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IT咨詢公司Gartner 1995年提出了“炒作周期”理論。Gartner通過“炒作周期”曲線將一項新技術從產生到成熟,直至被市場廣泛接受的全過程濃縮為5個階段。這5個階段分別被定義如下:
1、“技術觸發期(Technology Trigger)”:新技術產生之初,被業界和媒體廣泛關注,曝光率直線上升;
2、“過熱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概念炒做達到頂峰,媒體對新技術產生了大量不切實際的期望;
3、“幻滅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泡沫破滅,媒體態度驟變,從原先的新技術支持者變成聲討者,概念逐漸被人淡忘;
4、“復蘇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雖然該技術已經很少被曝光,但在并未在業界完全消失,不少企業在慢慢推動該技術走向成熟,技術本身的優勢和局限也逐漸為人所了解;
5、“生產力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已經達到成熟期的新技術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定位,雖然不像原先媒體期望的那樣具有顛覆性,但卻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谷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由于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后沒有推出顯示廣告服務,谷歌不被媒體和投資者看好;上市時公布財務業績后,谷歌受到了媒體和投資者追捧,股價一度超過700美元大關。
不但是企業,企業家同樣也難逃“炒作周期”的“魔爪”。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被媒體譽為“互聯網教父”,但當其第二家公司Loudcloud遭遇困難時,媒體開始對安德森“口誅筆伐”,而對惠普斥資16億美元收購被“包裝”為Opsware的Loudcloud一事視而不見。媒體譴責安德森夸大了自己對Mosaic瀏覽器的貢獻。當然,安德森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目前,安德森又被媒體譽為Web 2.0最重要的導師和天使投資者之一。
人們通常會高估新技術未來一年內的潛力,但低估其未來10年內的潛力。這并非完全是個壞事:被低估是許多創業公司將大公司打得措手不及的原因所在。
博客讓“炒作周期”更增添了幾分狂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Cuil,問世之初,Cuil被譽為“谷歌殺手”,但很快被媒體冷落。MySpace、Facebook和Twitter也都有過相似的經歷。
Facebook剛一問世,媒體就稱MySpace已成“昨日黃花”,Facebook才是“王者”。Facebook的美國用戶肯定將超過MySpace,但MySpace的營收更高,用戶粘性在不斷提高,而且仍然是最大的互聯網網站之一。
Facebook也遭遇了“炒作周期”困擾,而且極其荒謬。Facebook仍然在迅速增長,用戶數量已突破2億大關。但最近有媒體稱,Facebook及其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很失敗”。分析師指出,運營一家公司非常困難,掌門人不可能不出現一點失誤。吹毛求疵的博客就像在球場邊觀看棒球比賽的“超級胖子”,指責棒球明星沒有在每次擊球時都打出“本壘打”。
Facebook的身價已經低于150億美元。150億美元本來就不是Facebook的真實身價,甚至不是風險投資公司的估價,而是微軟等戰略投資者的估價,他們的目的是持有Facebook股份,不在意價格。Facebook自己也認為身價“不值”150億美元,但其身價肯定在10億美元以上。
還有更荒謬的:有博客甚至稱Twitter已經過時。Twitter成立才數年時間,增長非常迅速,資金充足,有約30名員工。
好的創業公司能安然度過“炒作周期”,糟糕的創業公司則會“折戟沉沙”。如果一家公司從沒有受到媒體關注,成功的幾率也不會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