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和“極簡”近幾年很受人追捧,在消費浪潮的沖擊下,大家開始捫心自問:一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在洛杉磯,紀錄片導演馬特發起“連續三年穿同一款T恤”的挑戰視頻在油管上特別火。
他決定開始這個挑戰,是因為早在2010年,他為了奉行極簡生活想對衣柜進行一次斷舍離。結果發現很多衣服不僅買了之后沒穿過幾次,有些甚至連吊牌都沒剪,而最常穿的衣服,卻往往只有那幾件。
于是馬特決定再次簡化衣櫥,買下了20件同款T恤,10件炭灰色,10件淺灰色。
在挑戰的三年里,他拍攝的每一個視頻都穿著這款T恤,除了偶爾有人問衣服在哪里買的,大多數網友都沒發現或沒在意他穿的是同一款T恤。
由此他得出結論:其實沒有人在乎你穿什么。
這是馬特在嘗試極簡生活多年后的又一發現。
馬特的家,雖然極簡,但并不性冷淡。
餐廳布置在廚房外的小角落,只有一張圓桌和幾把餐椅。
碗櫥里只有幾個必要的碗杯,灶臺上也空空如也。
工作臺收拾的像平板電腦一樣光滑。
客廳保留了必要的沙發,茶幾和書柜,溫馨簡約的閱讀空間,棕色的氛圍令人放松。
一張床、一組床頭柜、一個衣柜就組成了臥室。
馬特的衣服很少,都收在右邊這3個抽屜里。
總之,馬特的生活就是兩個字:簡單。能不要的就不要,能舍棄的就舍棄,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他堅持每天早晨6點起床。
穿好衣服后,他會為自己準備一杯咖啡,在女朋友起床前,一邊喝咖啡一邊先工作1個小時。
然后回到床上躺會兒,等著女朋友醒來,兩個人聊聊天。
女朋友去上班后,繼續開始工作。
剪片子剪到11點,開始準備極簡午餐:兩塊雞胸、一個煎蛋、兩片吐司、健康蔬菜汁或果汁。
通常,他一次會做兩三天的量,存放在冰箱中方便食用。
下午,去健身房運動。
如果沒有片子需要剪輯,他會安排之后自己播客節目要請的嘉賓或拍拍視頻
女朋友下班回家后,兩個人做晚飯。
睡覺之前,確認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曾經的馬特和大部分人一樣,大學畢業的窮學生,住地下室,到處找工作,最大的期望是找到一份入門級工作,賺錢,買房,買車,在無窮的欲望實現過程中,登上人生顛峰。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偶像湯姆·沙迪亞克的節目,在節目里談到說自己曾經制作過紅極一時的喜劇片,也曾經攀登到很多人眼中的頂峰。
但自從他搬進嶄新的10000平方英尺的大別墅后,他發現有些東西消失了,感覺很空虛。
他舍棄了這座大別墅,搬進了一個小小的拖車里生活,扔掉了大部分的東西,這才感覺自己恢復了正常。
看完節目的馬特意識到,相比接受,拒絕是件更不容易的事情,
“我一直以為人生只能做加號,沒想到,做減號居然也是一種選擇。我不需要等到未來成功了才能快樂,現在,此刻我就可以快樂,我擁有的已經足夠了。”
于是,在看完節目24小時之內,他扔掉了自己的大部分沒用的家當。
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后,馬特的工作變得更加高效,目標也變得明確了。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麻衣是日本一個知名博主,自稱“扔東西的變態”,博客名叫“啥都沒有的博客”。
一個“扔”字貫穿麻衣的整理哲學,“啥都沒有”是她家的真實寫照。
小學生時代,麻衣的房間長下面這樣,下面的插圖是她的自畫像:
3·11東日本大地震后,麻衣一家子住進了臨時安置房,想不“斷舍離”也難了。
“比起留下100個合適的物品,我更想只留下10個中意的物品。”
這是她家玄關,干干凈凈沒有任何雜物。
這是她家的和式房間,就放著一個落地櫥,里面什么都沒有……
這是臥室,只有一張床。
這是客廳,冷淡得像個禁欲主義者。
麻衣的工作室,兩只貓上躥下跳也不擔心。
盥洗室,東西少得不像有人住。
這是廚房。麻衣和丈夫、母親、外婆和兩只貓一起居住,廚房里放著四人的餐具,每種各四件,一個也不多。
廁所……
幾個家庭成員,分別只有3雙襪子,3件貼身衣物。
沒有衣柜,不能掛起來的衣服全都扔掉了。這是她所有的衣服……
多一物,多一累。也許你一直想要的生活,是被你埋在了如山的物品下了。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里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這世界一團糟,是因為東西被拿來愛了,而人卻被拿來用了。”
你一直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到后來你會發現,其實自律者才會有自由,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暢通無阻:
1 、放棄內耗的人際關系
對損害你的人際關系盡快斷舍離,那些當面笑嘻嘻,背面說壞話的偽朋友,以后見面禮貌微笑就行,不必走心深交。
2 、一次只完成一件事
同時完成很多事情只能讓人變得更加緊張焦慮,從而變得沒有效率。因此,每次只嘗試完成一件事情。 這樣不僅會減輕你的壓力,還使你更容易成功。
3 、過濾多余的信息
廣告的本質就是用來激起人們消費的欲望。減少接觸廣告的機會。 不要讓無關緊要的雜事充斥你的生活。
兩者都會從長遠的角度使你的生活簡化,甚至更加有益:它幫助緩解你的憂慮。
生活得沒有不必要的負累,才有時間想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搞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你才有可能找到,一直隱身的那個真正的自己。
粉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