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霍金先生
——對時間的再認識
尊敬的霍金先生:
您好!
我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哲學愛好者。
您作為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您堅忍不拔積極探索的精神和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的品質,是全世界人民學習的榜樣。您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您的事跡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國民的心。您也是我敬重的前輩。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曾拜讀過您的大作《時間簡史》,這部書通俗易懂,知識豐富,系統全面,是一部人們了解宇宙世界難得的好書。不過,我在贊嘆這部書的同時,也對書中的小部分理論心懷疑惑,尤其是對您書中那些形而上學式的觀點不敢茍同,很想與您做個探討,但是,苦于當時沒有一個基礎理論的支撐,我們之間很難形成一個對話平臺,只好作罷。
近年,在我的哲學研究過程中,涉及到了時間問題,我通過哲學式的思考,幾何式的聯想,數學式的證明,物理式的解題,得出了一個與您的時間觀念完全不同的結論,今天在這里想與您就時間問題做個公開探討。
由于我的討論不僅涉及到物理學,數學,幾何學的內容,還涉及到哲學內容,因此,我的論述會顯得有些雜亂,為此,我以小標題的形式進行了標注。雖然這樣的寫作格式與信的文體不符,但是如果這樣做能夠便于把我的思想表述的更清晰完整,如果這樣做能夠便于您或其他讀者更系統簡潔的了解我的思想,那么我們不妨也把這樣的寫作格式當作合理的形式吧!
關于時間問題
早期的人類活動是根據太陽的高度角變化來確定時間的,也就是常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早期人類社會對時間初級懵懂的理解和簡單原始的應用。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對時間精度和統一的要求不斷提高,簡單而粗略的時間估量,混亂不一致的時間標準,已經不能滿足整個人類社會活動的需要。于是,人類社會中的智慧精英們開始創建統一的時間度量體系,他們通過地球的自轉,制定了時長單位;他們通過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制定了歷法規則。在一代又一代智慧精英們的不斷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我們現在精確而統一的時間度量體系。
時間度量體系一經形成,就必然會成為一個標準,被整個人類社會遵守和使用,這也就必然導致了人類社會對時間的再認識和再研究出現斷崖,除了小部分科學工作者和哲學工作者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之外,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對時間問題感興趣,更不會有多少人再對時間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當今社會,人們對時間觀念的認識被分為兩類:
一類觀點:時間是一個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觀念。這不僅是每位普通人切身感受,這還是很多哲學巨匠們的觀點,時間對于他們來說已然成為先驗的存在。然而,事實絕非如此簡單,對于懷有這樣觀點的人來說,難道在時間觀念之下就沒有需要我們更深挖掘的東西嗎?難道時間觀念就沒有一個原初被建立起來的基礎嗎?時間觀念的基礎又是什么呢?
另一類觀點:時間是一個十分深邃的觀念。偉大的哲學家奧古斯丁曾對時間有過精辟的概述:時間是什么呢?沒人問我,我還知道,一旦思考,我便茫然不知。就連偉大的哲學家對時間的理解都是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然而,事實也并非如此悲觀,既然時間能夠被人類認知和應用,那么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基礎,只要我們能夠順著時間產生的脈絡去挖掘,我們終有一天會揭開披在時間身上的面紗。
由于時間問題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深刻性,使得我們很難用簡短的陳述就把時間問題解釋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暫且不去直接討論時間問題,也不對時間觀念及時間觀念在哲學界引起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而是讓我們首先來揭示隱藏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的人類認知誤區問題。
在我看來,人類認知活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正是因為人類認知活動存在很多誤區,才導致我們人類創造了一系列錯誤的思想觀念,因此,糾正錯誤的思想觀念必須要以明晰和分辨人類認知誤區為基礎,這也是我們人類社會提高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此,我只想就眾多的人類認知誤區當中的四個主要誤區做個簡單介紹。
人類認知誤區
第一個誤區,思維前置。
我們人類不可避免地會犯思維前置的錯誤。思維前置是指思維主體把已經發生的事實所產生的結果,當作了未發生事實之前的已知條件。例如:在當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大多數孩子們都會誤認為他們的父輩也是在同樣富裕的環境下成長的,以至不能真正體會父輩歷盡的艱辛和磨難,這就是孩子們思維前置的結果。再例如:我們經常會把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當作先驗的存在,我們都會這樣認為:在牛頓之前,甚至在人類出現之前,慣性就已經存在著,只不過沒有被人類挖掘出來,沒有被人類發現。這屬于典型的思維前置,試想,如果沒有人類怎么會發現慣性呢?如果沒有人類怎么會有帶著人類特征的所謂定律的出現呢?如果沒有人類又怎么會有對物的識別和對運動的判斷呢?
第二個誤區,思維慣性。
我們人類也同樣不可避免地會犯思維慣性的錯誤。思維慣性是指思維主體把前期認識到的事實當作了今后的事實。例如:幼齡的孩子總是把父母早期教育的內容當作他今后認知活動的標準,即使是錯誤認知也很難改變,這就是孩子思維慣性的結果。再例如:一個堅持辯證唯物論觀點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物質是第一性的認知,這是由他所選取看問題的視角決定的,這個視角的選取就是習慣,也就是思維慣性。只有嘗試改變這個視角,改變選取這個視角的習慣,才有可能真正轉變自己的辯證唯物論觀點。
第三個誤區,思維保護。
我們人類還不可避免地會犯思維保護的錯誤。思維保護是指我們人類的思維產物一經產生就會成為主體的一個堅定觀念,對有悖于這個觀念的批評或指責,必然要給予有力的辯護和駁斥。例如:法律的辯控雙方就是在這樣的邏輯下進行的,法律糾紛的任何一方都為維護自己的權益進行著思維保護,他們面對對方提出的任何指控都會給予邏輯的或事實的否定,同時,他們還要搜集大量證據以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思維保護的最好例子。例如:一個堅持存在主義信念的人,他把人生自由放在價值觀首要位置,他的一切言行都是圍繞著這樣的信念進行的,當一個共產主義者對他們自私的言行進行批判的時候,必然會激起他們的思維保護,于是,一場有關價值觀的大討論開始了,然而,這樣的討論毫無意義,無非是一場語言的激辯或話語權的較量,最終必然是無果而終;同樣,一個堅持共產主義信念的人也是如此。這都是典型的思維保護。
第四個誤區,思維局限。
我們人類還不可避免地會犯思維局限的錯誤。思維局限是指思維主體具有各自的經驗,知識,個體素養,和思維方式等范式,由于這些范式的不完備或差異,會導致不同的主體對宇宙世界的認知表現出不同的認知結果。例如:不同民族的孩子受本民族文化以及家庭教育和社會活動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個體素養和思維方式等特征,這是造成孩子之間個體差異的主要原因,在對待某些事物的認知上,孩子之間就會出現不同的認知結果,上述這些問題正是由于孩子們的思維局限造成的結果。再例如: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的理念是建立在一個什么樣的基礎上,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不同主體會有不同的回答。貧困國家的人們會說:“在我們的生存狀況還沒有得到改善和保障的前提下,民主自由問題只是奢談。”西方國家的人們會說:“只有實現了民主自由的理念,我們才能進入到一個文明的人類社會。”也有人會說:“真正的民主自由是應該建立在平等的生存基礎之上,只有國家權力,國家資源和國家金融這些人類生存基礎,真正落實到人人平等的階段才有可能實現,現階段的民主自由不過是一個幌子,在幌子下面隱藏著貪婪的欲望和無情的剝削。”這三個主體所表述的觀點不同,正是基于個體范式的基礎不同,因此,他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態度正是受到各自思維局限的影響。
以上四個人類認知誤區是由人類神經系統結構和人類認知過程決定的,是無法從源頭上杜絕的,這是它的必然性;然而,人類認知活動自身又具有非常完美的修補能力,這些誤區又是可以被揭示和避免的,這是它的可能性。所以,如何掌控自己的認知活動,如何了解自己認知活動存在的潛在問題,如何發揮自我認知活動中完美的修補能力,如何發揮人類整體的認知力量,這正是當今人類社會每一個先進分子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人類認知這四大誤區問題,必須把那些陳舊的固化的思維結果放在一邊。只有在打破原有的思維慣性之后,在解除原有的思維保護之后,在克服思維前置和思維局限之后,以明晰的方式進行創新式的思考,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人類之間的觀念之爭。
克服思維前置、打破思維慣性、解除思維保護做起來簡單,只要主體自身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些思維問題的存在,并加以一定的訓練和努力,走出這三個誤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解決思維局限問題則是極其困難的,這需要我們具備極其淵博的知識,極其豐富的經驗,極其良好的個體素養和極其完美的思維方式,這就像尼采思想中的超人,就像基督教教義里的上帝,在我們現實社會里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不過,現實社會里的人并不是單獨個體,他們是一個整體,他們可以通過團結協作和繼承創新的方式來完成超人和上帝的工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通過人類整體的合作來克服思維局限的問題又是可以解決的,這正是我們人類之所以偉大的重要基礎,這正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內在力量,人類正是在團結協作中把自己變成了超人和上帝。
有關哲學問題
簡單了解了人類認知的四大誤區,回頭來看時間問題。既然時間問題的產生和人類認知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那么,我們對時間問題的理解也就有可能會犯上面所說的錯誤。
正是基于如此考慮,提高人類對時間問題的再認識就要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而提高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就要提高人類的哲學深度。因此,沒有哲學的進步,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就不會進步,人類對時間問題的再認識就不會進步。
有人不禁會問,既然我們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對時間問題的理解會出現錯誤,那么,當前我們人類對時間問題的理解存在著哪些錯誤呢?對時間問題的再認識如何得以實現呢?
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不是一件小事,回答水平的高低標志著哲學研究的深淺;而且哲學研究的深淺,也不是僅由一家之言就能做出判斷。這就需要我們在人類文化合并中,在哲學思考過程中,不斷探索發現,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檢驗批判,不斷修補完善,不斷合并統一,以求最終得到一個進步的合理的統一的答案。
對哲學研究的評判是通過對各種哲學觀點的比對實現的,哲學觀點主要表現在它的兩大理論:認識論和本體論。因此,通過對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比對,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哲學研究的深淺。
然而,當今各種哲學觀點存在著普遍對立,比如:唯心論和唯物論對立,實在論和唯名論對立,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對立,經驗論和唯理性論對立,經驗論和先驗論對立,以及實證主義,懷疑主義等眾多思想對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理論能夠解決以上這些對立。因此,建立一個能夠調和各種對立哲學的新的統一哲學才是我們未來哲學研究的新方向,統一哲學的建立將是人類社會走向更高文明的里程碑。
在哲學統一的道路上,我作過不少思考,雖然這些思想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但是關于統一哲學思想的提出至少表明,我們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并有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的行動。下面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認識論和本體論。
關于認識論
人類對宇宙世界萬事萬物的所有解讀,都必然屬于人類創造的意識產物。拋開人類意識產物就沒有任何關于宇宙世界萬事萬物的解讀,哪怕是那個簡單的事物觀念,那個簡單的存在觀念,那個簡單的哲學觀念,即便是這個意識產物觀念,都不過是人類意識創造的產物。因此,研究哲學也好,研究科學也好,都必須首先研究人類意識產物。
人類意識產物是人類認知活動創造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類思維加工過程創造的產物,研究人類意識產物就要研究人類思維加工過程,只有把人類思維加工過程這個認知基礎研究清楚,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人類意識產物,以及以人類意識產物為表現形式的文化,思想,理論,知識和觀念。
人類思維加工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創造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思維加工階段;即把思維材料經過思維加工變成思維產物這樣一個過程,思維材料和思維產物是這個階段的兩頭,思維加工是核心;第二階段:思維傳播和存儲階段;即把思維產物以意識產物形式傳播到主體之外和以內存產物形式存儲到主體的大腦之內這樣一個過程;第三階段:思維應用反饋和創造階段,即思維產物以內生產物形式指令主體行為,并把行為結果轉變為思維材料重新進入思維加工階段進行反饋,在這個階段主體還通過思維產物控制下的人類行為把自然事物創造或改變成人造事物。當上述三個階段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以后,思維產物又會轉變成思維材料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思維加工過程,這樣一個思維產物和思維材料的不斷循環轉換過程就是人類思維加工過程的主要特征,也是意識產物不斷進步的主要原因,這不僅是個體意識產物不斷進步的原因,更是人類整體意識產物不斷進步的原因。
過去的哲學研究,總是把意識與物質作為相互對立的觀念,把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擺放在哲學研究的首要位置。因此,忽略了意識本身不過是一個過程,它與物質之間不具有可比關系,而真正能夠與物質觀念進行比較的是意識產物觀念。因此,用意識產物觀念代替意識觀念是我的認識論的核心和基礎。
另外,意識觀念總是表現為個體意識,不可能存在幾個個體擁有同一個意識的情況,因此,意識的個體性決定了以意識觀念為基礎的哲學研究必然要陷入唯心主義或唯我論的泥潭。而意識產物觀念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意識產物也是由個體意識過程創造出來的產物,但是個體意識產物通過傳播和繼承可以轉化為人類社會整體意識產物,因此,意識產物觀念具有了社會性,避免了重蹈上述覆轍的危險。這也是我的認識論具有進步性的原因。
有了對意識產物的理解,我們再來討論觀念問題。首先來分析觀念和意識產物的關系:觀念是意識產物的內容,意識產物是觀念的表現形式。觀念的形成是基于人類認知過程初始的一次約定,這個約定不具有永久性或稱不變性,也就是說,任何觀念都是可以被修正的。當然,任何觀念能夠被保留下來,就說明這個觀念本身具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否則這個觀念將被修改。我們經常把一些不用修改的觀念當作真理或先驗的觀念,其實,這只不過是那些被約定的觀念沒有被否定。就像人類賦予吃這個觀念以吃的意義,而吃這個觀念被人們毫不懷疑的使用著,難道就可以說,吃這個觀念就應該成為真理嗎?不能,這只是人類約定。至于說,數學和邏輯學這些高級的觀念也不過如此,充其量稱其為人造真理。
不過,在人類歷史中,觀念總是表現出進步特征,它的進步不只表現為觀念指稱的進步,更表現為觀念意義的進步。觀念進步是由人類認知過程決定,是意識產物內在源動力的表現,是意識產物進步性特征作用的結果,觀念在約定——檢驗,修正——再約定的循環轉換中不斷進步。
由于篇幅有限,關于認識論問題就簡單介紹到這里。
關于本體論
宇宙世界是由萬事萬物構成,其實,歸根結蒂宇宙世界是由事物構成。那些認為宇宙世界是由物質構成或精神構成的觀點都存在著這樣一些不足:物質是指靜止的事物或事物的主體,然而,在初級人類社會,由于人類受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局限,人類認知事物時不可能抓住事物的全部特征,只能抓住事物的最突出特征,這樣事物主體的結構性特征就成為了人們認知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就是物質觀念的由來。精神是指指令事物運動的動因,同樣,在初級人類社會,事物運動的動因是一個很難洞見的事物特征,我們很難把這個特征與事物其他特征的關系梳理清楚,因此,精神成為了一個脫離事物束縛的特殊觀念。不僅如此,人們還把這個特殊觀念與物質觀念建立了一種對立關系,從而導致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世紀之爭。通過以上的表述,我們不難看出物質觀念和精神觀念都不過是事物觀念中的一部分,它們的對立不過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對立。
現在看來,物質不過是事物的結構性特征的表現,精神不過是事物的動因特征的表現。另外,事物主體所表現的運動特征并不是物質觀念的存在形式,也不能依附于物質觀念,而是與物質觀念同樣重要的事物特征的另一個方面。除此之外,事物主體之間的關系特征也是事物特征的又一種表現形式。
綜上,事物特征總共包括四類特征:結構性特征,運動性特征,動因特征,關系特征。與之相對應的觀念是:物質,運動,精神和關系。其中,精神就包括我們上面所表述的人類意識產物,人類意識產物屬于人類事物的行為動因,它是事物動因特征的一部分,除人類意識產物之外,精神還包括有生命事物的運動動因,無生命事物的運動動因。
當我們如此解讀宇宙世界時,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用我們自己的觀念來解讀宇宙世界,這和解讀宇宙世界的其他觀念一樣沒有任何區別。在此,我們不去評判觀念內容的誰對誰錯,我們需要探究的是:觀念和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即意識產物和真實事物之間到底有著怎么樣的一個聯系呢?
我認為,真實事物和意識產物是構成存在的兩大基礎,存在就是指真實事物和意識產物的總和。當然,這里的存在觀念意義正是基于人類的一次約定,這不用作任何解釋,簡單適用是觀念約定的標準。既然存在觀念是約定,那么我們就用不著像那些大哲學家們一樣為存在構建冗雜繁亂的結構,在那種作繭自縛中我們的哲學研究只會越來越沉淪,越來越晦澀。
當我們確定了觀念是約定的產物這個觀點后,存在觀念都變得簡單明了。我們把人類認知過程創造的產物描述為一個大圓,進入大圓之內的就是人類意識產物,在大圓之外的就是真實事物,這里面不用提為什么,這都只是約定。這樣,真實事物和意識產物都各自獲得了十分清晰的定義。以前的哲學是在夸大自我和否定自我中進行的研究,而這里的哲學是在對自我的規范中進行的研究。
事實上,哲學研究必須規范,哲學畢竟屬于人類意識產物,不同的思想會構成不同的哲學觀點,不同的哲學觀點都有可比性,在哲學觀點的對比中,那個進步的合理的科學的觀點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人們的核心哲學。當然,即使是當前最優秀的哲學也不是最終的所謂“真理”哲學,它仍然要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隨著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這是由人類意識產物的本質特征決定的。
在有了上面的定義后,我們再來看人類與真實事物和人類意識產物的關系。人類是真實事物的一個種類,其本身就是事物;人類作為事物通過自身的運動會創造一種產物,這種產物就是人類意識產物;人類意識產物也是一種事物,且是一種特殊事物,這種特殊事物既與真實事物相同,又與真實事物不同。人類意識產物與真實事物相同是指其存在形式相同,人類意識產物與真實事物都有著同樣的存在形式,無論是從人的神經系統傳遞和存儲的信號與自然界的光電信號相比,還是從人類文字和語言與自然界的圖畫和聲音相比都有著共同的存在基礎;人類意識產物與真實事物不同是指人類意識產物是人類創造的產物,是人類行為的動因,由于人類屬于真實事物,人類意識產物不過是真實事物當中人類事物的創造物,因此人類意識產物附屬于真實事物,這是二者的不同。
真實事物觀念和康德的物自體觀念有些相似,二者都是指人類認知之外的存在,物自體是指意識之外的存在,真實事物是指意識產物之外的存在。不過,康德認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而我們認為真實事物是可知的,對任何真實事物的知,就是意識產物。但是我們卻為真實事物強加了不能知的規定,對任何真實事物的知,都是進入到意識產物的范疇,而成為觀念。
當我們以如此清晰的方式界定了真實事物和意識產物之間的區別后,我想我的本體論的結構就已經明白無誤的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了。下面再對我的本體論做個舉例說明。
請大家同我一起走進這樣一個場景:我此時正站在自家的庭院前,東方是剛剛升起的太陽,西邊是還未隱去的月亮,地上是昨晚寒潮留下的白霜,面前是隨光帶而移動的葉雨。
這是我一次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果沒有我的意識產物,不僅大家不會知道,就是我自己也可能不記得有這樣的一次感受。這里的真實事物是我當時的親身體驗,沒有這些真實事物也就不會有我的意識產物,但是,當我把真實事物以文字形式寫出來后,這些真實事物就成為了觀念,它與現場的真實事物已經完全不同。
即便是我在現場感受到的太陽,月亮,白霜,落葉等觀念都不過是我的解讀,因為,當我認出來這些事物的同時就已經表明它們已經脫離真實事物而成為了我意識產物的內容。真實事物只是我當時環境的集合,就像大家此時此在的環境集合,這個環境集合不能感知,不是不可以感知,是不應該被感知,這個不應該被感知,就是我們的約定,是一種強行規定。只要我們使用人類認知活動來感知,那么有關這個環境集合的一切表述就屬于意識產物的范疇,而不再屬于真實事物。不過,真實事物不應該被感知并不是否定真實事物的存在,真實事物屬于存在是我們一開始就被規定的。
至此,我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的觀點已經論述完成,最后我用兩句話來簡短概括一下:認識論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一元論;本體論是建立在約定基礎上的二元論。通過上述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可以解決以前舊哲學當中很多矛盾對立的觀點,這是哲學統一的開始。
下面我們繼續談時間問題。
關于時間問題,我把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對時間觀念的研究,另一個部分是對時間標準的研究,前者是從哲學角度對時間問題進行的研究,后者是從數學和物理學角度對時間問題進行的研究。不過,在對時間問題進行研究之前,還是讓我們首先來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第一,時間是真實事物嗎?第二,時間是如何產生的呢?
時間是真實事物嗎?
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談論時間問題根本沒有一點意義,人類社會出現之前的宇宙世界只是混沌一片,萬物都處在混沌之中,即使有萬物,即使有運動,也不應該用意識產物加以解讀。只有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后,才有觀念產生,才有時間觀念產生。而在人類社會群體中流傳的關于先前宇宙世界的任何解讀,都不過是人類的意識產物,都不過是通過人類意識產物的不斷累積,不斷創新而形成的觀念。由于人類意識是不能犯思維前置的錯誤,所以,這些觀念都不過是人類對人類社會產生之前早期宇宙世界的解讀。如果使這些觀念超越人類意識產物的范疇,被當作人類產生之前的真實事物或先驗存在,那么必定是犯下思維前置的錯誤。時間先驗論正是犯了如此的錯誤,其根源正是在人類認知活動中,讓時間觀念超越了人類意識產物的范疇,成為不被人類認知活動約束的先天存在。我們知道,沒有人類認知活動,何從談論宇宙,何從談論萬物,又何從談論時間。
既然時間不是先驗的存在;那么同樣,時間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存在。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時間問題的探討開始,產生了兩條研究時間的道路,一條是以哲學的視角對時間問題進行研究的道路;另一條是以物理學的視角對時間問題進行研究的道路。哲學研究的道路擴展了人類對時間問題認知的視野和范圍,物理學研究的道路提高了人類對時間的精準應用和把握。然而,這決不代表時間就是一個非常明晰,毫無異議的觀念,也決不代表時間作為一個度量標尺就永遠不再修改。事實上,關于時間問題的研究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深化,這既是現實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歷史的經驗總結,更是由人類意識產物的進步性特征所決定的一個發展方向。
時間如何產生?
既然時間屬于觀念,那么時間觀念的產生必然源于人類的認知活動,可以說,是人類認知活動給予了時間的存在意義,沒有人類認知活動就沒有時間,因此,時間完全是人類意識產物。另外,人類認知活動存在的前提有兩個:一個是記憶,一個是比較,只有在記憶和比較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人類認知活動。而時間正是通過人類認知活動中記憶和比較的支撐,才得以創造出來的觀念。
我們的人類活動時刻都在變動中,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人類為了更準確地表述人類自己和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就要在這些運動和變化當中去尋找一個標準,一方面,滿足人類記憶內容的前后次序需要,另一方面,區分人類活動以及自然運動的前后次序。
尋找這個標準的宗旨就是通過某一種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表述其它事物的運動變化。在經歷過無數的選擇之后,人類最終選擇了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作為時間的度量標準,根據地球自轉,確定了一天的時間單位:秒,分,小時,日;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人們確定了一年的歷法規則:月,年。前者是精確的短時間標準,后者是規范的長時間標準。
早期的時間度量標準都帶有很強的實物性和局限性,比如:沙漏計時、滴水計時、劃線計時等初級時間度量方法;比如:地象授時、天象授時等民族區域內的歷法。這些都是在小范圍內使用,對于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小范圍內的時間度量還是可行的,但是作為整個社會統一的時間度量標準,或長期的時間度量標準則是不能勝任的。這就必然要求人類去研究制訂出一套精確的統一的時間度量標準,使之能夠成為人類社會公認的時間標尺。
早期人類社會活動范圍分散,而且互不聯系,以至時間標準的制定千差萬別。有的民族把側重朔望月和歷月關系作為制定歷法的依據,這就是陰歷或太陰歷;有的民族把兼顧朔望月和歷月與回歸年和歷年關系作為制定歷法的依據,這就是陰陽歷;有的民族把側重回歸年和歷年的關系作為制定歷法的依據,這就是陽歷。最終陽歷成為了當前世界通用的歷法標準,它的基礎單位是月,年。在確定了歷法的同時,人類又通過地球自轉規定了秒長單位,在把二者進行統一之后,就得到了我們當前的時間度量體系。人們把1個回歸年分為12個月,把1個月分為28-31日,把1日分為24小時,1440分,86400秒。
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不斷深入,和人類活動對時間精度要求的日益提高,人類對秒長的度量更加精確,從平太陽秒,歷書秒發展到了原子秒,原子秒成為當前一種相當理想的時間標準。同時,人們又利用原子秒制定出更精確的時間單位:毫秒,微秒,納秒。正是這些更精確的時間單位的出現,標志著人類認知活動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試想:如果我們用100厘米來表述1米,那么我們會得到一個十分清晰的感官認知;如果我們沒有厘米的觀念,而只能用0.01米來表述1厘米,那么我們的感官就會變得相當模糊。時間單位也如長度單位,以世界上運動快的事物來表述慢的事物,這樣的表述才能清晰明確,也因此,以光速應用為代表的現代物理代替了以時鐘度量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從而打開了又一扇通往文明世界的大門。
在回答完上述兩個問題后,我們再來討論關于對時間觀念的再認識問題和對時間標準的再確定問題。前者是從哲學的視角來談時間問題,后者是從物理學和數學視角來談時間問題。
哲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
時間問題不僅是物理學的問題,它更是哲學的問題,歷史上無數偉大的哲學家都對時間有過系統的論著。在這些論著中,我歸納出兩條主線:一個是源于柏拉圖的理念論;一個是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下的物理學。
沿著柏拉圖的道路先后出現了奧古斯丁、康德、柏格森、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沿著亞里士多德的道路先后出現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時間理論。雖然這些理論的內容有著天壤之別,但是在我看來,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這些理論都同屬于人類意識產物。
既然這些理論同屬于人類意識產物,那么這些理論也就必定要受到理論研究者本人與時代的局限,因此,這些理論必然會存在一些不足或欠缺,把這些理論作為永恒真理的任何想法都是錯誤的。
研究時間問題必須要研究時間觀念;研究時間觀念必須要研究產生觀念的原因;研究觀念產生的原因必須要研究人類的整個認知過程。只有建立在人類認知過程基礎上的研究,才能算是找到了人類思想和觀念的源頭,就像胡塞爾所說:那是人類的阿基米德點。
關于人類認知基礎的問題不是這里要討論的內容,我在這里主要是來討論人類認知基礎上的產物,即人類意識產物。人類意識產物是一切文化,一切思想,一切理論,一切知識,一切觀念的表現形式,我們只有在真正理解了人類意識產物的意義后,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先進的文化體系,一套系統的思想體系,一套合理的理論體系,一套進步的知識體系,一套科學的觀念體系。
研究人類意識產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過,人類意識產物只是對文化、思想、理論、知識、觀念的總稱,它并沒有實質的內容,而真正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人類意識產物的最基本單位,即觀念,因此研究觀念問題才是我們哲學研究的真正目的。
不過,關于整體觀念不是我們這里要探討的內容,我們這里主要是來探討時間觀念。
時間首先是一個觀念,這是任何人都必須承認的。如果有人說時間是一種真實事物,那么就要請問他:什么是真實事物?不同的回答會產生不同的研究路線。所以,在此必須把我的存在觀點講清楚,這是我整篇論述的基礎,也是我哲學研究的基石。
存在是指真實事物和意識產物的總和,真實事物是指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意識產物是指人類的觀念。這在我上面的關于本體論的論述中已經有過詳細表述,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我認為:霍金先生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觀點,正是陷入到時間和空間屬于真實事物的陷阱里,因此,霍金先生的“虛”時間,蟲洞和時間旅行的觀點只不過是形而上學式的臆想,這和愛因斯坦的雙生子佯謬、鐘慢尺短、曲面時空觀等觀點有著相同的思維方式,對此,我持否定態度。我堅信:時間和空間都不屬于真實事物,它們只屬于觀念,它們都是人類認知過程創造出來的意識產物,它們是人類解讀宇宙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和工具。
時間和空間作為方法和工具的觀點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否定這樣的觀點,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從笛卡爾的平面坐標到高斯的球面坐標;從伽利略變換到洛倫茲變換;從歐幾里得幾何學到黎曼的曲面空間;從牛頓絕對時間到愛因斯坦相對時間,從可逆性時間到不可逆性時間,從圓周時間到線性時間;從三維空間到四維時空,甚至多維時空;都標志著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不斷進步,它們都不過是人類認知宇宙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其實從這些認知方法自身就可以斷定,它們不過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真實事物,否則,這些觀念之間的關系之爭將是不可避免的。
在確定了時間屬于觀念的思想后,我們再來看,時間觀念是否屬于先驗的觀念。康德把時間作為內感官的一種形式,并為時間賦予了先驗性,然而,在我看來,康德所給予的時間先驗性不過是源于他自己的經驗總結,因此說,他的時間先驗性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他的理論只能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中被淘汰。
我認為,任何觀念都是人類經驗的總結,任何觀念都是人類認知過程的產物,任何觀念都不能超越人類意識產物的范疇。任何把觀念當作先驗的或超驗的觀點,都是犯了思維前置的錯誤。
當我們確定了時間的屬性和時間觀念的經驗性后,我們就可以來探討時間觀念了。
任何觀念的產生都源于人類認知過程,任何觀念都取決于人類的生理結構。人類是宇宙世界進化的產物,人的一切生理特征都與宇宙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人體感知覺系統,到大腦、小腦、丘腦等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都是宇宙世界進化的產物,因此,人類對宇宙世界的感知離不開人類不斷進化形成的生理機能。
面對宇宙世界和人類自己的不斷運動變化這些現象,人類通過記憶和比較這兩個最基本的認知功能,通過以一個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表述其他事物的運動變化這樣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經驗總結和修補完善,最終產生了時間觀念。時間觀念的產生是人類思想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與宇宙世界之間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因此,時間不過是人類認知過程創造的產物,時間觀念的意義就是通過一個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表述其他事物的運動變化。我們現在的時間度量體系不過是人類時間觀念不斷進步的升級版,時間度量體系也同樣不屬于宇宙世界的真實事物,它只屬于觀念。
既然談到哲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那么我們就不能不談時間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問題。時間和空間觀念都存在著有限性和無限性問題的討論,這也是千百年來人類爭論的核心話題之一。
關于時空有限性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既然時空屬于人類創造的觀念,那么時空觀念就必然具有人類的約定成分。我們知道人類認知過程具有慣性思維的特點,當我們習慣于日常生活的現實界限劃分,以及數的觀念無限性特征引導時,我們必然會把界限問題引申到時空觀念上面來,因為在人類所有生活的世界里,界限問題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所以不考慮界限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宇宙世界的時空界限問題上,我們必然要走習慣思維的老路,必然會為宇宙世界的時空界限做出明確規定,或者認為宇宙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或者認為宇宙世界的時空是有限的;然而,我們卻從來沒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宇宙世界的時空界限問題,即:宇宙世界是應該用人類已經習慣的界限問題來評判嗎?如果我們不為宇宙世界的時空觀念安裝上界限的規定,那么我們是否會有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宇宙世界呢?這樣一來,時空界限問題就被省略了。其實,這里不是省略了宇宙世界的事實,而是繞開了人類認知過程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當我們為時空觀念鏟除界限的圍欄,那么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力問題,宇宙世界的起源問題,宇宙世界的神性問題,宇宙世界各種形而上學式的理論推測問題就一并得到了解決。
當然,我是不贊同實證主義的觀點:一切無意義的討論都應該被鏟除。然而,時空觀念的界限問題,卻適合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討論,這是我們人類認知的極限問題。在我看來,時空觀念的界限問題,不應該成為當今人類的討論目標,至少是在近幾百年內不應該成為人類的討論目標。假如在幾百年之后人類確實有了新的證據和重大發現,那么到那個時候再來討論時空界限問題也許才是適宜的作法,畢竟思想和理論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產物,其科學性和合理性是以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作為支撐,觀念意義的取舍一直都是具有唯一資格的人類做出的決定。不過,我一直堅信,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關于時空觀念的界限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關于時空界限問題就談這么多。
當我們明白了時間觀念的意義后,我們就不會迷失在輕煙薄霧籠罩下的時間誤區里;當我們驅散時間上空的煙霧,跳出時間亙古的誤區,我們就可以回答任何有關時間的問題了。
這封信不是來談論哲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關于奧古斯丁,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的時間觀念,則不是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內容。下面我們再對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作個探討。
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
時間度量體系是我們人類創造的觀念,我們不能把這個時間度量體系當作真實事物,在真實世界里我們是無法找到它的。時間度量體系的形成,是源于人類希望以一種事物的運動為基礎來系統全面地表述其他事物的運動這樣一個愿望,人類社會通過幾千年來的不斷摸索和改良,最終創立了當前的時間度量體系。
當前的時間度量體系是在早期的時間度量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修補完善和匯集統一而建立的,早期的時間度量體系又是建立在人類社會早期的宇宙觀之下,因此,早期的宇宙觀對我們當今的時間度量體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人類早期的宇宙觀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托勒密創建的地心說理論,只是到了中世紀之后,哥白尼才提出日心說理論。雖然日心說作為一個更合理的宇宙觀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地心說的原始基礎,以及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仍然嚴重地制約著人類對宇宙世界各種現象的認知,人類社會并沒能從方方面面堵住舊的宇宙觀對人類思想的滲透,在人類很多知識領域仍然不自覺地延續著早期的宇宙觀思想。
時間觀念就是在早期的宇宙觀思想下的產物。為什么說時間觀念是早期的宇宙觀下的產物呢?我的理由是:時間觀念犯了和地心說一樣的錯誤。地心說是把地球當作中心,把宇宙星空的運動當作圍繞地球轉動;時間觀念則是把人類感知覺能力當作制定時間的依據,讓宇宙世界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符合地球的運轉周期。如果我們人類只是生活在獨立的地球世界里,那么原有的時間觀念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一個參照系里的物體,只要參照系不改變,它的時間度量標準就可以不變。然而,隨著我們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高,人類活動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球的范圍,那些不能和宇宙世界接軌的任何不適宜的觀念,都會在人類走出地球的那一刻被證明是有誤的。時間問題正是如此。
人類的時間度量體系是為人類量身定做的,時間的度量必須符合人類的生理特征,事物運動速度太快或太慢,太久或太短,都不能成為我們觀察的對象,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運動變化的事物才是我們人類研究的事物。不過,由于人類具有認知功能,人類可以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進步和提高,逐步打通阻隔著人類認知的道路。人類通過科技的發展,創造了儀器,又通過儀器的應用和更新,改變著人類對整個宇宙世界的認知。在對新世界的認知過程中,原有的時間觀念無疑成為桎梏人類認知的一道枷鎖,創新時間觀念成為人類一項十分緊要的工作。
時間觀念的創新
實際上,人類一直都在默默地做著創新時間觀念的工作,時間度量體系的不斷發展進步就是很好的例證。但是,從時間度量體系的進步過程來看,我們還缺少主動明確的認識,我們還沒有發現創新時間觀念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對時間觀念的創新仍然屬于被動的創新。我認為,創新時間觀念必須抓住兩個中心環節:一個是參照系的選擇,一個是時間單位的選擇。
時間度量體系是建立在參照系基礎上,選擇什么樣參照系,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時間度量體系。我們可以選擇地球表面某些事物作為參照系,也可以選擇地球自轉作為參照系,還可以選擇地球公轉作為參照系,也許我們更應該選擇一個具有像光一樣流逝的事物作為時間度量最終的參照系。
如果選擇地球上的事物為參照系,那么當我們遇到地球之外的事物運動變化時,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至少從時間問題上我們是解釋不通的;如果我們選擇地球自轉或地球公轉為參照系,那么我們能夠解決問題的范圍可能會更寬泛一些;如果我們選擇以光速流逝的事物為參照系,那么我們所遇到的任何時間度量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因此,我們當前關于時間度量體系的根本問題是:如何擴大時間度量的適用范圍,即把以人類的感知覺和低速運動的事物為參照系的時間度量體系,與以精密的儀器和光速的流逝為參照系的時間度量體系連接起來,這就是我們當前工作的要點。
影響時間度量體系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時間單位,在眾多的時間單位里,秒單位是一個最重要的單位,其他時間單位都是基于它而制定。在秒單位里的核心是秒長,可以說,秒長是整個時間度量體系的基石,沒有秒長定義,時間度量體系就是一個空架子。確定秒長定義成為了我們研究時間度量體系的突破口。
也許有人會說,秒長的定義根本不用下,我們早已經有了關于秒長定義,那就是銫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而且銫原子的振蕩頻率極其穩定。不錯,這正是當今秒長定義,但是,這個定義只是定量地對秒長作了簡單界定,卻沒有定性地對秒長作出具體說明,更沒有明確地標注秒長的產生基礎,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會有針對性的討論。
我們說,最早的秒長定義是地球自轉一圈所用時間的86400分之一,也就是,地球自轉15″所用的時間,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穩定性相對較弱,在經歷了視太陽秒、平太陽秒、歷書秒后,秒長最終由原子秒確定,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銫原子振蕩計時。
當我們為時間度量體系奠立原子秒秒長這塊基石以后,秒長問題就不再是我們思考的內容,尤其是在通過世界協調時的跳秒安排之后,時間度量體系變得完美和諧,我們人類可以一勞永逸地把現有的時間度量標準當作一個永遠不變的法則來使用了。
然而,事實決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我們現有的秒長規定是始于地球自轉,而地球自轉決定了角速度秒長,而角速度秒長又是基于一個弧度對應多個弧長這樣一個事實,正是這個被忽略的事實造成人類幾千年來,特別是近一百年來,對時間問題的認識陷入到深深的誤區里。因此,如何走出這個時間誤區是我們當今工作的另一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