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山國“浮出水面”的前前后后

導讀

中山國,一個由游牧部落白狄鮮虞建立的諸侯國,曾與“戰國七雄”爭鋒逐鹿,但很長時間,它的形象只能存在于零散的非正史記載中。直到其沉睡了2000多年的都城被發掘出來,“中山國”的真實形象才呼之欲出。


01

不經意挖出的大瓦片引出一座王都

郭沫若生前曾苦苦尋覓中山國的蹤跡,但直到他去世,這個神秘古國依然毫無蹤跡。直到1974年冬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公社(今平山縣三汲鄉),當地幾位農民不經意間去土丘取土,無意中挖出了一堆瓦片。在此之前,方圓數十公里的大量土丘被判斷為古墓,幾座大土丘早就編過號。

中山國遺址位置

急忙趕來的考古人員發現,那是戰國時期的瓦,按照古代禮制,是用在宮殿上的。這時,一位農民向考古隊說起了一件往事:村里有個叫劉西梅的人,有一年夏天下大雨,把他家田壟沖垮了,他在起土填埂時,挖出一塊有文字的石頭,上面的文字大家都不認識。

考古人員于是來到劉西梅家,找出那塊石頭,撫去石面上的塵土,看到了19個古文字。時任當地考古隊隊長的陳應祺先生把文字做成拓片,寄給了北京的著名古文字專家李學勤。經過研究,李學勤先生斷定石頭為戰國遺物,并認出了所刻之字是“監罟(音gǔ讀'古’)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后傲賢者”。翻譯成白話就是,一個叫公乘得和一個叫舊將曼的人說“我們兩個曾為國王看守園圃、給他捕魚,現在又給他看守陵墓”。原來,這是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話。

考古學家據此推斷:附近應該有戰國王陵!而隨著田野調查和現場發掘的推進,考古人員果然在大土丘附近發現了多處制作陶器、銅器和玉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不遠處,還發現了古城墻的夯土地基……

中山國都城遺址-中山王墓

經過多年持續勘察,城址范圍不斷擴大,面目也越來越清晰:整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區以及居民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它北靠兩座山頭,分別叫東靈山、西靈山,南臨滹沱河,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

陳應祺等人仔細研究出土實物,對照相關文字描述,做出初步判斷:這埋藏地下兩千多年的廢墟,很有可能是迷失已久的中山國都城,而且是其鼎盛期的都城——靈壽!

接下來,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要做的就是,盡快找到國君墓地,如能從中發現文字,中山國的各種謎團才有可能一一解開。

02

中山國兩代國君之墓

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查,考古學家們將王陵區分為兩部分:靈壽故城西的兩靈山(東靈山、西靈山)南坡高地上有大墓兩處,分別編號為1、2;靈壽故城內西北部有墓地4處,分別編號為3、4、5、6。

戰國雄風:古中山國遺址出土器物

1975年秋天,6號墓發掘工作正式開始。主墓室被打開那一刻,人們十分掃興,因為這里遭到了嚴重盜掘,里邊是空的。然而,幫助挖掘的民工在主墓室側面不小心踩空了一腳,卻踩到了一個大窟窿,一個之前從未見過的墓葬格局出現了:兩側竟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的陪葬倉庫。

這種超常規的墓室結構,此后被證明是戰國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幾百件精美的器物,正在那里沉睡,它們幸運地躲過了盜墓賊的搜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一組山字形青銅大禮器,最高者143厘米,重達50多公斤。這種造型罕見的禮器,可列于帳前和城頭,易象征國家和王者權威。此類禮器,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為中山國所特有,堪稱中山國之“國徽”。

6號墓有兩個庫室,1號墓有3個庫室。遺憾的是,清理完4個庫室之后,依然沒有發現當時的文字。最后一個庫室,終于沒讓人失望:除了琳瑯滿目的珍寶,文字終于有了!在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方壺上,四面刻滿450個字銘文。它的內容告訴后人,這里埋葬著中山國一位最有作為的君王,他的名字叫“罾(音同'錯’)”。

這件青銅方壺銘文中,不僅記載了中山國征伐燕國的戰爭(注:公元前314年,中山國攻打燕國,取得勝利。為了紀念勝利,中山國人專門筑了這尊鐵足大鼎,并雕刻銘文記之),銘文特別提到,王“罾”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4位先王。考古學家據此考證出, 6號墓埋葬的就是戰國中山國第四代君王—成公,而1號墓的主人“罾”是中山國第五代國君。
中山國都城遺址-隨葬錯銀銅雙翼神獸

據《呂氏春秋》等典籍中記載,此后中山還有一個王,以及被趙扶持的傀儡王尚。如此推算:中山國君歷7代,一半以上不見于文獻記載。

03

歷經磨難的“千乘之國”

在一則叫《中山狼傳》的故事中,東郭先生遇到狼的地方,正是中山國所在,獵狼的晉國權臣趙簡子,后來成為趙國的開國之君。故事中,“中山狼”是恩將仇報之人的代名詞。故事其實是明代人演繹出來的,并非一定真的發生在中山國。但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中山國的認知,多以負面印象為主。

先秦時期,我國北方游牧地區的部落聯盟統稱“狄(音dí讀'笛’)”。中山國的先民白狄鮮虞,就是狄的一支,他們從今陜西西北部先是遷至山西盂縣、昔陽一帶,后來進入河北正定、新樂一帶活動。公元前506年起,鮮虞改稱中山,一直到公元前406年被魏國攻占都城—這100年時間為“早期中山國”。滅國后,白狄鮮虞人經過25年奮發圖強,于公元前381年復國,一直到公元前296年亡于趙國—這一階段為“晚期中山國”。

中山國玉器紋飾

北方游牧民族在漢文古籍中常被視為“狼族”,作為狄之白狄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中山跟狼聯系在一起,也就不難理解了。改名中山后的鮮虞人,從游牧過渡到定居。公元前489年春,《中山狼》中那位追狼的晉大夫趙簡子率軍大破中山。

此后20余年間,中山一度名存實亡,記載完全空白。一直到了公元前414年,乘趙國內亂,中山武公率部落向太行山東平原遷徙,在一個叫“顧”的地方(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按照華夏諸國的組織方式和禮制,規范了中山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

武公之后是成公,然后就是青銅器銘文中提到的桓公。他在位時的公元前406年,強大的魏國消滅了建國剛剛8年的中山國,其殘余勢力,在桓公帶領下退回太行山打游擊戰。公元前381年前后,鮮虞余眾隨國君復出,向東殺出太行山,再次完成了復國之業。

復國后的桓公痛定思痛、勵精圖治,遷都于靈壽城,也就是考古發掘中重見天日那座規模宏大的靈壽故城遺址。中山國利用其地利,在燕趙夾縫中頑強生存,成為爭衡天下的砝碼。

04

鼎盛的見證,也是衰亡的征兆

出身游牧地區的中山人擅長騎射,在地薄人眾的基本國情下,其民形成了濃厚的經商之風。由于政策得當,一度讓中山國內政外交穩固、經濟發展迅速,在諸侯群雄角逐中應對自知。雖然實力有限,但中山多次挫敗周邊大國的侵擾,讓任何諸侯都不敢小覷。

公元前307年,趙國突然攻打中山國。持續攻打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國退出戰國的歷史舞臺。從鼎盛到滅亡,只有短短16年,頗讓人費解。

不得不承認,“罾”時期的中山國是值得稱道的。“罾”在位期間,先是跟韓、魏、燕、趙會盟,由“公”而僭越稱“王”,聯合對抗齊、楚、秦。但是不久,中山國就趁燕國內亂攻城略地,也就是青銅器銘文上記載的那次大捷。這次戰爭,既是值得驕傲的戰績,也為日后埋下了禍根。

作為小國,一時的強盛,讓中山人沖昏了頭腦,沒能及時警惕大國的覬覦。北方燕國因為與齊國開戰而自顧不暇,南部的趙國則對其虎視眈眈。當初,中山國在太行山中段地帶復國,硬生生將趙國南北領土分割開來,讓后者南北交通不得不繞道,為此,趙國一直在積蓄力量,試圖吞并中山國。

河北省博館藏古中山國玉器

中山國由盛而亡,跟趙國的崛起不無關系,但更多是自作孽。公元前314年之前,中山國與齊國結盟,之后卻聯合鄰邦對抗齊國,失去了強大的盟友。此后,剛與燕國結盟,中山國竟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進攻燕國,把盟友變成了敵對一方。

面對強敵環繞的危局,“罾”的繼承人毫無改革開放進取之心。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反倒復古,推行起“貴儒學、賤壯士”政策。現在來看,《中山狼》的故事倒也不全是杜撰:東郭先生那個不通世務的腐儒,當時就是慕名到中山國去求個一官半職的。

回頭看中山國都城出土的精美絕倫的器物,就是貴族高層貪圖享樂、腐敗不堪的寫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諸侯國:中山國
戰國雄風
(3)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方壺、圓壺)銘文拓片及釋文
中山國王陵:地下埋藏兩千多年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編年史
戰國八雄:中山國是何來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永新县| 蒙山县| 靖西县| 鹤壁市| 尉犁县| 永善县| 博野县| 剑阁县| 东城区| 鹤壁市| 郧西县| 鄯善县| 鹤岗市| 博爱县| 新化县| 竹北市| 胶南市| 仁寿县| 通道| 多伦县| 昌邑市| 九龙县| 景宁| 鄂尔多斯市| 抚顺县| 广昌县| 遂溪县| 株洲市| 夏津县| 平顶山市| 武宣县| 东方市| 郸城县| 唐海县| 涞源县| 青海省| 皋兰县| 华亭县| 双柏县| 札达县|