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當地時間12月4日17點50分,在歷經長途飛行后,85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順利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開啟其充滿榮耀的“諾獎之旅”。據悉,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獎演講將于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舉行,屠呦呦將排在第三位出場。
12月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屠呦呦展示圖書《青蒿抗瘧研究(1971-1978)》。
當地時間12月4日17點50分,在歷經長途飛行后,85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順利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開啟其充滿榮耀的“諾獎之旅”。據悉,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獎演講將于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舉行,屠呦呦將排在第三位出場。昨日,屠呦呦的關門弟子、也是屠呦呦帶過的唯一一位博士生王滿元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對老師此行開心之余也甚是心疼:“老師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長途飛行對她來說是個挑戰,她之所以硬撐著前去領獎,一方面覺得這是為國爭光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機呼吁世界關注中醫藥,關注原創性疫苗。”
丈夫說:“她腦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滿身有機溶劑味”
瑞典當地時間12月7日,屠呦呦將進行《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主題演講,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提供的信息顯示,屠呦呦當天下午第三個出場演講。屆時,她將用中文講述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諾貝爾獎委員會方面將在現場提供英文的同聲傳譯。
北青報記者問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藥劑學系主任王滿元,屠老師的這篇演講稿是否和他談論過?王滿元告訴記者:“我們確實有所交流,但是演講的具體內容現在要保密,只能跟你說,老師為這篇演講做了很多準備。”
今年10月5日晚,剛剛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通過前往看望她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是:“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對屠呦呦來說,與獲獎相比,她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傳統中醫藥啟發下發現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瘧疾病人的生命。
1967年,全民抗發瘧疾523項目啟動,屠呦呦與同事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制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后從200種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瘧疾檢測,但進展并不順利。在困境時,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給了她靈感。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后才出現的。盡管從中國傳統醫學文獻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但還有大量篩選鑒別工作需要去做。青蒿只是傳統中草藥中的一個類別,其中包括了6種不同的中草藥,每一種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學成分,治療瘧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青蒿素治療瘧疾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類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為了盡快確定這一點,屠呦呦和同事們只能以身試藥。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了北京東直門醫院,成為首批人體試毒的“小白鼠”。短時間內提取大量青蒿提取物,困難重重。“文化大革命”期間,業務工作都停了,根本沒有藥廠可配合。當時為了爭取時間,課題組“土法上馬”,用七個大水缸代替實驗室常規提取容器,中藥所又增派人員,開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課題組姜廷良說:“乙醚等有機溶媒對身體有危害,當時設施都比較簡陋,沒有通風系統,更沒有實驗防護,大家頂多戴個紗布口罩。”
回憶那段攻堅期,屠呦呦丈夫李廷釗很心疼妻子:“那時候,她腦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滿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機溶劑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最終,實驗得以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一個古老中藥的真正饋贈。我相信,中國醫藥將幫助我們戰勝危害世界各地人們生命的疾病。”屠呦呦在發表于《自然》上的論文中寫道:“我的夢想是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享受到它的好處。”
而對于外界喧鬧的中醫西醫之爭,王滿元表示屠呦呦并不關心:“屠老師并不關注她的研究在中醫中藥領域的歸屬問題,也不關注對中醫是不是科學的爭論,她在心里堅信,傳統醫藥是個寶庫,而現代科技可以提高中藥療效。屠老師是一位在科研生涯中將中藥現代化作為畢生追求的醫藥科學工作者。”
去美國領獎回來 她的骨頭疼了一年
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也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世界級大獎。拉斯克獎被譽為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屠呦呦因此被稱為“離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當年,屠呦呦親自去美國領獎。
時隔4年,屠呦呦已85歲高齡,不少“老年病”纏身,聽力嚴重下降,腰也不好,平常的“旅行”就是和老伴李廷釗在小區里散散步。今年10月獲得諾獎后,對于是否去瑞典領獎,屠呦呦頗為猶豫,她當時在接受《紐約時報》等媒體采訪時也表達了這一徘徊心態。但當單位相關同事勸她說“獲得諾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如果可能,最好盡量前往”的時候,她就立刻決定去瑞典領獎。丈夫李廷釗說:“一說到國家需要,她立刻就能下定決心。她一輩子都是這樣。當初,為承擔起青蒿素研究任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兩個女兒骨肉分離;為徹底了解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冒著生命危險主動以身試藥。抗美援朝期間,我提出過要參軍衛國,當時尚在讀大學的屠呦呦也要到朝鮮戰場去。”
王滿元也對北青報記者說,當老師一想到去瑞典領獎是為國爭光的事情,就立刻將其視為最重要的任務,“其實她今年還獲得了哈佛大學頒發的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這個獎她沒去領,是讓在美國的女兒代領的。可是對于諾獎,她還是決定親自去。”王滿元透露,老師的血象指標一直都不太好,或許與當年提取青蒿素時接觸大量乙醚導致中毒性肝炎有關,而2011年那次去美國領取拉斯克獎回來后,讓她的骨頭疼了一年。
北京時間12月4日13點50分,屠呦呦乘坐CA911航班飛往瑞典。屠呦呦從北京出發時走的是普通通道而非VIP通道,讓領導和媒體空等了一場。這則消息近日被炒得很熱,有網友對大科學家這種“氣節”稱贊不已,也有網友甚至關心屠呦呦此舉是否會讓領導“不高興”。提及此事,王滿元表示,外界對這條新聞反應有點“過”,“屠老師當時不會想這么多的,不會故意要怎樣,她一生不愛麻煩人,當時估計就單純地想著少給大家添麻煩,趕緊上飛機。”
青蒿研究“大會戰” 曾因“偏重實驗室研究”受批評
歲月多磨難。1975年,在進一步部署青蒿研究“大會戰”的成都會議上,屠呦呦曾受到批評。據黎潤紅整理的《“523 任務”大事記(1964至1981年)》記載,“成都會議上各研究單位匯報交流了各項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會議特別提到廣東中醫學院中醫中藥研究組八年如一日,堅持深入瘧區農村,積累了救治腦型瘧疾的經驗,取得了較好成績。與此同時也提到有些單位偏重于實驗室研究,關起門來搞提高的傾向也時有表現。”而據相關知情人士介紹,這句帶有批評意味的話,針對的對象之一就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
當許多人響應號召興致勃勃地將青蒿素廣泛投入臨床試驗時,作為發現者,屠呦呦卻堅持要在實驗室里搞清楚青蒿素的結構,在明確結構后再確定是否應大面積投入臨床應用。她認為這才是對病患負責、遵循醫學基本規律的態度。
在后來的研究中,屠呦呦還發現青蒿素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效果明顯,但是臨床研究工作卻因為資金短缺而始終無法開展。王滿元說:“當時,沒有藥廠愿意提供經費,因為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治療只是增加了藥物的適應癥,藥物的制備工藝改變不大,對企業來說,利潤難以保證。”直到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雙氫青蒿素片獲得藥物臨床研究批件才被重新關注,但是這份批件已經過期了。
領取諾獎前兩天 叮囑所長要不斷創新
雖然青蒿素在1972年便被提煉出來,但之后的四十多年,屠呦呦依然繼續為之奮斗。已年過八旬的屠呦呦從未把自己納入退休行列,這不僅因為她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擔任著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更重要的是她個人的興趣從未轉移,那就是她從大學開始始終為之奉獻的醫藥學事業。
就在青蒿素越來越受到青睞并得到廣泛使用時,屠呦呦的關注點卻已轉移到青蒿素被濫用以及瘧原蟲耐藥性問題上。她很早就注意到,在一些科學文獻和新聞報道中提及,原本作為特效藥的青蒿素,殺滅瘧原蟲的周期正漸漸變長,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的瘧原蟲已經出現在一些發病區。屠呦呦表示,像這一領域內的其他研究人員一樣,對最近一些報告中提到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瘧原蟲的出現,她深感憂慮。世衛組織為此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建議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抗藥性,須停止單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療方法。
屠呦呦認為,一些地區大規模使用青蒿素預防瘧疾的做法,是產生藥物抗藥性的一種潛在因素,希望國際社會規范瘧疾治療方法,停止對青蒿素的藥物濫用。12月2日晚上,就在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的前兩天,屠呦呦還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談到創新的重要性。她說:“如果說當年發現青蒿抗瘧有什么秘訣,那就是創新,要想著各種辦法進行試驗。現在,要使青蒿素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就依然要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對于85歲的屠呦呦而言,創新不是一個時髦的詞匯,而是她始終踐行的理念,更是她科研成功之路的關鍵。
王滿元透露,屠老師平時有做剪報的習慣,尤其關注健康衛生領域的重大事件和新聞,經常讓他尋找相關資料補充知識。“非典”期間,屠呦呦曾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合作,研究青蒿素類藥物對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療效果。
32開筆記本抄錄2000多個方藥
王滿元是屠呦呦帶過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他記得2002年考取博士生時,屠呦呦把自己的“523項目”筆記本交給他,希望他對植物化學有所了解。這是一個32開深綠色的筆記本,泛黃的扉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屠呦呦對中藥中各大類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的信息。
這本扉頁上寫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筆記,成稿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屠呦呦剛剛接手中國抗瘧疾藥物研發的“523項目”,在科研資料不易得的情況下,很多中藥信息只能從各地學校革委會的傳閱材料中收集。每每獲得,她就抄錄其中,纖毫必錄。用了3個月時間,她收集了包括內服、外用、植物、動物、礦物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對其中200多種中草藥380多種提取物進行了篩查。
在王滿元攻讀博士期間,屠呦呦還出資讓他去北大醫學部、協和醫科大學學習中草藥化學、波譜解析等課程。王滿元說:“他們這一輩科學家,有著很強的國家榮譽感和集體歸屬感,也有著很堅定和樸素的科學信仰。她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她身上,我學到了執著、堅定、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科研事業。”
而屠呦呦的堅毅認真是從小即養成的好習慣。屠呦呦的三個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樣在幼年就懂得學海無涯的道理。屠呦呦的哥哥屠恒學在贈給妹妹的照片后寫道:“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它的人失望。”時年屠呦呦只有14歲。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