,輕捻耳垂。
2、以拿捏手法操作兩上肢的三角肌,肱二頭肌及前臂的肌肉,點按合谷、內(nèi)關(guān)、曲池,搓雙上肢,捻和捋動手法,由抖法結(jié)束。
3、以手掌摸腹,以肚臍為中心,做環(huán)形按摩,再以分推法從正中線分推至腹部下方。
4、以法操作兩下肢大腿前方的肌肉及肱四頭肌,以手掌摩髕骨。
5、拿捏小腿肌肉,點按足三里(膝下3寸,脛外1寸)、三陰交(內(nèi)踝上3寸,脛骨后方),
6、以拇指或屈指點按足底,再以雙手對擠足掌,活動足踝,以抖法結(jié)束。
經(jīng)絡(luò):氣血通路。
穴位:是人體的臟腑和經(jīng)絡(luò)之氣,在人體的特殊體表,特殊反應(yīng)部位及特殊反應(yīng)點。
經(jīng)絡(luò)和穴位:內(nèi)連臟腑,處連體表。
五臟:心、肝、脾、肺、腎(陰)幫助人體的呼吸、排泄與吸收。
六腑:大腸、小腸、胃、三焦、膀光、膽囊(陽)
按摩穴位的作用:
1、調(diào)節(jié)氣血
2、美容養(yǎng)顏
3、保健防病
感覺:脹、酸、麻、重。
手指同身量法:
1寸:大拇指關(guān)節(jié)的寬度。
1.5寸:中指與食指并攏關(guān)節(jié)的寬度。
2寸:食指的中節(jié)加末節(jié)的長度。
3寸:四指并擾關(guān)節(jié)的寬度。
穴位
1、印堂:
定位:在眉頭邊線的正中點。
作用:治療頭暈、眩暈、消除川字紋、失眠。
2、攢竹:
定位:眉頭內(nèi)側(cè)的凹陷處。
作用:眼疾、頭痛、眼瞼下垂。
3、魚腰:
定位:眉毛的中點。
作用:治療眼瞼下垂,眼疾。
4、絲竹空:
定位:眉稍外側(cè)的凹陷處。
作用:頭痛、面癱,魚尾紋。
5、瞳子髎:
定位:目外眥旁開0.5寸,眶骨外緣凹陷處。
作用:眼疾,頭痛,眼角皺紋。
6、睛明:
定位:目內(nèi)眥旁開0.1寸。
作用:眼疾,黑眼圈,眼瞼下垂,消除眼圈皺紋。
7、承泣:
定位:兩眼向前平視,瞳孔直下眶下緣和眼球之間。
作用:眼疾。
8、四百:
定位:兩眼向前平視,瞳孔直下,下眼瞼約1寸處。
作用:眼疾,面癱。
9、巨髎:
定位:兩眼向前平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凹陷處。
作用:牙痛、面癱。
10、地倉:
定位:兩眼向前平視,瞳孔直下,口角旁開0.4寸。
作用:面癱。
11、頰車:
定位:在下額角前上方約1寸的凹陷處,咀嚼時咬肌隆起的最高點。
作用:牙痛、面癱。
12、迎香:
定位:鼻翼旁開0.4寸,在鼻唇溝中。
作用:能夠治療流鼻血,鼻塞,面癱。
13、顴髎:
定位: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的凹陷處。
作用:魚尾紋,牙痛、面癱。
14、下關(guān):
定位:在顴弓的下緣,下頜骨突狀髁前方凹陷。
作用:耳疾,牙痛、面腫。
15、上關(guān):
定位:在下關(guān)直上,顴弓上緣凹陷處。
作用:耳疾,牙痛、面癱。
16、太陽穴:
定位:目外眥與眉稍之間外開1寸的凹陷處。
作用:頭痛、面癱,消除魚尾紋,眼疾。
17、人中穴:
定位:人中溝的上1/3處。
作用:昏迷,面癱。
18、承漿:
定位:在下頦的下中線,下唇緣下方凹陷處。
作用:牙痛、面癱,口舌生瘡。
19、聽宮:
定位:在耳屏中點的前緣,下頜骨髁狀突后的凹陷處。
作用:耳疾。
20、聽會:
定位:聽宮直下,耳屏切跡前方凹陷。
作用:耳疾。
21、翳風(fēng):
定位:平耳垂后方下緣的凹陷處。
作用:耳疾,面癱。
22、球后:
定位:在眼眶骨下緣的外1/4處。
作用:眼疾。
23、陽白:
定位:在兩眼平視,瞳孔直下,眉上一寸。
作用:消除抬頭紋,視物不清,頭痛。
24、神庭:
定位:頭前正中線入發(fā)際線0.5寸。
作用:頭暈、眩暈、失眠、脫發(fā)。
25、頭維:
定位:頭側(cè)部額角入發(fā)際線0.5寸。
作用:頭暈、眩暈、失眠、脫發(fā)。
26、百會:
定位:頭前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在頭頂?shù)慕稽c。
作用:頭昏、眩暈、脫發(fā)、神經(jīng)衰弱、失眠。
27、四神聰:
定位:百會穴前、后、左、右名1寸。
作用:頭昏、眩暈、脫發(fā)、神經(jīng)衰弱、失眠。(治脫發(fā):生姜片擦,然后用艾葉薰30分)
28、風(fēng)池:
定位:枕骨后方,胸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肩背部疼痛。
29、肩髃:
定位:肩平舉時出現(xiàn)兩個凹陷,前方凹陷處。
作用:肩、背部疼痛。
30、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肱骨處上髁和肘橫紋外端連線的中點。
作用:高血壓,咽痛。
31、合谷(虎口):
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約第二掌骨的中點。
作用:頭痛、牙痛、咽痛、眩暈。
32、內(nèi)關(guān):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 ,尺橈骨之間。
作用:胸悶,手臂屈伸不利。
33、陽溪:
定位:在腕背橫紋的橈側(cè)(大拇指)。
作用:頭痛、腕關(guān)節(jié)扭傷。
34、陽谷:
定位:腕背橫紋的尺側(cè)(小拇指)。
作用:治療頭痛、腕關(guān)節(jié)扭傷。
35、魚際:
定位:第一掌骨的中心,亦白肉際處。
作用:治療咳嗽、咽痛、失音。
36、勞宮:
定位:手微握拳,中指尖下。
作用:治療中風(fēng),心痛,口舌生瘡。
37、巨骨:
定位:在鎖骨峰端與肩胛骨之間凹陷處。
作用:肩、背疼痛。
38、中腑:
定位:在前胸的外上方,距胸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骨間隙。
作用:咳嗽、胸悶,氣喘。
39、大椎:
定位: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作用:發(fā)熱、咳嗽、肩背部疼痛。
40、肩井:
定位:在大椎穴和肩峰連線的中點。
作用:肩背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